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黄帝的大型交响音乐会
这个故事很精彩,通过这则故事,庄子为我们展现出上古音乐的魅力。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在先秦时代,对音乐的作用看得很重,远远超过了汉唐宋明清时期。首先,孔子编六经,把“乐”作为六经之一。周敦颐作《通书》,四十章就用了三章来谈“乐”对教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在道家的庄子看来,“乐”又有什么作用呢?
庄子对“乐”,是有极深极高感受的。在《养生主》里,庄子通过“庖丁解牛”,介绍了成汤时“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会”黄帝“咸池之乐”中的一节乐章。在《齐物论》中,又通过对人籁、地籁、天籁的描写,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在本篇和《山木》篇中,还有孔子“歌猋(biāo)氏之风”的描写,还有不少对乐器制作的描写等。
“北门成”,是庄子笔下虚构的人物,传说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因事而向黄帝请教,请教的因缘是什么呢?是黄帝有一次在“洞庭之野”奏“咸池之乐”。
为什么不是洞庭湖,而是洞庭之野呢?原来在湘江汇入长江处的这一大片地区,以前是平原,不是湖泊。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开拓云梦泽,在长江北岸筑堤,江水南浸,才逐渐形成洞庭湖。历代君王开拓汉江平原,沿江北筑堤,排干云梦泽水,使之成为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江北大堤延伸之后,云梦泽成了良田,洞庭也就成了浩大之湖。屈原有“洞庭波涌兮木叶下”之名句,屈原与庄子差不多同时,一个见湖,一个见野,不过黄帝在洞庭搞音乐会的时候,洞庭那时肯定是原野而非湖泊。
“咸池之乐”,是由黄帝亲自作词作曲,并亲自指挥、导演的一台大型歌舞交响乐。这场音乐会在洞庭之野演出,场面盛大隆重。“张咸池之乐”,“张”,开张、指挥、导演。“咸池”,《易经》有“咸卦”,专谈男女之事,延伸为感应。“咸卦”的彖辞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其大象辞说:“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你看,这个“咸”字真不简单,由男女情爱的感应延伸到了天地万物和圣人的教化之中去了。
后世的命相学又把“咸池”喻为桃花。桃花可以乱性,也可以悟道。禅宗里就有见桃花悟道的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睹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命相学讲桃花运,有人不能走桃花运,一走就倒霉;但有人走桃花运就喜气洋洋,就是这种感觉。
“咸池”有这样的喻义,这在古代是公开的。把有这样喻义的“咸池之乐”,搞得与“桑林之舞”一样,不但搞成了盛大的歌舞剧,而且还在“洞庭之野”演出,我们要看到庄子导演这出大戏的深意。
北成门观摩了“咸池之乐”后,有一番感受。“吾始闻之惧”,刚开始感到非常恐惧。“复闻之怠”,继续听下去就发困,昏昏沉沉,不知所以。这个“怠”,作“放松”讲,就是把紧张、忙碌、焦虑的心情放松了。“卒闻之而惑”,再继续听下去,就迷迷糊糊的,辨不清东南西北,分不清古今中外了。这时,“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就感觉心灵空旷、无所依,像入定一样,没有什么念头来来去去,想思考却思考不了,想说话也说不来,进入了无我、忘我的状态。
在先秦时期,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教化方式,在贵族是礼乐的教养,在民间则为民风民俗的表现。不论贵族和平民,都会受到相应的教化。庄子在这里借黄帝演“咸池之乐”,表达了他的教化理念及方法——好的教化,就应像“咸池之乐”一样神妙有力,化人于无形。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就得要有“咸”。很多人见佛源老和尚就是这样,一开始感觉非常紧张;再接触又很亲切,就有点放松了;时间再久一点,就能在老和尚的棒子下悟道了。推而广之,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不管是当领导、当老板,还是当老师,也必须要有“咸”才行。
在这里,庄子是有史以来,把“人籁”和“天籁”结合起来发挥得最好的人。其他古人谈音乐的力量,哪怕是《礼记》中的“乐论”,尽管也是高妙绝伦,细腻深刻,但谈音乐与心灵的关系,都没有这里谈得妙,庄子是极尽所能,极尽铺张之能事,分了三个层次,使我们不知不觉入道,由人籁进入天籁,这确实是非常值得认真探讨的。
黄帝很自信地说:“汝殆其然哉!”你听了我这个音乐,当然会出现这种状态呀。用寺院里的话来说,“老和尚的棒子是硬的啊!”教化就要见效,否则就是盲棒瞎喝,那不行。黄帝是道家学说、黄老之术的第一祖师,他的教化远远超过尧、舜,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也是因为他“殆其然哉!”
黄帝继续说:“我演奏‘咸池之乐’,不是凭空来的,是有充分依据的。”首先是“奏之以人”,要考察人事,对人心、对社会都要了解,才能够抓住人心。如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孙子》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怎么攻心?就要对人心有深入的了解才行,知人者智呀。医生开的药方不见效,肯定是没找到病因,当然就不行。
另外还得“征之以天”,就是缘于天道、依据天道,同时又要“行之以礼义”。毕竟是人类社会,还是需要“礼义”这套东西,包括音乐演奏,当然也要“行之于礼义”。这里的“礼义”是指演奏现场的摆设、服装、道具、各类乐器等等。“建之以大清”,大(太)清,就是还乾坤本原的清纯、本朴。通过“咸池之乐”来净化人心和人间,使之回归于“大清”的自然。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黄帝的大型交响音乐会
这个故事很精彩,通过这则故事,庄子为我们展现出上古音乐的魅力。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在先秦时代,对音乐的作用看得很重,远远超过了汉唐宋明清时期。首先,孔子编六经,把“乐”作为六经之一。周敦颐作《通书》,四十章就用了三章来谈“乐”对教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在道家的庄子看来,“乐”又有什么作用呢?
