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姜太公是怎么从政的呢?“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他对周文王历代先王(实际上也只有三代)所制定的典章不变动,也不颁布特殊的政令。我们经常强调政策上要有连续性、稳定性,政治要在常道上走,如果不走常道,就是“偏令”。再具体一点,“偏令”就是出台很多方针、政策,各政府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下文件,严格来说,这些文件基本都不规范,到底与宪法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矛盾,都说不清楚。所以,“偏令”是非常道的政令。如果你要治理天下,取信于民,就一定要“典法无更,偏令无出”,少去玩新鲜花样、鬼点子,弄得老百姓惊慌失措,弄得封疆大吏、地方大员无所适从。“偏令”多,国政必乱。
姜太公的三年政绩
姜太公执政三年,没有修改一条法律,没有颁布一条新的法律。三年之后,文王在陕西西岐一带巡视,看到什么景象呢?“列士坏植散群”,就是私党解散了。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朝政上、地方上,大家三个五个就要抱成一团,如今在政府部门里,公务员之间也有这种现象。你是哪条线上的?你是哪条船上的?靠山是谁?如果没有这个靠山,你的官就很危险。某老板与某老板关系怎么样?我现在应该怎么怎么样。上下关系盘根错节,朝政就很麻烦。
所以中国历代朝政,中央政府、宫廷,最忌讳的就是下边结成朋党。有朋党出现,就会私利相交,不顾国家的公益,这样就会败坏朝纲。中国从汉朝开始,就对整治朋党不遗余力,只要有人举报你、弹劾你搞朋党,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像苏东坡这样的,也被扣了一个朋党帽子,上了“元祐党人”的黑名单,几十年都难翻身,很麻烦。毛泽东也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党有派,那是自然而然的,都是众生,都是一般的人,肯定有党有派,但是怎样把朝政建立得清肃,大家都奉公守法,而不结党营私,这就需要很高明的人才能办到。
当然,这是指公务员不能结党营私,搞利益团队。但道家讲“无为而治”,对民间的三百六十行,就要让其自生自灭。民间应该有生机、有活力才行。因为社会的物质财富、文化财富都是民间创造的。用《易经》“益卦”的话来说就是“损上益下”,庄子这里讲的就是“损上”,上面不乱搞了,下面的社会、民间的生机活力就起来了,就得“益”了。
姜太公不仅不让官员结党营私,还“长官者不成德”。地方长官、封疆大吏不敢搞政绩工程,不敢突出表现自己这样、那样的形象。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切成就归于周文王,我们没有功劳,只有苦劳。这是中国从古到今两千多年来的规矩,如果地方政绩弄得比紫禁城里的威风还大,那你不是找死吗?现在有很多官员不懂这些规矩,就像安徽的那位地方官,也去搞什么阅军,当然他没资格去调动解放军,就派武警来供他检阅。“同志们辛苦了!”“首长辛苦了!”他想玩一玩这个派头,不知道这个派头是国家元首才能有的,你这样做,不是找死吗?他不过是个地市级的首长,哪有资格呢?
