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人”的形体,而不是牛马猪狗的形体,这就是“人貌”。“天”,就是天道、自然。“人貌而天”,就是“人貌”的自然性,没有受到社会性的熏染,而与天道、自然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虽然只是凡人的形体,但精神已经达到了天人的境界,相当于佛教里的“即身成佛”,密宗里的“即身成就”,禅宗里的“即人即佛”。这样的人,已经是得道的人,也可以说是“人貌而道”,“即人而天”。这些用庄子的语言来讲,就非常的清晰。
现在的人,都是在社会的保障中过日子。如果离开了社会的保障,能行吗?能像野生动物那样,在大自然里,在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生存吗?城市里的人,水电气一断,就没法过日子了。城里小孩子更是如此,哪怕柴米油盐一切现成,要让他们烧菜做饭,大多不会。如果真的像四川地震灾区,所有东西被摧毁了,就一个防震棚,几块石头,支一口锅,弄点柴火去做饭,不要说小学生、中学生,很多大学生可能都不会做。因为他们从未学过这些简朴的生存技能,更谈不上在纯自然中生活,或者如特种兵那种野外生存的能力了。
所以说,现代的人都被强大的社会性所俘虏、所污染,都丧失了人的真性。怎样才能“葆真”呢?就是要“虚缘”,要把社会性的这些缘淡化、去掉。学佛的人受三皈依时,首先就是要发出离心。从什么地方出离?就是出离这个五浊恶世。世间是苦,阴暗、肮脏、麻烦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有出离,只有“虚缘”,才能把社会性的“缘”空掉。只有空掉了社会性的“缘”,才能把心性中被社会性所熏染的东西洗干净,才能保持我们天生的自然性,保持我们的真性。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才能得见真如自性。如果真如一直被泡在染缸里,那你就失去了成佛的机会。所以“虚缘而葆真”这五个字,放在佛教修行里,也是丝丝入扣的。
“清而容物”,要讲这个“清”字,先谈点相法,让大家感觉一下:我们看有的人气正,有的人气邪;有的人有富贵气,有的人只有贫贱气;有的人气很清,比如修道的人;有的人气很浊,一身的酒色财气。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气正、气清的人,性情肯定比较干净,贪嗔痴不重;气邪、气浊的人,贪嗔痴肯定很重,是非麻烦肯定多。所以清纯之气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方面要淡化自己的嗜欲;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人格,要有点清高之气,我们不能没有清高啊!更要有清贵之气,我穷,但我并不贱,我的人格是高尚的、高贵的。
所以只有“清”的人,才能“容物”。他对其他东西不但不排斥,反而可以包容万物。大道就是这样的,好事能容,坏事也能容;既有鲜花,也有毒草;既有凤凰、孔雀,也有蟑螂、老鼠,什么都有,这才是道。如果把自己的心性整得太净、太洁,在道德上有洁癖,那是很麻烦的。平常过日子,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听不惯,那也听不惯,只要眼睛一睁开,耳朵一打开,全是不顺心、不顺耳的事。所以我经常提倡要练顺眼法、顺耳法、顺心法,这样你才能容物,这才是道人气象。没有道人气象的人,是没有胸量的。在社会生活中你免得了与小人打交道吗?因缘让你和冤家债主一起睡觉、上班,怎么办?如果因此而烦恼、跳楼,没有必要嘛!见了好的你欢喜,见了不好的你排斥,乃至于去打击别人,想消灭一切害人虫,这样也不好,害人虫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田子方接着介绍道:“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他说,我的老师对于那些胡作非为、不在正道上行的人,从来不讲大道理,不会像传教士一样,天天给你传播上帝的福音,而是以身作则,以他的言行来感化你,让你羞愧、悔悟、改过,能让你的人品、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极大的升华。这就是“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不言之教”,“垂衣裳而天下治”。
“正容以悟之”,并不是要你天天板起一张脸,像马列主义老太太一样去教训人,没有那个必要嘛。也不是像有些学佛法的人,见到没有学佛法的人,就苦口婆心地要别人学佛、念阿弥陀佛,吃素、不杀生,当然,这样也有好处,但也会使人不舒服,甚至产生抗拒情绪。教化是要讲究善巧方便的。
“使人之意也消”,要知道“人之意”,首先就要知道“天之意”。“天之意”就是自然性,就是菩提。“人之意”就是社会性,就是烦恼。“正容以悟之”之后,自然就“使人之意也消”,我们的烦恼、是非,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解掉了,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呀,这就非常高明。《德充符》里的王骀、伯昏无人,就是这样的高人。
