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用软件预订酒店、演出票的你,有没有想过会被某些网络平台“杀熟”而浑然不知?近期,不少网友发现,自己经常购物的网站、软件,消费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少,甚至价格越贵。打车、购买电影票、视频会员等,也存在“同货不同价”现象。
近期,有关大数据(big data)“杀熟”的曝光将一批互联网企业推向风口浪尖。网友“廖师傅廖师傅”通过微博吐槽,自己被“聪明”的互联网企业狠宰。“廖师傅廖师傅”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订一家出差时常住的酒店,网站长年显示房价在380元至400元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酒店前台告知,淡季门店直接订房只需要300元。疑惑之下,他进一步比较了自己和朋友看到的网站价格发现:作为老客户,网站对自己显示的价格为380元。而另一名新客户,看到同一天显示的酒店房价,却只有300元。
专家认为,目前社会上谈论的软件“杀熟”,可以理解为一种价格歧视,即同样的产品、服务,对不同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现在,我国适用价格歧视的法律主要有价格法和反垄断法。但是这两部法律的制订与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商业还不十分匹配。消费者面对平台存在信息劣势,有必要出台新的措施,给普通大众提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