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边老子的回答就不得了。
心空是解决心困的最佳办法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吾游心于物之初”这一句,大家一定要留意,特别是学禅的人,更要留意!这句话的白话翻译很简单,我的心遨游于万物的源头。也可以说,我的心处在精神出现之前,或者说处在生命之前,处在宇宙大爆炸出现之前,处在威音王以前的状态。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佛教里讲的“彻法源底”;禅宗里“参话头”,也是要参这个。
一念未萌的时候,就叫“游心于物之初”。我们只要一有感觉,就有感觉的对象;只要心里的闸门一打开,天地万物、六根六尘十八界里,什么东西都有了,就不叫“物之初”了。物之初,就是一念未生,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么一个地带。这个地带,我们能不能去游?怎样去游?
禅宗里讲“保任”,“保任”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的人明心见性了,一下见了本来面目,见了真如,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见到了“物之初”,见到了道体。但怎样才能把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牢牢处于“无漏”的状态呢?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阀门一打开,万事万物就出现了。万事万物一出现,我们的精神就有了漏洞,佛教称之为“渗漏”,也叫“有漏之身”。能恒久地游于物之初,才叫“无漏”。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无将迎,无内外”,对内对外事物不去“将”,不去“迎”;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也叫“无内”;自己的烦恼、妄想不要释放出来,也叫“无外”。这也就是宋明以来,三教大德们常说的“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这既是基本功,也是最高功夫!宋明理学家也把这点作了很大的发挥,并作为口诀传授。没有进入这个地带的人,怎样使自己能够进入这个“物之初”?已经进入了的,就要持盈保泰,要保任。用道教的话来说,这就叫“养丹”,已经有黄芽了,还得把这个丹养熟。
“游心于物之初”,这个可不得了,但孔夫子听了后,更不明白了,马上就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老子的这个回答很精彩。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累了,可以躺一躺;眼睛累了,可以闭一闭。严格来说,很少有人能感觉到心困的,除非劳心过度。心里完全不愿意听任何事,不愿意想任何事,那就叫“心困”。“心困焉而不能知”,如果你的心已经困了,就像一块黑板上写满了东西,你要想再在上面写东西,行吗?那就不行。你要想继续写东西,那就必须清盘,必须把黑板上已有的东西全部清除干净。电脑里的磁盘满了,空间满了,运行就没有速度了,必须清盘,把硬盘上不需要的东西清空,才能再高效运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被自己的经验知识、种种所知所见所困,那么我们的心就不能知了。禅宗为什么讲“心空及第归”呢?因为只有心空,才是解决心困的办法,才能更上层楼,及第而归啊!
“口辟焉而不能言,”闭着嘴怎么能说话呢?要说话,就必须把嘴张开。但心里迷糊时,口能张得开说话吗?对大道,我们的口能去言吗?结合修为来看这几句,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也有很多很多的功夫,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去琢磨它,去感受它。尽管如此,“尝为汝议乎其将”,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的大略。因为心里装的太多太多,嘴里需要说的也太多太多,我们就抓些紧要的、关键的来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冬天来时北风吹,在北方,西伯利亚寒潮来时,满城全部是一层白雪,天寒地冻,的确是一派肃杀之气。“至阳赫赫”,夏至时节,广州的太阳很毒,因为夏至时广州相当于处在赤道上,太阳是以九十度角直射的,立竿无影,所以是“至阳赫赫”,非常有威势。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用《易经》的“泰卦”,或者“既济卦”来讲,就比较容易懂了。“泰卦”是天在下,地在上,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君子外小人,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既济卦”是火在下,水在上,水火既济,既济才有生发之相。如果火高高在上,水低低在下,热能就不能释放到地面上来。大家都知道冬至一阳生,冬至凭什么一阳生?毛泽东有一首诗说“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说的就是冬至这天的情况。我们看,“高天滚滚寒流急”,是不是“肃肃出乎天”?“大地微微暖气吹”,是不是“赫赫发乎地”?
