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人之德,大道之全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zhuó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xī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德配天地”,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大臣赞美某某皇上“德配天地,泽被牛马”,很了不得。当然在庄子之前,孔夫子的学生就称颂他“德配天地”了,庄子又借孔夫子之口,用这个话来歌颂老子。“而犹假至言以修心”,您虽然很高明了,但还是要借助至人的妙语、开示来修炼。古之君子,有谁能超脱这些,而达到最高的境界呢?孔夫子虽然赞叹了老子一番,但严格来说,还是没有吃透老子,所以才有这一问,但立即受到老子的纠正。
针对孔夫子的提问,老子反驳说:我哪里需要假至言以修心呢?不是的,你看错了。下面就举例说,“水之于汋也”,水流、水涌、起漩涡、起波浪,水是有心这样为吗?不是,“无为而才自然矣”。水是自然流动的,该平时就平,该向东流就向东流,该向西流就向西流,该起波浪就起波浪,该起漩涡就起漩涡。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至人之于德,他是不讲求修,不需要修的。一个漂亮的人,不需要去化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说,真正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不需要修饰,是自然而然的。有人对孟夫子说,我们应该像大舜一样行仁义。孟子回答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真正的君子、圣人是仁义行,拉屎、撒尿都在仁义的范畴之内,还需要举着一面“我仁义”的旗子吗?修道的人,也不需要一直强调自己在修道,他的行住坐卧、举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表现出道来。就像我们开车的人,在驾校学习时,方向盘怎么转,挂几挡,油门怎么加,离合怎么踩,都要学。刚上路时,老是要回忆教练给自己指导的那些东西,开了几年以后,熟练了以后,驾驭汽车就像自己的手脚一样方便。转弯时,不起心动念,该转就转过去了;该踩油门时,油门一加就上去了;该刹车时,一踩刹车就刹住了,哪里还去举心动念呢?话说回来,你不修,道也没有离开你;并不因为你在修道,道就出来了。修,道不因之而增;不修,道不因之而减。老子的这一番话,真的是彻根彻底。
禅宗对此大有发挥,从六祖大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到仰山禅师的“悟则不无,争奈落第二头何”,众多的禅师都沐浴在这样的境界中,并以此作为教化的无上法门。所以当有官员问临济禅师:“这一堂僧还看经么?”临济说:“不看经。”又问:“还习禅么?”临济说:“不习禅。”那官员不解,说:“既不看经,又不习禅,毕竟作个甚么?”临济说:“总教伊成佛作祖去。”你看,老子的这一番话,在禅宗里被用得风起云涌啊!
所以“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在其中,一阴一阳哪一刻离开过我们呀?没有离开。死了以后,一阴一阳都没有离开过你,这个还需要修吗?禅宗说“道不属修,不属不修”。“明心见性”“顿悟”,有没有这个事?有这个事,但无奈也落在第二层,因为真如自性本来就没有离开你,没有一分一毫离开你,明心见性,不过是把自己迷失的东西找回来而已。本自具足的东西不需要修,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找回来,并不是说“犹假至言以修心”,不是那样的。
“若天之自高”,天是我们把它弄得那么高的吗?是我们把它建设得那么高的吗?不需要你建设,它本来就那么高。地为什么那么厚?它本来就那么厚。“日月之自明”,并不是说我们在太阳、月亮上加一点能源,太阳就可以更亮一点,月亮也可以更亮一点,不需要。太阳、月亮本来就那么亮,人本来也是大道自足,不加修证的。说修证,就是画蛇添足。怎样把我们的这个根本揭示出来?把我们的真如自性、本具之道释放出来?当然,这是需要一番功夫的。但当你功夫用到头了,明白以后,才知道这些功夫都是白费的,何须用这些功夫啊!
老子这些话,当然也是庄子借用老子之口,来阐述他的一些理念,与后来禅宗“修与不修”的理念如出一辙,但庄子却比禅宗早一千年。庄子是公元前三百年前的人,禅宗出现于唐朝,准确地说是公元七百年后,由六祖菩萨开创的,离庄子差不多一千年了。一千多年前,庄子就把禅宗里这些很要命的东西给揭示了出来,我们现在来回顾庄子所讲的这些东西,大家觉得宝贵不宝贵呢?
孔夫子告别了老子,回去就对颜渊说:“我的确太肤浅了,我对大道的理解,就像醋坛子里的小虫一样狭隘、渺小。”什么叫“醯xī”?就是醋坛子,醋坛子里的小虫就叫“醯鸡”。醋坛子放的时间长了以后,把坛盖打开,就可以看到上面有一些小的蠓虫飞来飞去。醋是在高温下发酵而成的,尽管是密封的,没有开坛,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也会生一些小虫。不管是湿生、化生,还是胎生、卵生,这四生在《庄子》里是有的,在《金刚经》里也说得很清楚。孔夫子也很谦虚,在老子那里受到了震动,我怎么能和老子相比啊?我对道的理解,就像醋坛子里的小虫一样,知道什么呢?要不是老子对我启蒙,对我教诲,我真的不知道大道之全啊!
