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田子方》第一讲(4) 禅客相逢只弹指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于齐,反舍于鲁”,温伯雪子离开鲁国,到齐国旅游了一番。大概到泰山看了一看,海边玩了玩,然后又返回鲁国,停留了几天,想休息一下。“是人又请见”,上次来申请见面的人,想约会的人,又锲而不舍递名片来了。

温伯雪子说,这些人上次求见我,这次又求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可能有什么高见,要教育我、提升我吧!我也许应该见一见。他终于下定决心,拿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出来见客了。客人走了以后,他回到宾馆里就摇头叹气。“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很多人要求见他,见了一拨又一拨,每次见完,回到房间他又是叹气,又是摇头的。

他的随从就问,先生,你每次见完客人,回到房间里总是摇头叹气,是为什么呢?温伯雪子说,上一次我就给你说过,中国的这些人,只是明于礼仪,在礼仪上中规中矩,像模像样;但是呢,他们没有达到知人心的程度,不能与人真正地交流,更谈不上在道上交流。他们没有这个能耐,想都没有想到过“道”,用禅宗的话说,是“未梦见在”呀。

温伯雪子继续说,“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这些来见我的人,一进一退都是很有规有矩的。我们如果把《周礼》《礼记》拿来看,就知道古代有整套接待客人的规矩。《论语》里也记载,孔夫子去见国君,阶下要拜,进门要拜;朋友间见面,客人在外边拜,主人在里边拜。在阶下拜了,升堂要拜,入室也要拜。上座了,互相又要拜,举起酒杯又拜。当然,贵族才这样,一般下层的劳苦大众就不会这样了。

大家有没有到礼宾司去受过训练?大企业里也很讲究礼仪这一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哪怕是餐厅里的服务生,都有标准的服务礼节。在官场里,在贵族间,在西方的上流社会,那些礼节是不是“从龙”“从虎”?一个个气宇轩昂,彬彬有礼。那种姿态,很到位,但像机器人似的。

温伯雪子说,他们不仅在仪态上烦琐,谈话也很麻烦。比我年轻的,一见面就规劝我,说我这个人不懂礼节,鲁国是礼仪之邦,要遵循周公之礼,虽然您年长,也要好好学学礼仪才行。他们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苦苦请求我遵守礼仪,真是“谏我也似子”。年长的人见到我,就批评我,说我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像我父亲训斥我一样,“道我也似父”呀。

我跟他们非亲非故,既不是他们的儿子,也不是他们的爹,到这里来受他们的折腾,简直太不舒服了,所以“是以叹也”啊!我们想一想,在生活之中,特别是一些学佛的朋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哎呀,你又不守戒了,你又抽烟了,你又杀生了,你说话又犯戒律了。总之,是非麻烦很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如何得自在,如何得智慧。他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天天就把外在的这一套弄得中规中矩,像模像样。道在什么地方?不在这些相上,我们要看到无相的东西,要看到道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温伯雪子,把鲁国的缙绅们挖苦糟蹋得不像样,真的是很刻薄的。

下边,另外一位大师出场了。

 

禅客相逢只弹指

“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孔夫子听说了温伯雪子的大名,也去求见。当然,孔夫子跟一般人就不一样了,见了面,也不说话,坐下喝杯茶就走,一句话也不说。子路就不理解了,问道,先生啊,你早就想见温伯雪子了,那么多人排班站队,等候了几天几夜,今天终于轮到您,您为什么见了面又不说话呢?是什么原因啊?庄子在他的文章里经常调侃孔子,在这里算是手下留情,口下留情了,给孔夫子留了余地,借孔夫子来发表他的高见。

孔夫子就说,温伯雪子这样的人,一看就是个道人。他看我一眼无话可说,我看他一眼也无话可说,“目击而道存矣”啊,也就是《大宗师》里所说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人与人见面,只需要一个眼神,顺眼了,就成了一生一世的知己,就可以生死相许。有些少男少女一见面,一下触电了,一见钟情,也就一辈子长相厮守了。那个时候是不用说话的,说话就是傻蛋。

这个“目击而道存”很重要,是考我们眼力的。如果你看人一眼,就像X光一样具有穿透性,人的五脏六腑有没有包块,有没有麻烦,都给人家看出来了,那就很厉害了。这个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聪明的,还是愚昧的;是善良的,还是凶狠的;是吉祥的,还是不吉祥的;当然还要能看出是有道的,还是没道的。这个眼上的功夫,我们要练一练。这个功夫练好了,在江湖上混饭吃就很简单了,随便望人一眼,说几句话就能收他几千块,那是很容易的。如今那些风水师、玩命相学的不是这样的吗?

到了这一步,“亦不可以容声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的确,有的时候,只需要两眼对对神,眼神一交,就不需要说话了,说话都是多余的。《易经》里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的语言能把一个意思说清楚吗?我经常举例: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谁能够把糖的甜味清楚地表达出来?谁又能真的把盐的咸味清楚地表达出来?写篇论文试一试,真是不可能的呀。我们形容一位女士的美貌、风采,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这些。这些都是比喻,我们谁也不知道杨贵妃、西施有多美。哪怕真的见了面,眼睛都直了,但要把她们的美描写出来,也是没有办法的。

西方有人用电脑组合了一个世界级的美人,用黄金分割法,把西方的、东方的,黄种人的、黑种人的优点都综合起来,用电脑合成出一个美女,看上去很美,但仔细一看,一点也不美,为什么呢?因为是人造的,没有神韵,没有灵魂。无非是外在形象很美,三维设计,身高、容貌都数字化了,一点都不好看。特别是男生们看到了,一点也不觉得美。没有那种质感,没有那种情感,更没有那种性感,她就是一个机器人,美什么呢?

所以“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怎么使我们的功夫提升到这一步?我们凭什么考验一个人功夫的高低?这些都是关键。我们说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并不是学问有多高,人品有多高,著作有多厚;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气象,有没有这样的建树,这才是真功夫。在学修当中,我非常强调这个,并不是我们要学多少文化,要背多少书,因为悟道归真不需要文化,不需要知识,只是心领神会的一种感觉。这个感觉,一般人是读不出来的。

唐末时贯休和尚有首禅诗,其中两句这么说:“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禅客相逢,弹指就够了,不用多说话的。还有,“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等等。这些诗句,都是提醒我们,在外边与人打交道时应该留意的事。当然,自己的眼力练出来了以后,感觉就不一样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