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田子方》第一讲(5) 文武双全孔夫子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边这一段就很精彩了,是孔夫子和颜渊在一起论道的故事。

 

文武双全孔夫子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颜渊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是孔门高徒。有一次,他对孔夫子说:“夫子步亦步”,你走路时我跟着你走,你慢慢走,我也慢慢走。“夫子趋亦趋”,你快步走时,我也是快步走,总之是你的跟屁虫,你快我就快,你慢我也慢。“夫子驰亦驰”,驰,就是奔驰,大家开起奔驰车,跑得多快,多牛呀!

孔夫子毕竟是一代伟人,现在网上有人发帖说“孔夫子是武林高手”,很多人还不相信。我们平常在心目中感觉的孔夫子,温文尔雅,是一个有文化的老先生,大家都不知道孔夫子到底有哪些本事。孔夫子教学生,以六艺作为他的教学大纲。哪六艺呢?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不用多说了,都是文化典籍、周公的礼仪。“御”,是指马术,骑马、驾车一类的,他是最高级的教练。如果孔夫子身体不好,能够去骑马驾车吗?那时又没有高速公路,路又不平,古代的马车又不像现在有橡胶轮胎,都是木轮子在土路上跑,路又坑坑洼洼的。那时还没有发明滚珠轴承,车在土路上跑时,那种颠簸可想而知。

我在康定新都桥农场时,有一次坐手扶拖拉机进山沟干活,成都人很幽默,管那种车叫“蹦蹦车”。高原的山沟里哪有路,颠簸异常,我身体从来就弱,手扶拖拉机开起来,也就是十多码的速度,在山道上虽是慢悠悠地开,但那种颠簸却是剧烈的,我觉得五脏六腑都给搅翻了,非常难受。这还是有橡胶轮的车,如果古代骑着马,我赶着马车在山上跑,身体不强壮的话,根本受不了的。

“射”,就是射箭。孔夫子可以说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啊,教的学生比国家部队的还高明,像子路这样的,可以说是春秋后期第一武林高手,也是孔夫子教出来的嘛。

岂止是“御”和“射”,剑术孔夫子也教。我们看孔夫子的“标准像”,身上是佩了把剑的,春秋时的贵族都是武士,都有佩剑的传统。所以说孔夫子并不是一位文弱老先生,不是的。孔夫子是很高大强壮的,年轻时就被鲁国人称为“长人”和圣人,按现在的标准来说,至少在一米八以上。所以,孔夫子并不是文弱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很了不起。

从庄子的文章里,我们看到孔夫子身体很好。“步亦步,趋亦趋,驰亦驰”,而且“夫子奔逸绝尘”。你看他跑得多快啊!他跑起来的时候,简直比我们的奥运冠军刘翔还快。“奔逸绝尘”,这可不是一般的快啊。现在田径场上的人能做到“奔逸绝尘”吗?只有汉朝的汗血宝马,恐怕才有这样的感觉,才能称得上“奔逸绝尘”。

“而回瞠若乎后矣”,颜渊就自惭形秽了,说我只能睁大了眼睛,看着扬起的灰尘,追赶不上您老人家。当然,表面上这是从动作、步伐这样的形体动作来形容孔夫子的功夫,实际上是指学问、修为上的差距。孔夫子的所说、所教,他的言行举止,学生们都去模仿他,颜渊也是如此。现在的模仿秀很流行,某人成了明星,他的粉丝们就会去模仿他,说话、唱歌、行为举止、衣着打扮,都去模仿。但模仿归模仿,你毕竟不是明星本人。颜渊对孔夫子的行住坐卧处处都模仿,但是孔夫子给他弟子的感觉却是“奔逸绝尘”,颜渊只有“瞠若乎后矣”。

当然,孔夫子也很谦虚,问颜回,你这样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颜回说:“夫子步,(回)亦步也;夫子言,(回)亦言也;夫子趋,(回)亦趋也;夫子辩,(回)亦辩也;夫子驰,(回)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这里就点出孔夫子的一段光辉来。

我们年轻的学子,处处都想跟着老师学。我年轻时也跟随着本光法师、海灯法师、贾题韬老先生学,但是学不像。因为本光法师有本光法师的特点,海灯法师有海灯法师的特点,贾老有贾老的特点。海灯法师的武术我能学好吗?他的武术的确很高明,如果一个懒汉、懦夫,要想学他的武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绝对学不会。海灯法师的脾气,那种英雄气也是很特别的,我就没有那个底气。俗话说财大气粗,如果你财不大,腰杆就硬不起来。用佛教的话说,功德要够,如果你功德不够,腰杆怎么硬得起来呢?你要想像他们那样气派,那么牛,肯定不行。

本光法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一不通,《易经》很熟,佛教里天台宗的、华严宗的、禅宗的、唯识宗的,全都熟。我有没有老法师的文化基础?肯定没有。我有什么本事呢?“文化大革命”时,中学没有毕业就下乡当知青,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对经典系统地、完整地,花个十年八年去浸泡,哪有这个时间与功夫去浸泡呢?哪能像他们那样,对传统文化积淀得那么丰厚?不可能的。而且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从私塾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学修是系统的,本光法师还在汉藏教理院和金陵大学前后任教十余年。贾老也是这样,贾老是中国的棋王,当时中国的很多象棋大师对他都执弟子礼。贾老又是学唯识的,有严密的佛教理论功底,而且辩才无碍。贾老的性情,山西人那种天然的豪气,还有那种纯朴,加上禅宗的睿智,这些我都学不了。那时真的很想学啊,他们的音容笑貌非常吸引人,但学不了。现在来说,佛源老和尚那种古禅师的风骨,你学得了吗?学不了。我们的“首座”伟菩萨,对佛源老和尚的语言和动作可以模仿得很像,是真的像吗?仔细一看,又不像了。

颜渊就说:“我学老师您呢,您怎么走路,我也怎么走;您怎么说话,我也怎么说;您怎么快步走,我也怎么快步走;您怎么辩论,我也怎么辩论;您怎么奔跑,我也怎么奔跑;您怎么在学生面前言道,我也怎么言道。”孔夫子不在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哥们儿向颜渊请教,所以颜渊也在言道。

这里我们一定要留意啊!颜渊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也往往在“步、趋、辩、驰”道上展现自己的才能,但自己总觉得赶不上老师。好的学生,对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体道而行。对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人对事的分寸都要好好去感觉、去领会。但老师的东西终归是老师的,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所以颜渊虽然跟着孔夫子学了多年,但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人对事,完全达不到孔夫子的境界和火候,还差得很远,“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呀。

为什么颜回对孔夫子有这种“奔逸绝尘”的感觉?为什么他只能在后边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茫然若失呢?就是后面所说的“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关键是什么呢?孔夫子“不言而信”,他不需要让别人相信,也从不刻意劝别人相信,有时甚至话也不说,别人就相信他,信任他。而且“不比而周”,不与别人开口,不去和别人套近乎,别人自然而然就被吸引在他身边了,他就像磁铁一样,有那么大的人格魅力,大家都愿意亲近他,都愿意围在他身边。

另外,还有“无器而民滔乎前”,这里“器”作地位、权势讲;“滔”作“蹈”讲。孔夫子没有权,又没钱,没地位,并不是国君,也不是执政的,但是老百姓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请教,这是什么道理?“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我不明白这个道理啊。要说夫子的学问、人品、道德,好像都知道。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炉火纯青、超一流的境界,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