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古之真人的风骨
孔夫子对孙叔敖也是很尊敬的,听了孙叔敖这番议论后,他也有他的高见。他说,古代的真人,“知者不得说”,哪怕是苏秦、张仪、诸葛亮这类聪明善说的人来,也是说不动他的。他心如铁石,有定盘心,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不是别人可以把他说动的。
“美人不得滥”,你就是请嫦娥、七仙女下凡来搅乱他的心志,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他的心如古井之水,进入了“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的境界,不料理这些事,铁了心。“盗人不得劫”,强盗来了,暴力来了,你让他改变立场,改变人生观,他也不会动。真正到了佛教说的“不动地”,不退转的境界。不管外部环境对他是顺是逆,对他有利还是不利,他都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下边就更牛了。
“伏戏黄帝不得友”,庄子是“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人物,所以在他的笔下,那些高人们也都有这样的风骨。不仅是诸侯,这里的“伏戏(伏牺)、黄帝”是天子啊,天子要跟他们当哥们儿,也没资格。别说现在,就是从武则天之后,连出家人都没有这种威风了。以前印度人的规矩是,只要是比丘,皇帝见了都要磕头礼拜的,而比丘是不拜皇上的,这就叫“沙门不拜王者”。佛教传入中国来,到魏晋南北朝,这个事情成了重要的争论话题。因为中国从商周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在中国出家,你还是臣子,见了皇上还是要磕头。印度的规矩是,出家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皇上也是俗人一个,出家人是“人天师”,玉皇大帝都是我的随从,都是我的保镖,凭什么我还要礼拜你呢?所以就争论了几百年,一直没有争论下来。
东晋时,有庐山慧远“足不过虎溪”的故事。皇上来了,他也不去接驾。大将军桓温来了,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到庐山去向慧远请教。慧远是帝王师、山中宰相啊。到了武则天以后,搞了个御赐袈裟这套把戏,你接受了我御赐的“金斓袈裟”,就要拜谢帝王。武则天时期还好一点,因为武则天对神秀、老安禅师他们还是要礼拜的。到了后来,就不一样了。五代之后,宋太祖一统江山,有一天他到山中游玩,到了大雄宝殿,见到一个老和尚,就问:“朕当不当拜佛?”那个老和尚说:“现在佛不用拜过去佛,都是佛嘛。”宋太祖听了很了然,也就不拜了,都是佛,都平等,不用去拜了。
所以到了后来,出家人也成了臣子,道家“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这种风骨没有了,直到现在都不能恢复起来。还不说远了,民国时期,一个中学校长要见县太爷,说上午见,上午就要见;说下午见,县太爷下午就要见;说晚上见,哪怕县太爷睡在床上了,还是要起来见中学校长。中山大学的校长要见省政府主席,约定什么时间见面,就要见面,那是很牛的。现在你要见领导,多麻烦啊,现在领导的架子比以前天子还大,真的不好见,这就是古今之别。
上边能够礼贤下士,下边能够遵纪守法,才叫“上下相利”。“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怎样达到这样一种政治状态?现在的人,首先要有骨气,也要有一种风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边说,德国之所以有这样糟糕的政府,是因为有如此糟糕的人民,这是一体的。马克思写这本书是1848年,德国当时是诸侯林立,远远比英国、法国落后,那时小小的一个德国就有几十个诸侯国家,还处于封建的政治体制。所以这是一个定见:老百姓强,国家就强;老百姓弱,国家就弱。
“死生亦大矣”,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佛教说的,其实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庄子就说了这个话。生死这个事的确是很重要、很重大的。“而无变乎己”,面对生死不动心。英雄好汉们视死如归,这样的人了不起。在意气上,很多人都能够做到,黑社会的老大也可以说枪毙就枪毙,说杀头就杀头,还扬言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他还是有那个勇气的。如果像文天祥那样,关个几年以后再杀,每天都说要杀你,却一连几年都不杀,那样能够扛到底的,就真的不简单了。“况爵禄乎!”面对生死都不动心,何况一点俸禄,一点名位,能让他动心吗?不可能的。像这样的人,他的境界,他的胸怀的确是无往而不利。
“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我们经常说的“气吞山河”“气吞宇宙”这些语言,就是从这里来的。
“若然者,其神经乎大(泰)山而无介”,他的力量充斥天地宇宙,他的精神畅达无碍,没有什么能够成为他的障碍。也就是说,哪怕他的地位像泰山那样崇高,也不会对他形成精神负担;落难了,落入了低谷,对他也不会形成负担,也是平常心对待。“入乎渊泉而不濡”,进入深渊也不会淹没他。“处卑细而不惫”,哪怕是把他放在很小、很可怜的一个凡夫状态,也没有什么,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划算。有的人刚一下台,脚就软了,听到要双规,立刻就瘫了,这就叫“惫”。
“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这样的精神,“充满天地”。把这样的精神“既以与人”,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回向给众生,利益于众生,让全体国民都有这样的修养、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更加强大,更有希望了。另外,“己愈有”,自己也会更加丰富。我们应拥有什么?就是要拥有这样的精神世界。这么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仅仅我一个人有,那就很孤单,很孤零。如果大家都有,全社会都有,用孟夫子的话来说,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整个社会就非常祥和、非常富裕。社会富裕了,我就更富裕,社会穷困,你有点钱又算什么呢?你又有多少钱呢?20世纪80年代出一个万元户,好牛啊,现在出一个万元户,可以说还没有脱贫。在广州年收入一万元的人,可以说是穷极的人了,还不如领低保的。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古之真人的风骨
