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对“止”和“无止”我已经讲过多次了;对“知”和“不知”,我也是反反复复在讲。“止之于有穷”,“有穷”就是有限,“有穷”的地方你当然要止。你有一百万就只能做一百万的生意,不能去做一千万的生意,因为你资金有限,当止则止,不能打妄想。明天、后天,明年、后年,未来的东西肯定要来,你不能限制明天的到来,也不能让一江春水不向东流,要“流之于无止”。“无止”永远是一个巨大的窟窿、一个黑洞,大道运化就流淌于“无止”之中,这就是大道之动。
“止之于有穷”还比较容易明白,“流之于无止”往往就不清楚了。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感觉一下。音乐的每一乐章都有“止”,都有结束,是“止之于有穷”。但这一乐章结束了,下一乐章又起来了,就这样一章接着一章,此起彼伏,无穷地变化、流淌,构成了美妙的乐章。而这种无穷的流淌、变化,又都是由七个音符无穷无尽变化而成的,“流之于无止”呀。音乐如此,知识和智慧又怎样呢?知识是有限的,有穷的;但创造知识的智慧是无限的,无止的。怎样使自己不被知识所束缚,“止之于有穷”;而让智慧尽情流淌,“流之于无止”,这是智者的境界,而非学者的境界。我们看,庄子在这里虽然是谈音乐,但更是在谈道啊。
有的时候,你不能知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今年股票如何?涨多少、跌多少,不知道。明年有什么生意,也不知道。你想知,而又不能知,未来是不可能在现在就兑现的,不可能在你手心里捏来捏去的。“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这都在谈未来的、未知的、可控因果半径以外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永远都面对这个事情,未知的、未拥有、未来的和已知的、已有的、过去的,这两者永远处于矛盾之中。怎样料理这个矛盾?“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这就很潇洒了。当我们立于东南西北,立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空坐标之中,背靠着一棵枯桐树,会有什么感慨呢?是置之脑后还是妄加议论呢?总之无你下手之处。
坐在维也纳的大剧院,听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交响乐时,估计你也会陶醉,乃至进入忘我的境界,心里随着主旋律哼哼啊啊的,爱好音乐的朋友有这样的感受吗?
“目知穷乎所欲见”,眼睛总是在无穷的光境中穿行,北斗星上风光如何?月亮上是不是有嫦娥?我们也想看一看,佛教说“一滴水里有八万四千虫”,我们把这一点水拿来看一下,是不是有这么多虫?好在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望远镜,可以看到水里的确有八万四千虫,也可以看到月亮上的确没有嫦娥,这是目所能见。大家的眼睛都想看东西,看什么?看皇上、看美女,都是目所欲见。今天这里空气污浊,我们就想到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去玩,也是目所欲见。如果我们的眼睛被遮蔽了,就不可能欲见了。
“知穷乎所欲见”,就是这个心总想把人生宇宙的一切都装进去。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智,一切智智”。我讲《养生主》《大宗师》时,就反复说过,作为“心”而言,我们希望它能了知一切,什么都想知道。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古今中外无一不通,但能达到吗?不可能达到的,“吾止之于有穷”啊。但心有欲望,有求知欲,总想使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一方面是“目知所欲见”,另一方面又是“穷乎所欲见”,这是一个悖论,我们怎样来理解?
“力屈乎所欲逐”,升官发财想不想?大家都想,但是“力屈”,力量达不到,够不着。“吾既不及已夫”,所以“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这些都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呀!
