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田子方》:至人之德,不修而全
第一讲 全德之人,超越仁义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战国明君魏文侯
《庄子》中文章的题目,除内七篇外,其外篇、杂篇大多都用篇首的前两个字。《田子方》用篇首田子方三个字,《徐无鬼》就用徐无鬼三个字,外、杂篇中很多篇目就是这样定的。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的章目名,都是用其开篇的头两三个字作其章名、题目。
前面讲《徐无鬼》时,简单介绍了战国初期魏国的情况,这里我们继续来介绍一下魏文侯。魏文侯时,东周四百年的“春秋”时代终于结束了。晋国被三家瓜分殆尽前的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把魏、赵、韩三家封为诸侯,正式开启了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时,魏国还没有赵国大,赵国灭智伯的时候,魏国和韩国只是“伙计”。赵国的赵简子、赵襄子都很厉害,又很英明,更是晋国的执政大臣,当时分到了晋国将近一半的土地。韩、魏加起来才有晋国的一半,所以魏国在魏文侯初时是并不强的,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东北边有赵国,东边有齐国,被强敌环绕。
魏文侯是战国时代第一位称霸诸侯的人物,非常了不起。他礼贤下士,在国内诸侯中第一个实行变法,提倡农耕,讲求法制,选贤任能。在政治方面,他大胆启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悝kuī,实行政治改革,废除贵族世袭,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率先在诸侯中变法。“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虽为李悝之名言,但通过魏文侯之口,才得以流传至今,并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愿望。还有“西门豹治邺”中的西门豹,也是治世之能臣。
在军事方面,他启用吴起为攻秦主将,使魏攻占了秦在黄河西岸的若干要地,使河西之地成了魏国的疆域,把秦国压得喘不过气,直到商鞅变法成功后才被秦攻取。还有乐羊,也是魏文侯时的一个重要军事将领,帮助魏国灭掉了中山国,使魏国的版图一直延伸到了河北正定、保定一带。后来魏国接着又南边败楚,北边败赵,东边败齐,成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在文化方面,他拜子夏为师,又拜这里的田子方、段干木为老师。田子方名无择,字子方,是子贡的学生。而段干木则可能是老子的儿子,因为《史记》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使魏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了中原文化的领袖,文化复兴的领袖。
魏文侯在位五十年,其疆域扩展到山西南部,河南中、东、北部,陕西东部,河北中部这一大片地域,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而且他又比较仁义,不像战国后期的秦昭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却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很残暴;在外交上又不仁不义,声誉远远没有魏文侯好。魏文侯是战国初期最贤明的诸侯,在整个战国时期,大家对魏文侯的评价相当于齐桓公。在《庄子》里,魏文侯的形象也不错,我们看庄子在这里是怎么说的: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xī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
在古时,天子、诸侯有不同的老师,他们的地位、待遇是有差别的。像田子方这样的老师,其地位就不能跟子夏相比。子夏是孔夫子的学生,魏文侯中期拜子夏为师时,子夏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相当高寿的人。子夏比孔夫子小四十四岁,孔夫子去世时,子夏不到三十岁。魏文侯出生时,离孔夫子逝世差不多三十二年了。魏文侯在西河拜子夏为师之前,命吴起攻打秦西河地区,是在公元前413年,十年后巩固了黄河西岸的战果,才有机会在西河向子夏请教。所以那时子夏应有八十多岁,不是有些人说的一百多岁。对魏文侯来说,子夏是元老级人物,是享受“上座”待遇的,而田子方只能“侍坐于魏文侯”。
作为老师,田子方会给魏文侯作些什么教诲呢?“数称谿工”,他经常在魏文侯面前称赞“谿工”这个人。魏文侯很惊讶,就问:“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回答说:“他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乡。我回乡里时,常听他论道。他的见地很纯正,令人赞叹。”魏文侯又问:“怎么没听你说过你的老师呢?你到底有没有老师?”田子方就说:“我当然有老师啊。”魏文侯又问他:“那你的老师是谁呢?”
田子方在这里没有说他的老师是子贡,而是介绍了一位道家人物,他说:“我的老师就是住在城东的顺子。”中国古人的名字很好玩,可以把地理方位加进去,如住东门的叫东郭先生,住西门的叫西门庆,住南门的叫南郭先生。这里,田子方终于自报家门,说他的老师叫“东郭顺子”。文侯听了很奇怪,问:“既然你有老师,为何这么多年从未听你说起过,更谈不上称赞你的老师呢?”我们看,这个开示很特别,田子方在这里从儒家人物变成了道家人物。
真神仙的几个特征
“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
田子方就说,不是我不愿称赞我的老师,关键是我没有资格谈论我的老师。为什么呢?田子方就开始介绍他的老师:“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大家要注意,这个“真”,是针对虚假而言。我们在社会上过日子,有几位能够纯真而行?能够让自己的“天真”无遮掩地释放出来?江湖凶险,大家都像刺猬一样,全身披挂,攻防意识常备,想要“为人也真”是很难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自己灵魂深处害羞的一面,谁愿意把这些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呢?人世间,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五浊恶世、婆娑世界,就是烦恼集聚、钩心斗角的世界,你能“为人也真”吗?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之中,能“为人也真”而不受伤害,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道人。道教称有修证的人为“真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仙。“真人”,指本性纯真,与大道、自然合拍的人。古人所说的自然,一方面指天地万物大自然;另一方面指我们的心性、行为,没有被社会性污染、陶铸,还能够保持老天生就的习性,这个也叫“天真”。
我们想想,人与人相处,如果老是虚假,戴着面具,多不舒服、多麻烦。如果遇到纯真本朴的人,就会觉得好打交道,而且很舒服。所以“为人也真”,这是功夫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田子方》:至人之德,不修而全