再以地球来说,地心是最热的,温度可以达到几千度、上万度,岩石都化成了岩浆。但是地表热吗?高山上,到了一千米、二千米以上,就算夏天也很凉,所以避暑都要到高山上去。“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是有道理的。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我们都知道,烧水、煮饭,火必须在下边,水应该在上边,才能把水烧开,把饭煮熟,这就是阴阳相交的正常现象。如果阳在上,阴在下,就成了未济卦,就没有生机。《易经》里的“咸卦”也是如此。“咸,感也”,少女在上,少男在下,男下女上,男子向女家求婚,是要下聘礼的。西方可能不要聘礼,但男子向女方求婚,也要屈膝求婚,献花的。不管东西方,如今的求婚,一般都是男下女上。如果男方很骄傲,女方就不会嫁给他,还没过门,你就那么高傲,嫁过去,我不是得吃亏受气呀,对不对?在古代,如果女下男上,在恋爱的过程中,女方低声下气,主动投入男方的怀抱,那女方就显得太贱了,谁敢要?是不是门风就不好啊。阴阳交和之道,其规矩必须是阳在下面,阴在上边;阳必须在内,阴必须在外,这是《易经》的原则,庄子在这里也表达得非常到位,当然这是通过“太上老君”点化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就在阴阳的交和之中,运化而成。
“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阴阳二气是大道表现的主要方式,但是阴阳二气是什么?可见吗?我们看《红楼梦》三十一回说史湘云与翠缕讨论阴阳。什么叫阴阳?男的是阳,女的是阴;树叶正面是阳,背面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说来说去,把人都说糊涂了。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谁也说不清楚,但是,阴阳二气的“气化”,恰恰又高于阴阳二气。道是阴阳二气的体,它主宰着阴阳二气的交通成和而生万物,但它是什么模样?谁看见过它的模样?谁能说清楚它的模样?是玉皇大帝的模样,释迦牟尼佛的模样,孔夫子的模样,还是我们众生的模样,狮子、老虎的模样?道是甜的,还是咸的?道散为万物,具体的万物是道吗?离开了具体的万物,还能找到道吗?所以这个不好说。
所以道是“莫见其形”的。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心,心是什么?见性,性是什么?有形可见吗?无形可见啊。尽管它无形可见,却支配着我们的生命,支配着我们的精神。天地万物,乃至宇宙万物都是它做主宰。“或为之纪”,《廿四史》的帝王传记都叫“本纪”,表示主宰在此,它就管着这一切。尽管它管着这一切,但我们就是看不见它的模样。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边老子的回答就不得了。
心空是解决心困的最佳办法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吾游心于物之初”这一句,大家一定要留意,特别是学禅的人,更要留意!这句话的白话翻译很简单,我的心遨游于万物的源头。也可以说,我的心处在精神出现之前,或者说处在生命之前,处在宇宙大爆炸出现之前,处在威音王以前的状态。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佛教里讲的“彻法源底”;禅宗里“参话头”,也是要参这个。
一念未萌的时候,就叫“游心于物之初”。我们只要一有感觉,就有感觉的对象;只要心里的闸门一打开,天地万物、六根六尘十八界里,什么东西都有了,就不叫“物之初”了。物之初,就是一念未生,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么一个地带。这个地带,我们能不能去游?怎样去游?
禅宗里讲“保任”,“保任”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的人明心见性了,一下见了本来面目,见了真如,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见到了“物之初”,见到了道体。但怎样才能把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牢牢处于“无漏”的状态呢?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阀门一打开,万事万物就出现了。万事万物一出现,我们的精神就有了漏洞,佛教称之为“渗漏”,也叫“有漏之身”。能恒久地游于物之初,才叫“无漏”。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无将迎,无内外”,对内对外事物不去“将”,不去“迎”;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也叫“无内”;自己的烦恼、妄想不要释放出来,也叫“无外”。这也就是宋明以来,三教大德们常说的“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这既是基本功,也是最高功夫!宋明理学家也把这点作了很大的发挥,并作为口诀传授。没有进入这个地带的人,怎样使自己能够进入这个“物之初”?已经进入了的,就要持盈保泰,要保任。用道教的话来说,这就叫“养丹”,已经有黄芽了,还得把这个丹养熟。
“游心于物之初”,这个可不得了,但孔夫子听了后,更不明白了,马上就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老子的这个回答很精彩。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累了,可以躺一躺;眼睛累了,可以闭一闭。严格来说,很少有人能感觉到心困的,除非劳心过度。心里完全不愿意听任何事,不愿意想任何事,那就叫“心困”。“心困焉而不能知”,如果你的心已经困了,就像一块黑板上写满了东西,你要想再在上面写东西,行吗?那就不行。你要想继续写东西,那就必须清盘,必须把黑板上已有的东西全部清除干净。电脑里的磁盘满了,空间满了,运行就没有速度了,必须清盘,把硬盘上不需要的东西清空,才能再高效运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被自己的经验知识、种种所知所见所困,那么我们的心就不能知了。禅宗为什么讲“心空及第归”呢?因为只有心空,才是解决心困的办法,才能更上层楼,及第而归啊!