当然庄子在这里是借黄帝之口表达了追求大道的困境。怎样去体悟大道?这个道如同老子所说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好像离我们很近,但要得到它,却往往是“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
“形充空虚”,我们这个形体,在宇宙万化之中的感觉是很空很虚的,面对着种种无可奈何,感到自己无能为力、非常渺小。但你若能在这种无能为力的渺小中转过身来,放下那个“我”,这个“空虚”恰恰与大道同体同量。所以“形充空虚”,俗人得到的是失落和无助,但道人得到的恰恰是“这个”。同在大道之中,俗人和道人因眼界、心胸不同而有差别。
“乃至委蛇”,这个“委蛇”,庄子多次提到,有几方面的含义:无心而化,随顺自然,随顺造化,用云门三句来说,就是“随波逐浪”;拥有自得,也可以称为“委蛇”;逶迤绵绵、绵绵不绝,也可以称“委蛇”,这里是几层意思都有。
“汝委蛇”,明白了第二乐章所表达的这些,就管他的,“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已经“不了了之了”,“故怠”,忧虑、困惑自然就放下了,放松了,就没有那么多紧张、那么多焦虑,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就昏昏然想打瞌睡了,这也是很舒服的。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对“止”和“无止”我已经讲过多次了;对“知”和“不知”,我也是反反复复在讲。“止之于有穷”,“有穷”就是有限,“有穷”的地方你当然要止。你有一百万就只能做一百万的生意,不能去做一千万的生意,因为你资金有限,当止则止,不能打妄想。明天、后天,明年、后年,未来的东西肯定要来,你不能限制明天的到来,也不能让一江春水不向东流,要“流之于无止”。“无止”永远是一个巨大的窟窿、一个黑洞,大道运化就流淌于“无止”之中,这就是大道之动。
“止之于有穷”还比较容易明白,“流之于无止”往往就不清楚了。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感觉一下。音乐的每一乐章都有“止”,都有结束,是“止之于有穷”。但这一乐章结束了,下一乐章又起来了,就这样一章接着一章,此起彼伏,无穷地变化、流淌,构成了美妙的乐章。而这种无穷的流淌、变化,又都是由七个音符无穷无尽变化而成的,“流之于无止”呀。音乐如此,知识和智慧又怎样呢?知识是有限的,有穷的;但创造知识的智慧是无限的,无止的。怎样使自己不被知识所束缚,“止之于有穷”;而让智慧尽情流淌,“流之于无止”,这是智者的境界,而非学者的境界。我们看,庄子在这里虽然是谈音乐,但更是在谈道啊。
有的时候,你不能知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今年股票如何?涨多少、跌多少,不知道。明年有什么生意,也不知道。你想知,而又不能知,未来是不可能在现在就兑现的,不可能在你手心里捏来捏去的。“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这都在谈未来的、未知的、可控因果半径以外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永远都面对这个事情,未知的、未拥有、未来的和已知的、已有的、过去的,这两者永远处于矛盾之中。怎样料理这个矛盾?“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这就很潇洒了。当我们立于东南西北,立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空坐标之中,背靠着一棵枯桐树,会有什么感慨呢?是置之脑后还是妄加议论呢?总之无你下手之处。
坐在维也纳的大剧院,听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交响乐时,估计你也会陶醉,乃至进入忘我的境界,心里随着主旋律哼哼啊啊的,爱好音乐的朋友有这样的感受吗?
“目知穷乎所欲见”,眼睛总是在无穷的光境中穿行,北斗星上风光如何?月亮上是不是有嫦娥?我们也想看一看,佛教说“一滴水里有八万四千虫”,我们把这一点水拿来看一下,是不是有这么多虫?好在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望远镜,可以看到水里的确有八万四千虫,也可以看到月亮上的确没有嫦娥,这是目所能见。大家的眼睛都想看东西,看什么?看皇上、看美女,都是目所欲见。今天这里空气污浊,我们就想到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去玩,也是目所欲见。如果我们的眼睛被遮蔽了,就不可能欲见了。
“知穷乎所欲见”,就是这个心总想把人生宇宙的一切都装进去。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智,一切智智”。我讲《养生主》《大宗师》时,就反复说过,作为“心”而言,我们希望它能了知一切,什么都想知道。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古今中外无一不通,但能达到吗?不可能达到的,“吾止之于有穷”啊。但心有欲望,有求知欲,总想使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一方面是“目知所欲见”,另一方面又是“穷乎所欲见”,这是一个悖论,我们怎样来理解?
“力屈乎所欲逐”,升官发财想不想?大家都想,但是“力屈”,力量达不到,够不着。“吾既不及已夫”,所以“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这些都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呀!
当然庄子在这里是借黄帝之口表达了追求大道的困境。怎样去体悟大道?这个道如同老子所说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好像离我们很近,但要得到它,却往往是“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
“形充空虚”,我们这个形体,在宇宙万化之中的感觉是很空很虚的,面对着种种无可奈何,感到自己无能为力、非常渺小。但你若能在这种无能为力的渺小中转过身来,放下那个“我”,这个“空虚”恰恰与大道同体同量。所以“形充空虚”,俗人得到的是失落和无助,但道人得到的恰恰是“这个”。同在大道之中,俗人和道人因眼界、心胸不同而有差别。
“乃至委蛇”,这个“委蛇”,庄子多次提到,有几方面的含义:无心而化,随顺自然,随顺造化,用云门三句来说,就是“随波逐浪”;拥有自得,也可以称为“委蛇”;逶迤绵绵、绵绵不绝,也可以称“委蛇”,这里是几层意思都有。
“汝委蛇”,明白了第二乐章所表达的这些,就管他的,“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已经“不了了之了”,“故怠”,忧虑、困惑自然就放下了,放松了,就没有那么多紧张、那么多焦虑,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就昏昏然想打瞌睡了,这也是很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