庄子对“乐”,是有极深极高感受的。在《养生主》里,庄子通过“庖丁解牛”,介绍了成汤时“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会”黄帝“咸池之乐”中的一节乐章。在《齐物论》中,又通过对人籁、地籁、天籁的描写,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在本篇和《山木》篇中,还有孔子“歌猋(biāo)氏之风”的描写,还有不少对乐器制作的描写等。
“北门成”,是庄子笔下虚构的人物,传说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因事而向黄帝请教,请教的因缘是什么呢?是黄帝有一次在“洞庭之野”奏“咸池之乐”。
为什么不是洞庭湖,而是洞庭之野呢?原来在湘江汇入长江处的这一大片地区,以前是平原,不是湖泊。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开拓云梦泽,在长江北岸筑堤,江水南浸,才逐渐形成洞庭湖。历代君王开拓汉江平原,沿江北筑堤,排干云梦泽水,使之成为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江北大堤延伸之后,云梦泽成了良田,洞庭也就成了浩大之湖。屈原有“洞庭波涌兮木叶下”之名句,屈原与庄子差不多同时,一个见湖,一个见野,不过黄帝在洞庭搞音乐会的时候,洞庭那时肯定是原野而非湖泊。
“咸池之乐”,是由黄帝亲自作词作曲,并亲自指挥、导演的一台大型歌舞交响乐。这场音乐会在洞庭之野演出,场面盛大隆重。“张咸池之乐”,“张”,开张、指挥、导演。“咸池”,《易经》有“咸卦”,专谈男女之事,延伸为感应。“咸卦”的彖辞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其大象辞说:“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你看,这个“咸”字真不简单,由男女情爱的感应延伸到了天地万物和圣人的教化之中去了。
后世的命相学又把“咸池”喻为桃花。桃花可以乱性,也可以悟道。禅宗里就有见桃花悟道的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睹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命相学讲桃花运,有人不能走桃花运,一走就倒霉;但有人走桃花运就喜气洋洋,就是这种感觉。
“咸池”有这样的喻义,这在古代是公开的。把有这样喻义的“咸池之乐”,搞得与“桑林之舞”一样,不但搞成了盛大的歌舞剧,而且还在“洞庭之野”演出,我们要看到庄子导演这出大戏的深意。
北成门观摩了“咸池之乐”后,有一番感受。“吾始闻之惧”,刚开始感到非常恐惧。“复闻之怠”,继续听下去就发困,昏昏沉沉,不知所以。这个“怠”,作“放松”讲,就是把紧张、忙碌、焦虑的心情放松了。“卒闻之而惑”,再继续听下去,就迷迷糊糊的,辨不清东南西北,分不清古今中外了。这时,“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就感觉心灵空旷、无所依,像入定一样,没有什么念头来来去去,想思考却思考不了,想说话也说不来,进入了无我、忘我的状态。
在先秦时期,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教化方式,在贵族是礼乐的教养,在民间则为民风民俗的表现。不论贵族和平民,都会受到相应的教化。庄子在这里借黄帝演“咸池之乐”,表达了他的教化理念及方法——好的教化,就应像“咸池之乐”一样神妙有力,化人于无形。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就得要有“咸”。很多人见佛源老和尚就是这样,一开始感觉非常紧张;再接触又很亲切,就有点放松了;时间再久一点,就能在老和尚的棒子下悟道了。推而广之,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不管是当领导、当老板,还是当老师,也必须要有“咸”才行。
在这里,庄子是有史以来,把“人籁”和“天籁”结合起来发挥得最好的人。其他古人谈音乐的力量,哪怕是《礼记》中的“乐论”,尽管也是高妙绝伦,细腻深刻,但谈音乐与心灵的关系,都没有这里谈得妙,庄子是极尽所能,极尽铺张之能事,分了三个层次,使我们不知不觉入道,由人籁进入天籁,这确实是非常值得认真探讨的。
黄帝很自信地说:“汝殆其然哉!”你听了我这个音乐,当然会出现这种状态呀。用寺院里的话来说,“老和尚的棒子是硬的啊!”教化就要见效,否则就是盲棒瞎喝,那不行。黄帝是道家学说、黄老之术的第一祖师,他的教化远远超过尧、舜,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也是因为他“殆其然哉!”
黄帝继续说:“我演奏‘咸池之乐’,不是凭空来的,是有充分依据的。”首先是“奏之以人”,要考察人事,对人心、对社会都要了解,才能够抓住人心。如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孙子》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怎么攻心?就要对人心有深入的了解才行,知人者智呀。医生开的药方不见效,肯定是没找到病因,当然就不行。
另外还得“征之以天”,就是缘于天道、依据天道,同时又要“行之以礼义”。毕竟是人类社会,还是需要“礼义”这套东西,包括音乐演奏,当然也要“行之于礼义”。这里的“礼义”是指演奏现场的摆设、服装、道具、各类乐器等等。“建之以大清”,大(太)清,就是还乾坤本原的清纯、本朴。通过“咸池之乐”来净化人心和人间,使之回归于“大清”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