“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这就是中国政治的特点。特别是当公务员的,若在这方面犯了禁,那绝对官运不长。当然,如果君主非常贤达,又很善良宽恕,像汉文帝那样,下面就好过一点。但中国历史上,像汉文帝一样的皇上,毕竟是少之又少啊!很多皇上都很狭隘,见不得别人聪明一点,更害怕朝廷的大臣结党营私,除了政治上,还害怕经济上的结党营私。
“斔yǔ斛不敢入于四竟”,“斔斛”是量具,就是别的度量衡不敢进入齐国的边境。我们这里的同学,有做工商管理的,有做质量管理的,知道如果外国的发票、其他的计量标准、其他的货币进入我们国内的话,就会把我们国家的经济秩序弄乱,会把国家的形势弄乱,老百姓的人心也就乱了。别小看这个“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古代国家都很重视这一条。秦始皇为什么一统天下后,马上要统一度量衡,他就是要天下一统,便于治理,免得在经济上造成混乱。
“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下边的士大夫们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权力就集中。用现在的话来说,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这就是“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尚同也”,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只有一个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一以贯之,纲举目张。
“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为官的不敢显耀自己的政绩,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在官场里有了攀比心,是很麻烦的事。大家想一想,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毛泽东说农民要“大跃进”,大家都相信一亩地能产1000斤粮。可能我们在座的还有人不知道《农业发展纲要》。其具体内容就是:黄河流域的亩产是400斤达纲,长江流域是600斤达纲。你想一想,那时在长江流域能产600斤粮,黄河流域能产400斤粮,已经很牛了。现在来说,亩产400斤算什么呀?但是在1958年,那就不一样。有的人说我的目标是亩产1000斤,有的人很老实,说哪能产1000斤啊,能产600斤就不错了。如果说了这个话,那你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乌纱帽没了。这样一来,其他的地方官就害怕了,你600斤,我1000斤;你1000斤,我10000斤。一亩地能产10000斤粮吗?大概把几百亩地的粮堆在一亩地上才可以,就是为了建立政绩嘛!那时毛泽东不知道一亩地能产多少粮吗?有人做了计算,一亩地10000斤水稻,那就是要在一亩地上平铺10厘米厚的谷子,才能有10000斤。一亩地不长草,全铺上谷子才能有10000斤。大家想一想,这怎么可能呢?不荒唐吗?
所以“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只有大家都不去显耀自己的功德,不去攀比,才能齐心协力把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其他的度量衡不敢进入国境,海外的度量衡不敢进入国境,那么诸侯就无异心。现在来看,境外的热钱如果无控制地大量涌进来,我们的经济就会弄得很紧张,很麻烦。“斔斛入于四竟”,国家就会乱,外边的金融大鳄虎视眈眈盯着,要搅乱我们的经济。如果达到了周文王、姜子牙的境界,就可以“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以前闭关锁国时,那些金融大鳄、那些热钱能进来吗?现在改革开放了,欢迎外资进入,外资良性进入是可以的,如果是来投机倒把,就会把我们的家底弄空。我们看庄子的思想是很前瞻的,两千多年前,就把热钱、金融危机看到了,所以庄子及其思想太了不得了,对世间和世间外的事都是通吃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姜太公是怎么从政的呢?“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他对周文王历代先王(实际上也只有三代)所制定的典章不变动,也不颁布特殊的政令。我们经常强调政策上要有连续性、稳定性,政治要在常道上走,如果不走常道,就是“偏令”。再具体一点,“偏令”就是出台很多方针、政策,各政府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下文件,严格来说,这些文件基本都不规范,到底与宪法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矛盾,都说不清楚。所以,“偏令”是非常道的政令。如果你要治理天下,取信于民,就一定要“典法无更,偏令无出”,少去玩新鲜花样、鬼点子,弄得老百姓惊慌失措,弄得封疆大吏、地方大员无所适从。“偏令”多,国政必乱。
姜太公的三年政绩
姜太公执政三年,没有修改一条法律,没有颁布一条新的法律。三年之后,文王在陕西西岐一带巡视,看到什么景象呢?“列士坏植散群”,就是私党解散了。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朝政上、地方上,大家三个五个就要抱成一团,如今在政府部门里,公务员之间也有这种现象。你是哪条线上的?你是哪条船上的?靠山是谁?如果没有这个靠山,你的官就很危险。某老板与某老板关系怎么样?我现在应该怎么怎么样。上下关系盘根错节,朝政就很麻烦。
所以中国历代朝政,中央政府、宫廷,最忌讳的就是下边结成朋党。有朋党出现,就会私利相交,不顾国家的公益,这样就会败坏朝纲。中国从汉朝开始,就对整治朋党不遗余力,只要有人举报你、弹劾你搞朋党,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像苏东坡这样的,也被扣了一个朋党帽子,上了“元祐党人”的黑名单,几十年都难翻身,很麻烦。毛泽东也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党有派,那是自然而然的,都是众生,都是一般的人,肯定有党有派,但是怎样把朝政建立得清肃,大家都奉公守法,而不结党营私,这就需要很高明的人才能办到。
当然,这是指公务员不能结党营私,搞利益团队。但道家讲“无为而治”,对民间的三百六十行,就要让其自生自灭。民间应该有生机、有活力才行。因为社会的物质财富、文化财富都是民间创造的。用《易经》“益卦”的话来说就是“损上益下”,庄子这里讲的就是“损上”,上面不乱搞了,下面的社会、民间的生机活力就起来了,就得“益”了。
姜太公不仅不让官员结党营私,还“长官者不成德”。地方长官、封疆大吏不敢搞政绩工程,不敢突出表现自己这样、那样的形象。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切成就归于周文王,我们没有功劳,只有苦劳。这是中国从古到今两千多年来的规矩,如果地方政绩弄得比紫禁城里的威风还大,那你不是找死吗?现在有很多官员不懂这些规矩,就像安徽的那位地方官,也去搞什么阅军,当然他没资格去调动解放军,就派武警来供他检阅。“同志们辛苦了!”“首长辛苦了!”他想玩一玩这个派头,不知道这个派头是国家元首才能有的,你这样做,不是找死吗?他不过是个地市级的首长,哪有资格呢?