田子方介绍了几句,然后打总结说,“无择何足以称之!”我的老师真是太了不起了,我哪有资格去赞叹啊!你说他赞叹他的老师了吗?当然赞叹了,他通过他的方式,对他的老师进行了歌颂。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人”的形体,而不是牛马猪狗的形体,这就是“人貌”。“天”,就是天道、自然。“人貌而天”,就是“人貌”的自然性,没有受到社会性的熏染,而与天道、自然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虽然只是凡人的形体,但精神已经达到了天人的境界,相当于佛教里的“即身成佛”,密宗里的“即身成就”,禅宗里的“即人即佛”。这样的人,已经是得道的人,也可以说是“人貌而道”,“即人而天”。这些用庄子的语言来讲,就非常的清晰。
现在的人,都是在社会的保障中过日子。如果离开了社会的保障,能行吗?能像野生动物那样,在大自然里,在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生存吗?城市里的人,水电气一断,就没法过日子了。城里小孩子更是如此,哪怕柴米油盐一切现成,要让他们烧菜做饭,大多不会。如果真的像四川地震灾区,所有东西被摧毁了,就一个防震棚,几块石头,支一口锅,弄点柴火去做饭,不要说小学生、中学生,很多大学生可能都不会做。因为他们从未学过这些简朴的生存技能,更谈不上在纯自然中生活,或者如特种兵那种野外生存的能力了。
所以说,现代的人都被强大的社会性所俘虏、所污染,都丧失了人的真性。怎样才能“葆真”呢?就是要“虚缘”,要把社会性的这些缘淡化、去掉。学佛的人受三皈依时,首先就是要发出离心。从什么地方出离?就是出离这个五浊恶世。世间是苦,阴暗、肮脏、麻烦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有出离,只有“虚缘”,才能把社会性的“缘”空掉。只有空掉了社会性的“缘”,才能把心性中被社会性所熏染的东西洗干净,才能保持我们天生的自然性,保持我们的真性。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才能得见真如自性。如果真如一直被泡在染缸里,那你就失去了成佛的机会。所以“虚缘而葆真”这五个字,放在佛教修行里,也是丝丝入扣的。
“清而容物”,要讲这个“清”字,先谈点相法,让大家感觉一下:我们看有的人气正,有的人气邪;有的人有富贵气,有的人只有贫贱气;有的人气很清,比如修道的人;有的人气很浊,一身的酒色财气。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气正、气清的人,性情肯定比较干净,贪嗔痴不重;气邪、气浊的人,贪嗔痴肯定很重,是非麻烦肯定多。所以清纯之气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方面要淡化自己的嗜欲;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人格,要有点清高之气,我们不能没有清高啊!更要有清贵之气,我穷,但我并不贱,我的人格是高尚的、高贵的。
所以只有“清”的人,才能“容物”。他对其他东西不但不排斥,反而可以包容万物。大道就是这样的,好事能容,坏事也能容;既有鲜花,也有毒草;既有凤凰、孔雀,也有蟑螂、老鼠,什么都有,这才是道。如果把自己的心性整得太净、太洁,在道德上有洁癖,那是很麻烦的。平常过日子,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听不惯,那也听不惯,只要眼睛一睁开,耳朵一打开,全是不顺心、不顺耳的事。所以我经常提倡要练顺眼法、顺耳法、顺心法,这样你才能容物,这才是道人气象。没有道人气象的人,是没有胸量的。在社会生活中你免得了与小人打交道吗?因缘让你和冤家债主一起睡觉、上班,怎么办?如果因此而烦恼、跳楼,没有必要嘛!见了好的你欢喜,见了不好的你排斥,乃至于去打击别人,想消灭一切害人虫,这样也不好,害人虫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田子方接着介绍道:“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他说,我的老师对于那些胡作非为、不在正道上行的人,从来不讲大道理,不会像传教士一样,天天给你传播上帝的福音,而是以身作则,以他的言行来感化你,让你羞愧、悔悟、改过,能让你的人品、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极大的升华。这就是“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不言之教”,“垂衣裳而天下治”。
“正容以悟之”,并不是要你天天板起一张脸,像马列主义老太太一样去教训人,没有那个必要嘛。也不是像有些学佛法的人,见到没有学佛法的人,就苦口婆心地要别人学佛、念阿弥陀佛,吃素、不杀生,当然,这样也有好处,但也会使人不舒服,甚至产生抗拒情绪。教化是要讲究善巧方便的。
“使人之意也消”,要知道“人之意”,首先就要知道“天之意”。“天之意”就是自然性,就是菩提。“人之意”就是社会性,就是烦恼。“正容以悟之”之后,自然就“使人之意也消”,我们的烦恼、是非,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解掉了,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呀,这就非常高明。《德充符》里的王骀、伯昏无人,就是这样的高人。
田子方介绍了几句,然后打总结说,“无择何足以称之!”我的老师真是太了不起了,我哪有资格去赞叹啊!你说他赞叹他的老师了吗?当然赞叹了,他通过他的方式,对他的老师进行了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