“口辟焉而不能言,”闭着嘴怎么能说话呢?要说话,就必须把嘴张开。但心里迷糊时,口能张得开说话吗?对大道,我们的口能去言吗?结合修为来看这几句,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也有很多很多的功夫,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去琢磨它,去感受它。尽管如此,“尝为汝议乎其将”,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的大略。因为心里装的太多太多,嘴里需要说的也太多太多,我们就抓些紧要的、关键的来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冬天来时北风吹,在北方,西伯利亚寒潮来时,满城全部是一层白雪,天寒地冻,的确是一派肃杀之气。“至阳赫赫”,夏至时节,广州的太阳很毒,因为夏至时广州相当于处在赤道上,太阳是以九十度角直射的,立竿无影,所以是“至阳赫赫”,非常有威势。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用《易经》的“泰卦”,或者“既济卦”来讲,就比较容易懂了。“泰卦”是天在下,地在上,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君子外小人,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既济卦”是火在下,水在上,水火既济,既济才有生发之相。如果火高高在上,水低低在下,热能就不能释放到地面上来。大家都知道冬至一阳生,冬至凭什么一阳生?毛泽东有一首诗说“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说的就是冬至这天的情况。我们看,“高天滚滚寒流急”,是不是“肃肃出乎天”?“大地微微暖气吹”,是不是“赫赫发乎地”?
再以地球来说,地心是最热的,温度可以达到几千度、上万度,岩石都化成了岩浆。但是地表热吗?高山上,到了一千米、二千米以上,就算夏天也很凉,所以避暑都要到高山上去。“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是有道理的。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我们都知道,烧水、煮饭,火必须在下边,水应该在上边,才能把水烧开,把饭煮熟,这就是阴阳相交的正常现象。如果阳在上,阴在下,就成了未济卦,就没有生机。《易经》里的“咸卦”也是如此。“咸,感也”,少女在上,少男在下,男下女上,男子向女家求婚,是要下聘礼的。西方可能不要聘礼,但男子向女方求婚,也要屈膝求婚,献花的。不管东西方,如今的求婚,一般都是男下女上。如果男方很骄傲,女方就不会嫁给他,还没过门,你就那么高傲,嫁过去,我不是得吃亏受气呀,对不对?在古代,如果女下男上,在恋爱的过程中,女方低声下气,主动投入男方的怀抱,那女方就显得太贱了,谁敢要?是不是门风就不好啊。阴阳交和之道,其规矩必须是阳在下面,阴在上边;阳必须在内,阴必须在外,这是《易经》的原则,庄子在这里也表达得非常到位,当然这是通过“太上老君”点化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就在阴阳的交和之中,运化而成。
“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阴阳二气是大道表现的主要方式,但是阴阳二气是什么?可见吗?我们看《红楼梦》三十一回说史湘云与翠缕讨论阴阳。什么叫阴阳?男的是阳,女的是阴;树叶正面是阳,背面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说来说去,把人都说糊涂了。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谁也说不清楚,但是,阴阳二气的“气化”,恰恰又高于阴阳二气。道是阴阳二气的体,它主宰着阴阳二气的交通成和而生万物,但它是什么模样?谁看见过它的模样?谁能说清楚它的模样?是玉皇大帝的模样,释迦牟尼佛的模样,孔夫子的模样,还是我们众生的模样,狮子、老虎的模样?道是甜的,还是咸的?道散为万物,具体的万物是道吗?离开了具体的万物,还能找到道吗?所以这个不好说。
所以道是“莫见其形”的。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心,心是什么?见性,性是什么?有形可见吗?无形可见啊。尽管它无形可见,却支配着我们的生命,支配着我们的精神。天地万物,乃至宇宙万物都是它做主宰。“或为之纪”,《廿四史》的帝王传记都叫“本纪”,表示主宰在此,它就管着这一切。尽管它管着这一切,但我们就是看不见它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