“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这就是中国政治的特点。特别是当公务员的,若在这方面犯了禁,那绝对官运不长。当然,如果君主非常贤达,又很善良宽恕,像汉文帝那样,下面就好过一点。但中国历史上,像汉文帝一样的皇上,毕竟是少之又少啊!很多皇上都很狭隘,见不得别人聪明一点,更害怕朝廷的大臣结党营私,除了政治上,还害怕经济上的结党营私。
“斔yǔ斛不敢入于四竟”,“斔斛”是量具,就是别的度量衡不敢进入齐国的边境。我们这里的同学,有做工商管理的,有做质量管理的,知道如果外国的发票、其他的计量标准、其他的货币进入我们国内的话,就会把我们国家的经济秩序弄乱,会把国家的形势弄乱,老百姓的人心也就乱了。别小看这个“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古代国家都很重视这一条。秦始皇为什么一统天下后,马上要统一度量衡,他就是要天下一统,便于治理,免得在经济上造成混乱。
“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下边的士大夫们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权力就集中。用现在的话来说,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这就是“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尚同也”,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只有一个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一以贯之,纲举目张。
“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为官的不敢显耀自己的政绩,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在官场里有了攀比心,是很麻烦的事。大家想一想,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毛泽东说农民要“大跃进”,大家都相信一亩地能产1000斤粮。可能我们在座的还有人不知道《农业发展纲要》。其具体内容就是:黄河流域的亩产是400斤达纲,长江流域是600斤达纲。你想一想,那时在长江流域能产600斤粮,黄河流域能产400斤粮,已经很牛了。现在来说,亩产400斤算什么呀?但是在1958年,那就不一样。有的人说我的目标是亩产1000斤,有的人很老实,说哪能产1000斤啊,能产600斤就不错了。如果说了这个话,那你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乌纱帽没了。这样一来,其他的地方官就害怕了,你600斤,我1000斤;你1000斤,我10000斤。一亩地能产10000斤粮吗?大概把几百亩地的粮堆在一亩地上才可以,就是为了建立政绩嘛!那时毛泽东不知道一亩地能产多少粮吗?有人做了计算,一亩地10000斤水稻,那就是要在一亩地上平铺10厘米厚的谷子,才能有10000斤。一亩地不长草,全铺上谷子才能有10000斤。大家想一想,这怎么可能呢?不荒唐吗?
所以“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只有大家都不去显耀自己的功德,不去攀比,才能齐心协力把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其他的度量衡不敢进入国境,海外的度量衡不敢进入国境,那么诸侯就无异心。现在来看,境外的热钱如果无控制地大量涌进来,我们的经济就会弄得很紧张,很麻烦。“斔斛入于四竟”,国家就会乱,外边的金融大鳄虎视眈眈盯着,要搅乱我们的经济。如果达到了周文王、姜子牙的境界,就可以“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以前闭关锁国时,那些金融大鳄、那些热钱能进来吗?现在改革开放了,欢迎外资进入,外资良性进入是可以的,如果是来投机倒把,就会把我们的家底弄空。我们看庄子的思想是很前瞻的,两千多年前,就把热钱、金融危机看到了,所以庄子及其思想太了不得了,对世间和世间外的事都是通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