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运》第一讲(4)忘亲,忘我,忘天下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以爱孝易,以忘亲难”,人与人之间,爱父母、爱家人是很正常、很容易的,但要把这种亲情放下就难了。所以《易经》说“同人于野”,真正道上的朋友不是在家庭里面,是在外面。周敦颐在《通书》里面也讲:“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我们把时间、精力都花在小家庭上了,哪还有精力来料理社会上的事情?小家庭就把你束缚住了。所以要想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有一番作为,就要放下亲情才行,但“忘亲难”啊。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我可以把家庭放下,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扛起枪保家卫国。但是,家里的爹娘就放不下你,天天牵肠挂肚。的确,让父母放下儿女很艰难,儿女放下父母就相对容易得多。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亲人之间分开后,时间久了也就淡了;儿女走远了,假以时日,父母的思念也淡了,这就是“使亲忘我易”。但是“兼忘天下难”。“天下”就是社会性。社会性是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因此衍生出来的荣辱是非、贵贱穷达、喜怒哀乐等。要一般的人“忘天下”,以平常心来对天下,乃至把从小就熏习、浸润入骨的社会性去掉,难啊!“忘天下”结合佛教的“出离心”来讲,就是要把社会上的种种麻烦、种种是非、种种荣辱,乃至贵贱穷达、喜怒哀乐等通通放下,是不容易的。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在《大宗师》里讲了入道的七个关口,先是“外天下”,然后是“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最后“入于不死不生”。“外天下”是最基础的功夫,没有这个功夫,后面的精彩则不可得门而入。这里所说的“忘我”,是把“外物”“外生”融为一体而言的,只有“外物”和“外生”以后,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这种忘我,就是“放下”,使自己“无我”,就如星云大师的口头禅:“看破,放下,自在。”这个境界,你自己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是可以达到的,但能使你的亲人达到吗?能使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进入这个境界吗?不可能,“使天下兼忘我难”啊。

这一段,庄子从“仁”“孝”这两个概念入手,以“忘”字展开。“忘”,是一种功夫,就是“放下”。庄子沿着“忘”,一层一层地向深处推,把问题向里收、收、收,引、引、引,引到忘天下(法空)、忘我(我空)的境界,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达到“人无我,法无我,人我双遣”,这是要有真本事才行的。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哪怕你的德行施于万世,达到尧舜那样,也没什么不得了。在道家眼里,尧舜不算什么。因为庄子这位道家领军人物提倡的是“黄老之道”,推崇的是黄帝、老子;儒家才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道家直接与黄帝挂上勾,从轩辕黄帝开始。现在有些学佛法的,开始是尊崇释迦牟尼佛,听说释迦牟尼佛是燃灯佛的徒弟,便去供燃灯佛;后来听说普贤菩萨才是最初的佛,又去供普贤菩萨,这些都是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

所以尧舜算什么,尧舜不足以为法。我以大道为法,法天则地,道法自然。因为只有大道,才能做到“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大道化人,我们不用去感谢大道;太阳天天给我们光辉,我们没有天天去感谢太阳;大地赐予我们万物,我们也没有去感谢大地。放在社会中说,谁送我一个饼,我要感谢他;谁给我几百元钱,我也要记在心中:谢谢你的布施、功德无量。但是真正的“道”给我们的布施,是无私无量的布施。用佛教的话来说,道给了我们“依报”,使我们有了生存的基础,但我们却没有感恩之心。对天地没有感恩之心,这是很麻烦的。天地其实也不需要你感恩,“天下莫知也”。大道施泽于万物,天下莫知。尧舜给大家一个好的政策,大家就要歌颂一番,歌颂了四千年还在歌颂尧舜,而对“道”,却没有几个人去歌颂,为什么?受人家的小利,你就知道;最大的利,你受了却不晓得。“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天地给了老百姓千秋万代的恩泽,没有人知道,难道我们还要去自夸自吹仁义这套东西吗?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勉励自身而“劳役其德”的,是不值得赞美的。庄子这里是在批判我们的社会性,认为社会性凌驾于自然性之上是不行的,会束缚我们的自然性,让生命、精神如同被囚禁一般。庄子讲的“德”,是自然之德,而非社会之德,这点我们要明白。的确,我们讲“忠”,国家就把你拴住了;讲“信”,就被朋友拴住了;讲“贞”,你就被先生、老婆拴住了,感情不二嘛;讲“廉”,就被名声拴住了,所有这些,“皆自勉以役其德者”呀。我们提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但搞这些的人,往往又把自己拴住、约束了。包括佛教的戒律,当然得守好;但处理不好,就把自己的真性束缚起来了,搞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真如透不出来,就是被这些条条框框拴死了。

所以,这一句很重要:“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自勉”,对不对?对。但如果把我们的自然真性压抑了,也不值得称道。“不足多”,自勉也好,礼义廉耻也好,都不要过余,要中道而行才好。

所以说:“至贵,国爵并焉;致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这里的几个“并”,作放弃讲。什么是“至贵”“致富”?以庄子的眼光来看,当然是道,是德。道是自然之道,德是生命之德。相比于这个道和德,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裂土封疆,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与道德相比算得了什么,可以放弃不要。什么是“致富”?道育万物,德藏万物,远比实际的财富富有得多。天地万物都含藏在“道德”里,我的道德自足圆满,人世间的那些功名富贵还放不下吗?既是这样,对道德的追求就成为我们的无上愿力。有了这个愿力,世间上的那些名、那些誉还舍不得、放不下吗?

庄子这种重道贵德的观念在历史上是很有影响的,许多山林之士也遵循了这一理念。北宋周敦颐在其《通书》里通过对颜渊的赞叹,也流露出对庄子思想的推崇,他说:“夫富贵,人人爱也,颜子不爱不求,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而贵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那“至尊至贵”的是什么呢?周敦颐说“天下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这与庄子简直是一个鼻孔出气了。

“是以道不渝”,我们要与大道共存,《至乐》篇也讲到这个。名、闻、利、养,都是身外之物,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大道是永恒的,只有追求大道的心愿是矢志不渝的,所以与大道无关的东西,我们要敢于放弃。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