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田子方》第一讲(3) 佛祖才能称为全德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佛祖才能称为全德

“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听完了田子方的介绍,“文侯傥然终日不言”,魏文侯一下就愣住了,不仅发愣,一连几天都愣在那里,一言不发。田子方这几句直指人心的话真的厉害呀!

过了几日,魏文侯终于回过神来,就把侍候他的人叫过来,说:“远矣,全德之君子!”“远矣”后面应该加个“哉”字,像《易经》里的“大矣哉!”“圣矣哉!”“伟矣哉!”之类的。魏文侯说:太高明,太了不起了!真是全德之人啊!什么叫“全德”?用佛教的话来说,我们都是“有漏”之身,都是烦恼集聚的,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不能称为全德。全德之人,是果位上的人,他没有任何是非麻烦,一切“有漏”都堵住了,达到了无漏。严格来说,菩萨都不能称为全德,只有佛祖才能称全德。用儒家的话来说,于“仁信忠恕礼义廉耻”无所亏损的,才能称为全德。

“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魏文侯接着说,我从小就学圣人之言,也以圣人的仁义,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而实践之。因为他是世家子弟,在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前,在晋国时,他原本是子爵。魏家的祖先毕公高和周天子同姓,周武王灭纣后被封于毕。后来其中有一支到了晋国,有一位叫毕万的在晋献公手下干事,被献公封于魏,这就是魏的始祖了。在晋文公落难前后,毕万的儿子魏武子跟着晋文公闯荡了十多年,后来晋文公回到晋国,接了国君之位,魏这一支才显赫起来。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共有六家,成了晋国的“六卿”,晋文公称霸诸侯,奠定了他们在晋国二百年的基础。后来这六亲互相拼杀,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魏文侯的家学渊源是很深的。在这之前,因为儒家是显学,他们都是学圣贤之言,学仁义之行,也就是受儒家的教化,认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世间再没有能超过儒家的智慧和仁义之行的了。

听了田子方的这番介绍后,魏文侯意识到,东郭顺子这位道家人物非常了不起,原来还有比儒家更厉害、更高明的修为,魏文侯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以至于“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都不知道该干什么、说什么了。上朝吗?睡觉吗?回后宫找嫔妃,还是陪世子们去玩,或者召集学者们来讲书?这些以前喜欢干的事情,现在对他却没有一点吸引力,甚至连生活的欲望都没有了。

“形解”,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解脱;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恍兮惚兮”。得定的人,一下入进去了,四大皆空,通体光明,粗重的臭皮囊没有了,这就是“形解”的感觉。没有定的体验,是感觉不到的。当然,也有可能像魏文侯这样,听了田子方对他老师的描述以后,恍兮惚兮,完全沉醉在其中的境界里,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当然有如“形解”了。当年我在本光法师、贾题韬老师那里听开示时,就有过魏文侯这样的情境,恍兮惚兮似的沉醉在其中,也是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被“化”了的感觉。

进入“形解”的状态时,就“无我”了,在恍兮惚兮中,当然就“不欲动”了。在这种状态下,你还有话说吗?“口钳而不欲言”呀,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仅如此,心里想什么也都不知道,可以说入定了,也可以说是被镇住了,真的是“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被“截断众流”了。在禅林里,接受祖师棒喝时的一刹那,也会出现这种状态。这种状态虽然未必是明心见性,但是可以让人品尝一下“截断众流”的感受。佛源老和尚的棒子举起时就是这样,大家一下就呆了,舌头也硬了,想跑又不敢跑,不知道该说什么。有些人当机,一下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味道;但更多的人是当场错过,回过神来,只能是叹息一声。

如今不少公务员、企业家累得神形皆疲,当他们到了远离尘嚣的幽静、雄奇的山林之中,沉醉在大自然之中,身心很快就放松了,就“形解”了。没有机关、公司中的烦心事,离开了红尘中的冤家债主,自然而然就进入“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的状态了。

谈完了感受后,魏文侯感慨地说:“吾所学者直土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土”,就是泥团;“梗”,就是木头雕刻的东西。我以前所学的东西,到今天才明白,都只是些泥塑木雕的玩物而已,没有什么用。我也想入山,想修道,但是祖宗给我留下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的责任重大,怎么丢得下呢?魏国真是我的累赘呀!

事业有成的朋友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家大业大反成累赘的感觉?大家业、高官位,本身就是累赘啊。当然,也有人热衷于道,道对他们的诱惑力更大,他们愿意学道,对事业、地位反而就看轻了。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还是轻易不要动这个念头,先要把自己的事业干好,把自己的责任担当好。

通过这一番对话,魏文侯的功夫与见识更上了一层楼,把魏国治理得更好了。在庄子笔下,能够受到这样赞叹的国君是不多的。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也很好玩。

温伯雪子的自费旅行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

温伯雪子,是楚国一位修道的人。我常说在庄子的笔下,取的人名也极有趣。温,就是有生机;雪,就是澡雪精神;内凉外温,似“伯”似“子”,很好玩吧。

温伯雪子听说中原一带的诸侯国,特别是齐、鲁、晋、卫,都是堂堂的“中国”,就想到齐国去看一看。那时楚国还是南蛮之地,是没有资格称“中国”的,更没有资格称“华夏”。途中经过鲁国,想顺便看看当地的风光,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就“舍于鲁”,在鲁国住了几天。鲁国毕竟是礼仪之邦,可能信息也比较发达,知道温伯雪子是高人,所以很多达官贵人们都来拜访他。但温伯雪子一概谢绝,坚决不见。为什么呢?

温伯雪子说:“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中国”,就是中原一带的国家。因为孔子的言教对鲁国影响很深,当其他诸侯国都有点妖魔化时,鲁国一直保持了周公礼教的传统,所以鲁国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最纯正的君子之国。连鲁国的商人都是出了名的君子,都是“明乎礼义”的,走到哪里都中规中矩,非常有教养,言谈举止非常得体。如果用礼仪来考评,他们都是可以得一百分的。

但礼仪是社会性的,社会性的这套东西他们很擅长,但却是“陋于知人心”,他们智慧不够,不知人心。《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个“知”很重要。要知人,更要知人心;不知人心,怎么谈得上知人呢?大家想一想,我们是否能知人心?我经常说,大家聊天的时候,常常是聋子与聋子的对话。今天听我讲课,大家可能都认真在听。而平时聊天时,张三的话还没有说完,李四马上就发表他的高见了;李四的高见还没说完,王五又开始说他的高见了。每个人都有文化上的差异,习性上的差异,以及当时心境上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之下,很难虚心地、认真地听别人表达。更何况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并不需要听别人表达,不需要了解别人想什么,只是急于把自己的东西表现给别人看。所以现在明星孵化器多牛啊,收费那么高,还是有那么多少男少女削尖了脑袋都想钻进去。钻进去,无非就是想表现自己,就是想一炮打响以后天下闻名嘛。所以温伯雪子说,这些都是“陋于知人心”的。这样的人,天天都是在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高见、富贵、才华、风度、教养,我是没有兴趣与他们打交道的。我与人打交道,是想交流思想,沟通心灵,这些人都做不到,所以我不想见他们。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