第一讲 全德之人,超越仁义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战国明君魏文侯
《庄子》中文章的题目,除内七篇外,其外篇、杂篇大多都用篇首的前两个字。《田子方》用篇首田子方三个字,《徐无鬼》就用徐无鬼三个字,外、杂篇中很多篇目就是这样定的。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的章目名,都是用其开篇的头两三个字作其章名、题目。
前面讲《徐无鬼》时,简单介绍了战国初期魏国的情况,这里我们继续来介绍一下魏文侯。魏文侯时,东周四百年的“春秋”时代终于结束了。晋国被三家瓜分殆尽前的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把魏、赵、韩三家封为诸侯,正式开启了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时,魏国还没有赵国大,赵国灭智伯的时候,魏国和韩国只是“伙计”。赵国的赵简子、赵襄子都很厉害,又很英明,更是晋国的执政大臣,当时分到了晋国将近一半的土地。韩、魏加起来才有晋国的一半,所以魏国在魏文侯初时是并不强的,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东北边有赵国,东边有齐国,被强敌环绕。
魏文侯是战国时代第一位称霸诸侯的人物,非常了不起。他礼贤下士,在国内诸侯中第一个实行变法,提倡农耕,讲求法制,选贤任能。在政治方面,他大胆启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悝kuī,实行政治改革,废除贵族世袭,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率先在诸侯中变法。“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虽为李悝之名言,但通过魏文侯之口,才得以流传至今,并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愿望。还有“西门豹治邺”中的西门豹,也是治世之能臣。
在军事方面,他启用吴起为攻秦主将,使魏攻占了秦在黄河西岸的若干要地,使河西之地成了魏国的疆域,把秦国压得喘不过气,直到商鞅变法成功后才被秦攻取。还有乐羊,也是魏文侯时的一个重要军事将领,帮助魏国灭掉了中山国,使魏国的版图一直延伸到了河北正定、保定一带。后来魏国接着又南边败楚,北边败赵,东边败齐,成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在文化方面,他拜子夏为师,又拜这里的田子方、段干木为老师。田子方名无择,字子方,是子贡的学生。而段干木则可能是老子的儿子,因为《史记》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使魏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了中原文化的领袖,文化复兴的领袖。
魏文侯在位五十年,其疆域扩展到山西南部,河南中、东、北部,陕西东部,河北中部这一大片地域,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而且他又比较仁义,不像战国后期的秦昭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却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很残暴;在外交上又不仁不义,声誉远远没有魏文侯好。魏文侯是战国初期最贤明的诸侯,在整个战国时期,大家对魏文侯的评价相当于齐桓公。在《庄子》里,魏文侯的形象也不错,我们看庄子在这里是怎么说的: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xī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
在古时,天子、诸侯有不同的老师,他们的地位、待遇是有差别的。像田子方这样的老师,其地位就不能跟子夏相比。子夏是孔夫子的学生,魏文侯中期拜子夏为师时,子夏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相当高寿的人。子夏比孔夫子小四十四岁,孔夫子去世时,子夏不到三十岁。魏文侯出生时,离孔夫子逝世差不多三十二年了。魏文侯在西河拜子夏为师之前,命吴起攻打秦西河地区,是在公元前413年,十年后巩固了黄河西岸的战果,才有机会在西河向子夏请教。所以那时子夏应有八十多岁,不是有些人说的一百多岁。对魏文侯来说,子夏是元老级人物,是享受“上座”待遇的,而田子方只能“侍坐于魏文侯”。
作为老师,田子方会给魏文侯作些什么教诲呢?“数称谿工”,他经常在魏文侯面前称赞“谿工”这个人。魏文侯很惊讶,就问:“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回答说:“他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乡。我回乡里时,常听他论道。他的见地很纯正,令人赞叹。”魏文侯又问:“怎么没听你说过你的老师呢?你到底有没有老师?”田子方就说:“我当然有老师啊。”魏文侯又问他:“那你的老师是谁呢?”
田子方在这里没有说他的老师是子贡,而是介绍了一位道家人物,他说:“我的老师就是住在城东的顺子。”中国古人的名字很好玩,可以把地理方位加进去,如住东门的叫东郭先生,住西门的叫西门庆,住南门的叫南郭先生。这里,田子方终于自报家门,说他的老师叫“东郭顺子”。文侯听了很奇怪,问:“既然你有老师,为何这么多年从未听你说起过,更谈不上称赞你的老师呢?”我们看,这个开示很特别,田子方在这里从儒家人物变成了道家人物。
真神仙的几个特征
“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
田子方就说,不是我不愿称赞我的老师,关键是我没有资格谈论我的老师。为什么呢?田子方就开始介绍他的老师:“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大家要注意,这个“真”,是针对虚假而言。我们在社会上过日子,有几位能够纯真而行?能够让自己的“天真”无遮掩地释放出来?江湖凶险,大家都像刺猬一样,全身披挂,攻防意识常备,想要“为人也真”是很难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自己灵魂深处害羞的一面,谁愿意把这些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呢?人世间,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五浊恶世、婆娑世界,就是烦恼集聚、钩心斗角的世界,你能“为人也真”吗?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之中,能“为人也真”而不受伤害,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道人。道教称有修证的人为“真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仙。“真人”,指本性纯真,与大道、自然合拍的人。古人所说的自然,一方面指天地万物大自然;另一方面指我们的心性、行为,没有被社会性污染、陶铸,还能够保持老天生就的习性,这个也叫“天真”。
我们想想,人与人相处,如果老是虚假,戴着面具,多不舒服、多麻烦。如果遇到纯真本朴的人,就会觉得好打交道,而且很舒服。所以“为人也真”,这是功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