要见大道的全貌,要见天地的全貌,不容易啊。怎样知“天地之大全”?的确需要很多功夫。我们需要学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文化,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也需要学,学习了以后,还要把这些知识打成一片,还要“得一”,最后变成一个感觉,得“一”的感觉。这个感觉得到了,那你就“得全”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人之德,大道之全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zhuó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xī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德配天地”,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大臣赞美某某皇上“德配天地,泽被牛马”,很了不得。当然在庄子之前,孔夫子的学生就称颂他“德配天地”了,庄子又借孔夫子之口,用这个话来歌颂老子。“而犹假至言以修心”,您虽然很高明了,但还是要借助至人的妙语、开示来修炼。古之君子,有谁能超脱这些,而达到最高的境界呢?孔夫子虽然赞叹了老子一番,但严格来说,还是没有吃透老子,所以才有这一问,但立即受到老子的纠正。
针对孔夫子的提问,老子反驳说:我哪里需要假至言以修心呢?不是的,你看错了。下面就举例说,“水之于汋也”,水流、水涌、起漩涡、起波浪,水是有心这样为吗?不是,“无为而才自然矣”。水是自然流动的,该平时就平,该向东流就向东流,该向西流就向西流,该起波浪就起波浪,该起漩涡就起漩涡。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至人之于德,他是不讲求修,不需要修的。一个漂亮的人,不需要去化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说,真正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不需要修饰,是自然而然的。有人对孟夫子说,我们应该像大舜一样行仁义。孟子回答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真正的君子、圣人是仁义行,拉屎、撒尿都在仁义的范畴之内,还需要举着一面“我仁义”的旗子吗?修道的人,也不需要一直强调自己在修道,他的行住坐卧、举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表现出道来。就像我们开车的人,在驾校学习时,方向盘怎么转,挂几挡,油门怎么加,离合怎么踩,都要学。刚上路时,老是要回忆教练给自己指导的那些东西,开了几年以后,熟练了以后,驾驭汽车就像自己的手脚一样方便。转弯时,不起心动念,该转就转过去了;该踩油门时,油门一加就上去了;该刹车时,一踩刹车就刹住了,哪里还去举心动念呢?话说回来,你不修,道也没有离开你;并不因为你在修道,道就出来了。修,道不因之而增;不修,道不因之而减。老子的这一番话,真的是彻根彻底。
禅宗对此大有发挥,从六祖大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到仰山禅师的“悟则不无,争奈落第二头何”,众多的禅师都沐浴在这样的境界中,并以此作为教化的无上法门。所以当有官员问临济禅师:“这一堂僧还看经么?”临济说:“不看经。”又问:“还习禅么?”临济说:“不习禅。”那官员不解,说:“既不看经,又不习禅,毕竟作个甚么?”临济说:“总教伊成佛作祖去。”你看,老子的这一番话,在禅宗里被用得风起云涌啊!
所以“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在其中,一阴一阳哪一刻离开过我们呀?没有离开。死了以后,一阴一阳都没有离开过你,这个还需要修吗?禅宗说“道不属修,不属不修”。“明心见性”“顿悟”,有没有这个事?有这个事,但无奈也落在第二层,因为真如自性本来就没有离开你,没有一分一毫离开你,明心见性,不过是把自己迷失的东西找回来而已。本自具足的东西不需要修,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找回来,并不是说“犹假至言以修心”,不是那样的。
“若天之自高”,天是我们把它弄得那么高的吗?是我们把它建设得那么高的吗?不需要你建设,它本来就那么高。地为什么那么厚?它本来就那么厚。“日月之自明”,并不是说我们在太阳、月亮上加一点能源,太阳就可以更亮一点,月亮也可以更亮一点,不需要。太阳、月亮本来就那么亮,人本来也是大道自足,不加修证的。说修证,就是画蛇添足。怎样把我们的这个根本揭示出来?把我们的真如自性、本具之道释放出来?当然,这是需要一番功夫的。但当你功夫用到头了,明白以后,才知道这些功夫都是白费的,何须用这些功夫啊!
老子这些话,当然也是庄子借用老子之口,来阐述他的一些理念,与后来禅宗“修与不修”的理念如出一辙,但庄子却比禅宗早一千年。庄子是公元前三百年前的人,禅宗出现于唐朝,准确地说是公元七百年后,由六祖菩萨开创的,离庄子差不多一千年了。一千多年前,庄子就把禅宗里这些很要命的东西给揭示了出来,我们现在来回顾庄子所讲的这些东西,大家觉得宝贵不宝贵呢?
孔夫子告别了老子,回去就对颜渊说:“我的确太肤浅了,我对大道的理解,就像醋坛子里的小虫一样狭隘、渺小。”什么叫“醯xī”?就是醋坛子,醋坛子里的小虫就叫“醯鸡”。醋坛子放的时间长了以后,把坛盖打开,就可以看到上面有一些小的蠓虫飞来飞去。醋是在高温下发酵而成的,尽管是密封的,没有开坛,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也会生一些小虫。不管是湿生、化生,还是胎生、卵生,这四生在《庄子》里是有的,在《金刚经》里也说得很清楚。孔夫子也很谦虚,在老子那里受到了震动,我怎么能和老子相比啊?我对道的理解,就像醋坛子里的小虫一样,知道什么呢?要不是老子对我启蒙,对我教诲,我真的不知道大道之全啊!
要见大道的全貌,要见天地的全貌,不容易啊。怎样知“天地之大全”?的确需要很多功夫。我们需要学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文化,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也需要学,学习了以后,还要把这些知识打成一片,还要“得一”,最后变成一个感觉,得“一”的感觉。这个感觉得到了,那你就“得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