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边的话就更高明了。前面的“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一般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有理性的人都能理解这个道理。下边这一句就不容易理解了。
“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得失是我吗?得与失到底和我有没有关系?这就要深层的修为,才能有这种感觉。我经常说:我们都是大道运行的一个工具,无始以来,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刹那间的一个浪花而已。今天让你当皇帝,你就当皇帝了;明天让你当阶下囚,你就成阶下囚了。大道让你变成人,你就成了人;大道让你变蚂蚁,你就成蚂蚁了;大道让你变成茅厕里的蛆虫,你就成蛆虫了,一点由不得自己。那么我们成了人,你今天富贵了,真是你富贵吗?你今天升官了,真是你升官了吗?是组织部门让你升官的,和你有什么关系?国家机器里有这个部门,这个部门需要这个位置。那么功名富贵,得失是非呢?就要明白它是它,我是我,和我是不相干的。一定要把这个看破,看破了这层关系,你就有悟道的因,就有道心了。
如果把功名富贵、是非得失和自己拴在一起,不是犯傻吗?很多人放不下,丢不开,就是要把功名富贵、是非得失和自己捆绑在一起。他不知道这些都是天上的浮云,一会儿来,一会儿去,当不得真。所以“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正是因为看穿了人间的贵贱无常,人间的是非无常,是折腾我的冤家。懂得了我是“我”,是非是“是非”,得失是“得失”,任凭它来来去去,我都可以不动心。“无忧色而已矣”,我就没有什么忧色。孔夫子也有这样的境界,他老人家不是说过“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话吗!
“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孙叔敖也很谦虚,他说我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何况不知道对得失的评判,是因为令尹这个职务?还是由于他人?还是由于我?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长平之战前,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食客三千,后来赵国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贬了廉颇的官,让书生赵括当大将军。廉颇的门客一哄而散,全跑了,奉承新贵去了。后来赵括死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白起坑杀,赵王不得已重新启用廉颇,来挽狂澜于既倒。这下廉颇又牛了,把秦国人赶跑后,以前的三千食客又回来了。廉颇很生气,我倒霉时你们全跑了,我刚刚官复原职,你们又来了,你们有没有脸啊?其中一位食客就笑着对廉颇说,老将军,您太不明白事理了。您都没官了,哪里还有钱来养我们呢?既然你不当官了,我们跟着你,我们也没面子啊。现在你官复原职,我们来给你捧场,你还不高兴吗?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的,小人能看到的就是富贵二字。所以有些老干部退休了,日子就过得很不舒服。在位时万人簇拥,退了三天之后,就门庭冷落车马稀了。那种寂寞,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熬的。所以很多人离岗后,不久就去见马克思了,耐不住那个寂寞,看不破啊。
“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到底宰相这个官,这个荣耀乃至贬官,和我是什么关系?这个升迁之道,是非评判和我有没有关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人,能看破是非,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还在意这些吗?很多人老是要把功名富贵、是非得失跟自己牢牢绑在一块,这就是脑子少根弦,犯傻!金庸小说里常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句子。现在呢,常常是“问世间功名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果你放下了这些,升官就升官,好好去为人民服务;罢官就罢官,就有时间爬山钓鱼了,都是好日子啊!当官就为民服务,不当官就和自然打成一片,你何须萦怀于心呢?无须萦怀于心呀。
“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孙叔敖接着又说,荣华富贵和相关的得失,是令尹这个职务而已,与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荣华富贵和相关的得失在于我自己,就与令尹之职无关。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我”和“我所有”分清楚。我们经常认为,我这一百斤是我,我的事业是我,我的家庭是我,我的酒色财气是我。但是一旦病危通知书来的时候,这些还是不是我呢?那就不一定是我和我所有了。到了那时,我只想要我的命,不要那些功名富贵的东西,因为那些都是非我。什么叫我和非我?如果我是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那么我这个身体就是非我,看病的那个才是我,对不对?如果我是一个心理学家,自己分析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理,情感就成了非我,成了我分析研究的对象,在研究这些对象的那个才是我,对不对?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有我和非我,大家想一想,什么是真我?真正的我是什么?孙叔敖在这里也说得非常清楚,“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所以他把这个看透了,看破了。
“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潇洒自在,哪有工夫去顾及人间的富贵得失呢?“得而无喜,失而无忧。”我们的确应该养成这样的精神气度,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非常潇洒。有了这样的气度,你官才当得大,才当得好。从古至今,那些执着于功名富贵的都没有太大的能耐,把功名富贵放得下的才真的有大作为。想想那位能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想想那位侍候了三代皇帝,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邺侯李泌;再如宋之范仲淹,清之曾国藩这样的人物,才能以非凡的心胸和智慧,干出常人所不能的事业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边的话就更高明了。前面的“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一般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有理性的人都能理解这个道理。下边这一句就不容易理解了。