孔夫子对孙叔敖也是很尊敬的,听了孙叔敖这番议论后,他也有他的高见。他说,古代的真人,“知者不得说”,哪怕是苏秦、张仪、诸葛亮这类聪明善说的人来,也是说不动他的。他心如铁石,有定盘心,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不是别人可以把他说动的。
“美人不得滥”,你就是请嫦娥、七仙女下凡来搅乱他的心志,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他的心如古井之水,进入了“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的境界,不料理这些事,铁了心。“盗人不得劫”,强盗来了,暴力来了,你让他改变立场,改变人生观,他也不会动。真正到了佛教说的“不动地”,不退转的境界。不管外部环境对他是顺是逆,对他有利还是不利,他都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下边就更牛了。
“伏戏黄帝不得友”,庄子是“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人物,所以在他的笔下,那些高人们也都有这样的风骨。不仅是诸侯,这里的“伏戏(伏牺)、黄帝”是天子啊,天子要跟他们当哥们儿,也没资格。别说现在,就是从武则天之后,连出家人都没有这种威风了。以前印度人的规矩是,只要是比丘,皇帝见了都要磕头礼拜的,而比丘是不拜皇上的,这就叫“沙门不拜王者”。佛教传入中国来,到魏晋南北朝,这个事情成了重要的争论话题。因为中国从商周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在中国出家,你还是臣子,见了皇上还是要磕头。印度的规矩是,出家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皇上也是俗人一个,出家人是“人天师”,玉皇大帝都是我的随从,都是我的保镖,凭什么我还要礼拜你呢?所以就争论了几百年,一直没有争论下来。
东晋时,有庐山慧远“足不过虎溪”的故事。皇上来了,他也不去接驾。大将军桓温来了,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到庐山去向慧远请教。慧远是帝王师、山中宰相啊。到了武则天以后,搞了个御赐袈裟这套把戏,你接受了我御赐的“金斓袈裟”,就要拜谢帝王。武则天时期还好一点,因为武则天对神秀、老安禅师他们还是要礼拜的。到了后来,就不一样了。五代之后,宋太祖一统江山,有一天他到山中游玩,到了大雄宝殿,见到一个老和尚,就问:“朕当不当拜佛?”那个老和尚说:“现在佛不用拜过去佛,都是佛嘛。”宋太祖听了很了然,也就不拜了,都是佛,都平等,不用去拜了。
所以到了后来,出家人也成了臣子,道家“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这种风骨没有了,直到现在都不能恢复起来。还不说远了,民国时期,一个中学校长要见县太爷,说上午见,上午就要见;说下午见,县太爷下午就要见;说晚上见,哪怕县太爷睡在床上了,还是要起来见中学校长。中山大学的校长要见省政府主席,约定什么时间见面,就要见面,那是很牛的。现在你要见领导,多麻烦啊,现在领导的架子比以前天子还大,真的不好见,这就是古今之别。
上边能够礼贤下士,下边能够遵纪守法,才叫“上下相利”。“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怎样达到这样一种政治状态?现在的人,首先要有骨气,也要有一种风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边说,德国之所以有这样糟糕的政府,是因为有如此糟糕的人民,这是一体的。马克思写这本书是1848年,德国当时是诸侯林立,远远比英国、法国落后,那时小小的一个德国就有几十个诸侯国家,还处于封建的政治体制。所以这是一个定见:老百姓强,国家就强;老百姓弱,国家就弱。
“死生亦大矣”,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佛教说的,其实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庄子就说了这个话。生死这个事的确是很重要、很重大的。“而无变乎己”,面对生死不动心。英雄好汉们视死如归,这样的人了不起。在意气上,很多人都能够做到,黑社会的老大也可以说枪毙就枪毙,说杀头就杀头,还扬言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他还是有那个勇气的。如果像文天祥那样,关个几年以后再杀,每天都说要杀你,却一连几年都不杀,那样能够扛到底的,就真的不简单了。“况爵禄乎!”面对生死都不动心,何况一点俸禄,一点名位,能让他动心吗?不可能的。像这样的人,他的境界,他的胸怀的确是无往而不利。
“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我们经常说的“气吞山河”“气吞宇宙”这些语言,就是从这里来的。
“若然者,其神经乎大(泰)山而无介”,他的力量充斥天地宇宙,他的精神畅达无碍,没有什么能够成为他的障碍。也就是说,哪怕他的地位像泰山那样崇高,也不会对他形成精神负担;落难了,落入了低谷,对他也不会形成负担,也是平常心对待。“入乎渊泉而不濡”,进入深渊也不会淹没他。“处卑细而不惫”,哪怕是把他放在很小、很可怜的一个凡夫状态,也没有什么,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划算。有的人刚一下台,脚就软了,听到要双规,立刻就瘫了,这就叫“惫”。
“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这样的精神,“充满天地”。把这样的精神“既以与人”,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回向给众生,利益于众生,让全体国民都有这样的修养、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更加强大,更有希望了。另外,“己愈有”,自己也会更加丰富。我们应拥有什么?就是要拥有这样的精神世界。这么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仅仅我一个人有,那就很孤单,很孤零。如果大家都有,全社会都有,用孟夫子的话来说,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整个社会就非常祥和、非常富裕。社会富裕了,我就更富裕,社会穷困,你有点钱又算什么呢?你又有多少钱呢?20世纪80年代出一个万元户,好牛啊,现在出一个万元户,可以说还没有脱贫。在广州年收入一万元的人,可以说是穷极的人了,还不如领低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