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僧只管看
然后老子又继续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什么叫“天下”?天下不是万物之一,而是万物所依托的“大一”,万物所依托的一个总地带,又叫乾坤,也叫宇宙。这个是大家共同的依托场所,是万物的俱乐部,万物共有的会所,也叫自然。
“得其所一而同焉”,这是悟了道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庄子在《齐物论》里已经讲了很多,佛教也讲“无分别智”,不仅要消除对万物的差别心,而且要消除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心,也是佛教讲的“两边三际断”。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差别,你才能“得其所一而同焉”。
刚才我在电梯间里还和几个朋友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到美国去,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到伦敦去,也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发了财,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亏了本,还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永远都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哪怕你是在复杂多变的人事关系中,在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之中,都是自己给自己打交道,没有离开自己,所以这个也是“得其所一而同焉”啊!
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自己心里的镜像,都要变成视觉、听觉,让自己来感受。如果我们从这个“念头功夫”进入的话,就可以“得其所一而同焉”。如果离开了心灵的平台,离开了这个心地法门、念头功夫,万物的差别就无穷无尽。你要想在外部找一个天地大同的东西,万物大同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大象就是大象,蚂蚁就是蚂蚁,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是绝对不同的。但在心里,在我们的念头里边,太阳只是一个念头,蚂蚁也是一个念头,大象还是一个念头,过去是一个念头,未来还是一个念头,这个就是“同”。皇上是一个念头,乞丐仍是一个念头,长生不老是一个念头,短命鬼还是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念头,全部在这儿相同、相通了。
如果有这样的功夫,“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四支百体”就是四肢百骸。我们想一想,人有百千万亿个细胞,我们把它当成什么呢?在《庄子》里,“我”的称谓有很多,“吾”“我”“予”。《齐物论》里说“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偶”,后边又说“今者吾丧我”,把“我”与“吾”分开来了。我们这一百多斤是我,还有一个精神超越于肉体之外。我在感觉我的精神,感觉我的喜怒哀乐。在感觉我的精神内容的时候,还有一个我在后边。当我们把这个“我”层层分离后,还有什么呢?或许你能在其中悟到一个真我。
那天有个朋友说他能够“出阳神”,但被吓了一跳,不敢玩了。他自己灵魂出窍,看见自己在墙边打坐,被吓坏了。实际不需要这样,自己就这么打坐,就可以把这个“我”剥离到“无我”了。我和“无我”完全剥离开了,那么我所有的东西,就不会当真了。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自己的这一百多斤,自己的功名富贵,的确像街上的垃圾一样,没有什么可珍贵的。自己的知识,什么道上的见证,见了种种宝贵的所知所闻,一切全部都是“尘垢”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多牛啊!我们要擅于在心地上如实用功,真正找到这个无我。如果老是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老是被所知所见的东西束缚住,要得自在就很难了。
把“四支百体”视为尘垢是一个方面,还要把“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把死生、终始当成昼夜一样不受干扰。“而莫之能滑”,“滑”者乱也,“莫之能滑”就是不动心,不使自己乱心。德山祖师有一天在他老师那里参学,师父说:“天晚了,回去休息吧,明天四点钟还要上殿。”德山走出去一看,外边很黑,便扭过身来对老师说:“外边黑。”老师说:“外边黑,来,给你拿支蜡烛下去。”他刚要把蜡烛递到德山手里,一下就把蜡烛吹熄了,就在这明暗交替的一刹那,德山大彻大悟了,成了全天下谈虎色变的“德山棒”,唐宋中最为伟大的禅宗祖师之一了。这个“死生终始将为昼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感觉吗?如果我们面对生死能够不动心,不乱心志,那就不得了了。有的人亏本了,对钱财能放下,也很好,但真正能面对生死的时候也能放得下,那就不得了了。
首先,社会上的功名富贵你要放得下,愿放下功名富贵,来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个很重要。但是对生命也要让你扔掉,敢吗?所以禅宗里说“须大死一回始得”,“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没有“悬崖撒手”“大死一回”的精神和实践不行,不敢正视死生也不行。之后,“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还要面对生死而能不动心,这就是真功夫了。
“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哪里还在乎吉凶祸福这类事情,这样的事还能把我的心搅乱吗?
“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弃隶”,注解上说是放弃奴隶,实际上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名利,都能把它舍弃,就像鞋底上粘的泥土一样,毫不吝啬,一下就甩掉了。“知身贵于隶也”,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比我们拥有的财富名利更重要。“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万事万物在我们眼睛里变来变去,在我们心里变来变去,到底是什么在变来变去?是念头在变来变去,是环境在变来变去,观念也可能变来变去。但这个“我”变没变呢?哪怕观念都变了,但这个“我”却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会变,无我后的这个“我”也不会变的。
“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对大道而言,世间的确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赵州老和尚有一句话很舒服,他说:“老僧只管看。”管你怎么变,我只当观众。外面的是非,升官的,发财的,破产的,跳楼的,我只当观众;对我自己心里的喜怒哀乐,也只管看,不去参与。当观众很不错,学会了当观众,就不为环境所动,这样的话,你的修为就上去了。所以“夫孰足以患心”,你还有什么值得忧心、操心的呢?修道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已为道者解乎此”,修道的人当然是能明白这样的道理的,从老子给孔夫子的开示,就能看到道家入处之深,千万别小看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僧只管看
然后老子又继续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什么叫“天下”?天下不是万物之一,而是万物所依托的“大一”,万物所依托的一个总地带,又叫乾坤,也叫宇宙。这个是大家共同的依托场所,是万物的俱乐部,万物共有的会所,也叫自然。
“得其所一而同焉”,这是悟了道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庄子在《齐物论》里已经讲了很多,佛教也讲“无分别智”,不仅要消除对万物的差别心,而且要消除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心,也是佛教讲的“两边三际断”。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差别,你才能“得其所一而同焉”。
刚才我在电梯间里还和几个朋友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到美国去,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到伦敦去,也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发了财,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你亏了本,还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永远都是自己跟自己打交道。哪怕你是在复杂多变的人事关系中,在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之中,都是自己给自己打交道,没有离开自己,所以这个也是“得其所一而同焉”啊!
