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是咸池之音的第三乐章,黄帝又继续进行阐述。
忘情无我的第三乐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yàn)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老是放松,无所事事也不好,精神散漫无所归依,所以“怠”之后要进入“无怠”,要把精神提起来,要专心致一,并在专心致一的过程中进入忘我的状态。什么叫“无怠之声”?大家感觉一下,我们平常心境中,“无怠”的状态是什么?如今很多老板在商战中身心俱疲,终于下决心到山里、寺院里去休息、调理,养身养心,把那种劳累放下,这就是“怠”。但你不能老是在山里不出来,通过休整后还得出来打拼。若你在山里受到高人的指点,以更高的境界和智慧投入商战,既能料理好内外之事,又不劳形劳心,保持那种精进、那种清明,就可以说达到了黄帝这里所说的“无怠”了。当我们面临繁重的工作时,加班加点地做,弄得人疲惫不堪,今天终于完成了,可以出去喝清茶,可以游山玩水放松放松了,这一下就进入了“无怠”。
我们在音乐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力量,真是一种伟大的享受。这种无怠之声,加上黄帝“调之以自然之命”,这个自然的韵律并不是要把你弄笑,或把你弄哭,而是完全按照生命的节奏、精神的节奏随奏而来,使我们在无声、无息、无知、无觉中得到极大的安宁,进入无我的境界。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现在旅游业很兴旺发达,很多老板们要到深山老林里去野营,到高原去自驾游。欧美的人也想到亚马逊丛林、到非洲草原去“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作为隐士,不管是写田园诗也好,写山林诗也好,都必须有一番与自然亲密接触、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的经历,写出来的诗词、文章就确实非常舒服。陶渊明的诗、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还有苏东坡这些大家的诗,的确就有“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的享受。没有这种境界,也进不去。
既有这种境界,又化人于无形,是“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布挥”,布,布局;挥,搞音乐会布局,还得有个指挥;“不曳”,绵绵不绝,安排得非常有程序,有节奏,达到“布挥而不曳”的效果。这些程序、节奏虽被安排、指挥,但又不露痕迹,并非拖泥带水,把节拍搞得无穷无尽,不是有意为之的。
“幽昏而无声”,使我们的精神境界达到幽冥昏蒙又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种感觉。同时又“动于无方,居于窈冥”,这个节奏之动,引起我们心动,但在什么地方动不知道。它不是有意为之,也不是要把你带到哪里去,但又无所不至、无所不在,同时又“居于窈冥”。什么叫“窈冥”?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主人翁、那个真如就是“窈冥”,大道就是“窈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窈冥”。要让你“居于窈冥”,居于这样的地带,多舒服啊。
“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既有如在朦胧中,有个什么东西产生的感觉;又有在朦胧中,有个什么又结束了的感觉;既有很充实的感觉,又有欣欣向荣的感觉。这个感觉在东南西北中飘浮不定,来去都说不清楚。高妙的音乐,若有若无的,分不清楚。就像我们欣赏兰草,一盆名贵的兰草开花了,我们靠近去闻一闻,并闻不到香味,但一阵微风吹过,隐隐约约却有很舒服的香味。你想把这个香味“抓实在”,又到花边去闻,又闻不到了。你一留意就没有了,不留意又出现了,就这样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
对“咸池之乐”还可以进一步去理解,“或谓之死,或谓之生”,你说没有它又有,你说它有又没有;你说它“实”又不实,你说它“荣”,风光无限,却又看不见它在哪里表现,它好像又无所表现。的确是无形无迹,变化莫测的。“不主常声”,它不像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可以克隆几个、复制几个、搞点盗版出来,不行。这种音乐是无法克隆、复制、盗版的。同样的,面对大道也是如此,若即若离,似有似无,似生似死,谁也无法去把玩、克隆、复制、盗版。
“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一般人听到这种音乐,就不懂了,向圣人请教。什么叫圣人?就是通达于世间,熟知世间的人。佛教的说法就叫“觉有情”,就叫菩萨。众生的种种心思,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能“遂于命”。什么叫“命”?我经常讲,命就是这一百年你的选择所形成的轨迹。每一个选择又因价值观念,而有高低贵贱雅俗吉凶之别,所以命运也有高低贵贱雅俗吉凶之别。简略而言,“命”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一个是贵贱穷达的社会生命,还有一个是喜怒哀乐的精神生命。“遂于命”就是顺应自然之道,怎样“遂于命”?你不能违背生老病死,也不能离开贵贱穷达、喜怒哀乐。如何使自己“达于情而遂于命”?用儒家的话来说,就要“君子素位”“乐天安命”,不要在“命”上横生枝节,乱蹦乱跳。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老天并没有刻意地给我们搞什么名堂,但是我们哪个五官不具呢?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具备的,自然界仍然如此。所以,“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都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起的。鸟在天上会飞,鱼在水中会游,蟑螂、老鼠、螃蟹、泥鳅,都与它们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们如果能够“达于情而遂于命,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这就是“天乐”。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无言而心说”。你不用说什么话,大家都是很喜欢的。我经常说“养和气,养喜神”,我们都有和气、喜神,但你不去“养”,随便丢掉,那就太可惜了。
到哪里去找“天乐”?保持平常心就是了。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日子也过得去,这就是“天乐”。别看不起这样的日子,若有一天疾病缠身了,有抑郁症了,或法院的传票来了,你才知道这个“平常”的可贵,才知道这才是“天乐”啊!这种境界你得会去享受,而无须去夸耀,也不值得去夸耀。所以我常说:“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转烦恼成菩提;享受生命,在生命中转生死为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是咸池之音的第三乐章,黄帝又继续进行阐述。