“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得失是我吗?得与失到底和我有没有关系?这就要深层的修为,才能有这种感觉。我经常说:我们都是大道运行的一个工具,无始以来,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刹那间的一个浪花而已。今天让你当皇帝,你就当皇帝了;明天让你当阶下囚,你就成阶下囚了。大道让你变成人,你就成了人;大道让你变蚂蚁,你就成蚂蚁了;大道让你变成茅厕里的蛆虫,你就成蛆虫了,一点由不得自己。那么我们成了人,你今天富贵了,真是你富贵吗?你今天升官了,真是你升官了吗?是组织部门让你升官的,和你有什么关系?国家机器里有这个部门,这个部门需要这个位置。那么功名富贵,得失是非呢?就要明白它是它,我是我,和我是不相干的。一定要把这个看破,看破了这层关系,你就有悟道的因,就有道心了。
如果把功名富贵、是非得失和自己拴在一起,不是犯傻吗?很多人放不下,丢不开,就是要把功名富贵、是非得失和自己捆绑在一起。他不知道这些都是天上的浮云,一会儿来,一会儿去,当不得真。所以“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正是因为看穿了人间的贵贱无常,人间的是非无常,是折腾我的冤家。懂得了我是“我”,是非是“是非”,得失是“得失”,任凭它来来去去,我都可以不动心。“无忧色而已矣”,我就没有什么忧色。孔夫子也有这样的境界,他老人家不是说过“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话吗!
“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孙叔敖也很谦虚,他说我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何况不知道对得失的评判,是因为令尹这个职务?还是由于他人?还是由于我?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长平之战前,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食客三千,后来赵国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贬了廉颇的官,让书生赵括当大将军。廉颇的门客一哄而散,全跑了,奉承新贵去了。后来赵括死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白起坑杀,赵王不得已重新启用廉颇,来挽狂澜于既倒。这下廉颇又牛了,把秦国人赶跑后,以前的三千食客又回来了。廉颇很生气,我倒霉时你们全跑了,我刚刚官复原职,你们又来了,你们有没有脸啊?其中一位食客就笑着对廉颇说,老将军,您太不明白事理了。您都没官了,哪里还有钱来养我们呢?既然你不当官了,我们跟着你,我们也没面子啊。现在你官复原职,我们来给你捧场,你还不高兴吗?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的,小人能看到的就是富贵二字。所以有些老干部退休了,日子就过得很不舒服。在位时万人簇拥,退了三天之后,就门庭冷落车马稀了。那种寂寞,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熬的。所以很多人离岗后,不久就去见马克思了,耐不住那个寂寞,看不破啊。
“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到底宰相这个官,这个荣耀乃至贬官,和我是什么关系?这个升迁之道,是非评判和我有没有关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人,能看破是非,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还在意这些吗?很多人老是要把功名富贵、是非得失跟自己牢牢绑在一块,这就是脑子少根弦,犯傻!金庸小说里常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句子。现在呢,常常是“问世间功名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果你放下了这些,升官就升官,好好去为人民服务;罢官就罢官,就有时间爬山钓鱼了,都是好日子啊!当官就为民服务,不当官就和自然打成一片,你何须萦怀于心呢?无须萦怀于心呀。
“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孙叔敖接着又说,荣华富贵和相关的得失,是令尹这个职务而已,与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荣华富贵和相关的得失在于我自己,就与令尹之职无关。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我”和“我所有”分清楚。我们经常认为,我这一百斤是我,我的事业是我,我的家庭是我,我的酒色财气是我。但是一旦病危通知书来的时候,这些还是不是我呢?那就不一定是我和我所有了。到了那时,我只想要我的命,不要那些功名富贵的东西,因为那些都是非我。什么叫我和非我?如果我是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那么我这个身体就是非我,看病的那个才是我,对不对?如果我是一个心理学家,自己分析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理,情感就成了非我,成了我分析研究的对象,在研究这些对象的那个才是我,对不对?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有我和非我,大家想一想,什么是真我?真正的我是什么?孙叔敖在这里也说得非常清楚,“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所以他把这个看透了,看破了。
“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潇洒自在,哪有工夫去顾及人间的富贵得失呢?“得而无喜,失而无忧。”我们的确应该养成这样的精神气度,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非常潇洒。有了这样的气度,你官才当得大,才当得好。从古至今,那些执着于功名富贵的都没有太大的能耐,把功名富贵放得下的才真的有大作为。想想那位能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想想那位侍候了三代皇帝,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邺侯李泌;再如宋之范仲淹,清之曾国藩这样的人物,才能以非凡的心胸和智慧,干出常人所不能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