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自己心里的镜像,都要变成视觉、听觉,让自己来感受。如果我们从这个“念头功夫”进入的话,就可以“得其所一而同焉”。如果离开了心灵的平台,离开了这个心地法门、念头功夫,万物的差别就无穷无尽。你要想在外部找一个天地大同的东西,万物大同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大象就是大象,蚂蚁就是蚂蚁,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是绝对不同的。但在心里,在我们的念头里边,太阳只是一个念头,蚂蚁也是一个念头,大象还是一个念头,过去是一个念头,未来还是一个念头,这个就是“同”。皇上是一个念头,乞丐仍是一个念头,长生不老是一个念头,短命鬼还是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念头,全部在这儿相同、相通了。
如果有这样的功夫,“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四支百体”就是四肢百骸。我们想一想,人有百千万亿个细胞,我们把它当成什么呢?在《庄子》里,“我”的称谓有很多,“吾”“我”“予”。《齐物论》里说“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偶”,后边又说“今者吾丧我”,把“我”与“吾”分开来了。我们这一百多斤是我,还有一个精神超越于肉体之外。我在感觉我的精神,感觉我的喜怒哀乐。在感觉我的精神内容的时候,还有一个我在后边。当我们把这个“我”层层分离后,还有什么呢?或许你能在其中悟到一个真我。
那天有个朋友说他能够“出阳神”,但被吓了一跳,不敢玩了。他自己灵魂出窍,看见自己在墙边打坐,被吓坏了。实际不需要这样,自己就这么打坐,就可以把这个“我”剥离到“无我”了。我和“无我”完全剥离开了,那么我所有的东西,就不会当真了。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自己的这一百多斤,自己的功名富贵,的确像街上的垃圾一样,没有什么可珍贵的。自己的知识,什么道上的见证,见了种种宝贵的所知所闻,一切全部都是“尘垢”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多牛啊!我们要擅于在心地上如实用功,真正找到这个无我。如果老是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老是被所知所见的东西束缚住,要得自在就很难了。
把“四支百体”视为尘垢是一个方面,还要把“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把死生、终始当成昼夜一样不受干扰。“而莫之能滑”,“滑”者乱也,“莫之能滑”就是不动心,不使自己乱心。德山祖师有一天在他老师那里参学,师父说:“天晚了,回去休息吧,明天四点钟还要上殿。”德山走出去一看,外边很黑,便扭过身来对老师说:“外边黑。”老师说:“外边黑,来,给你拿支蜡烛下去。”他刚要把蜡烛递到德山手里,一下就把蜡烛吹熄了,就在这明暗交替的一刹那,德山大彻大悟了,成了全天下谈虎色变的“德山棒”,唐宋中最为伟大的禅宗祖师之一了。这个“死生终始将为昼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感觉吗?如果我们面对生死能够不动心,不乱心志,那就不得了了。有的人亏本了,对钱财能放下,也很好,但真正能面对生死的时候也能放得下,那就不得了了。
首先,社会上的功名富贵你要放得下,愿放下功名富贵,来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个很重要。但是对生命也要让你扔掉,敢吗?所以禅宗里说“须大死一回始得”,“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没有“悬崖撒手”“大死一回”的精神和实践不行,不敢正视死生也不行。之后,“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还要面对生死而能不动心,这就是真功夫了。
“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哪里还在乎吉凶祸福这类事情,这样的事还能把我的心搅乱吗?
“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弃隶”,注解上说是放弃奴隶,实际上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名利,都能把它舍弃,就像鞋底上粘的泥土一样,毫不吝啬,一下就甩掉了。“知身贵于隶也”,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比我们拥有的财富名利更重要。“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万事万物在我们眼睛里变来变去,在我们心里变来变去,到底是什么在变来变去?是念头在变来变去,是环境在变来变去,观念也可能变来变去。但这个“我”变没变呢?哪怕观念都变了,但这个“我”却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会变,无我后的这个“我”也不会变的。
“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对大道而言,世间的确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赵州老和尚有一句话很舒服,他说:“老僧只管看。”管你怎么变,我只当观众。外面的是非,升官的,发财的,破产的,跳楼的,我只当观众;对我自己心里的喜怒哀乐,也只管看,不去参与。当观众很不错,学会了当观众,就不为环境所动,这样的话,你的修为就上去了。所以“夫孰足以患心”,你还有什么值得忧心、操心的呢?修道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已为道者解乎此”,修道的人当然是能明白这样的道理的,从老子给孔夫子的开示,就能看到道家入处之深,千万别小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