忘情无我的第三乐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yàn)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老是放松,无所事事也不好,精神散漫无所归依,所以“怠”之后要进入“无怠”,要把精神提起来,要专心致一,并在专心致一的过程中进入忘我的状态。什么叫“无怠之声”?大家感觉一下,我们平常心境中,“无怠”的状态是什么?如今很多老板在商战中身心俱疲,终于下决心到山里、寺院里去休息、调理,养身养心,把那种劳累放下,这就是“怠”。但你不能老是在山里不出来,通过休整后还得出来打拼。若你在山里受到高人的指点,以更高的境界和智慧投入商战,既能料理好内外之事,又不劳形劳心,保持那种精进、那种清明,就可以说达到了黄帝这里所说的“无怠”了。当我们面临繁重的工作时,加班加点地做,弄得人疲惫不堪,今天终于完成了,可以出去喝清茶,可以游山玩水放松放松了,这一下就进入了“无怠”。
我们在音乐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力量,真是一种伟大的享受。这种无怠之声,加上黄帝“调之以自然之命”,这个自然的韵律并不是要把你弄笑,或把你弄哭,而是完全按照生命的节奏、精神的节奏随奏而来,使我们在无声、无息、无知、无觉中得到极大的安宁,进入无我的境界。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现在旅游业很兴旺发达,很多老板们要到深山老林里去野营,到高原去自驾游。欧美的人也想到亚马逊丛林、到非洲草原去“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作为隐士,不管是写田园诗也好,写山林诗也好,都必须有一番与自然亲密接触、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的经历,写出来的诗词、文章就确实非常舒服。陶渊明的诗、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还有苏东坡这些大家的诗,的确就有“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的享受。没有这种境界,也进不去。
既有这种境界,又化人于无形,是“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布挥”,布,布局;挥,搞音乐会布局,还得有个指挥;“不曳”,绵绵不绝,安排得非常有程序,有节奏,达到“布挥而不曳”的效果。这些程序、节奏虽被安排、指挥,但又不露痕迹,并非拖泥带水,把节拍搞得无穷无尽,不是有意为之的。
“幽昏而无声”,使我们的精神境界达到幽冥昏蒙又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种感觉。同时又“动于无方,居于窈冥”,这个节奏之动,引起我们心动,但在什么地方动不知道。它不是有意为之,也不是要把你带到哪里去,但又无所不至、无所不在,同时又“居于窈冥”。什么叫“窈冥”?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主人翁、那个真如就是“窈冥”,大道就是“窈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窈冥”。要让你“居于窈冥”,居于这样的地带,多舒服啊。
“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既有如在朦胧中,有个什么东西产生的感觉;又有在朦胧中,有个什么又结束了的感觉;既有很充实的感觉,又有欣欣向荣的感觉。这个感觉在东南西北中飘浮不定,来去都说不清楚。高妙的音乐,若有若无的,分不清楚。就像我们欣赏兰草,一盆名贵的兰草开花了,我们靠近去闻一闻,并闻不到香味,但一阵微风吹过,隐隐约约却有很舒服的香味。你想把这个香味“抓实在”,又到花边去闻,又闻不到了。你一留意就没有了,不留意又出现了,就这样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
对“咸池之乐”还可以进一步去理解,“或谓之死,或谓之生”,你说没有它又有,你说它有又没有;你说它“实”又不实,你说它“荣”,风光无限,却又看不见它在哪里表现,它好像又无所表现。的确是无形无迹,变化莫测的。“不主常声”,它不像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可以克隆几个、复制几个、搞点盗版出来,不行。这种音乐是无法克隆、复制、盗版的。同样的,面对大道也是如此,若即若离,似有似无,似生似死,谁也无法去把玩、克隆、复制、盗版。
“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一般人听到这种音乐,就不懂了,向圣人请教。什么叫圣人?就是通达于世间,熟知世间的人。佛教的说法就叫“觉有情”,就叫菩萨。众生的种种心思,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能“遂于命”。什么叫“命”?我经常讲,命就是这一百年你的选择所形成的轨迹。每一个选择又因价值观念,而有高低贵贱雅俗吉凶之别,所以命运也有高低贵贱雅俗吉凶之别。简略而言,“命”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一个是贵贱穷达的社会生命,还有一个是喜怒哀乐的精神生命。“遂于命”就是顺应自然之道,怎样“遂于命”?你不能违背生老病死,也不能离开贵贱穷达、喜怒哀乐。如何使自己“达于情而遂于命”?用儒家的话来说,就要“君子素位”“乐天安命”,不要在“命”上横生枝节,乱蹦乱跳。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老天并没有刻意地给我们搞什么名堂,但是我们哪个五官不具呢?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具备的,自然界仍然如此。所以,“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都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起的。鸟在天上会飞,鱼在水中会游,蟑螂、老鼠、螃蟹、泥鳅,都与它们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们如果能够“达于情而遂于命,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这就是“天乐”。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无言而心说”。你不用说什么话,大家都是很喜欢的。我经常说“养和气,养喜神”,我们都有和气、喜神,但你不去“养”,随便丢掉,那就太可惜了。
到哪里去找“天乐”?保持平常心就是了。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日子也过得去,这就是“天乐”。别看不起这样的日子,若有一天疾病缠身了,有抑郁症了,或法院的传票来了,你才知道这个“平常”的可贵,才知道这才是“天乐”啊!这种境界你得会去享受,而无须去夸耀,也不值得去夸耀。所以我常说:“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转烦恼成菩提;享受生命,在生命中转生死为涅槃。”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