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调查研究显示,奉献确实比获得更让人感到快乐。你有没有发现,无论多么精彩,当你置身于一个重复的活动或事件中,你的快乐随着时间长度而递减,这种现象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所说的享乐适应现象。他们近来完成的两项研究发现,满足自己欲望的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而给予他人能够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感。
研究的联合作者、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埃德•奥布莱恩在心理科学协会举办的一次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你想长期保持幸福,过去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从目前沉迷的东西中抽离一下,体验一些新的东西……我们的研究表明,反复给予,即使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别人,也可能继续感觉相对新鲜,并且我们做得越多,就越快乐。”
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两项实验。第一个实验有96名大学生参加,为期5天,每人每天可以获得5美元,但必须每天花钱在相同的事情上。经过随机分配,一些参与者将钱花在自己身上,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将钱花在别人身上,例如在网上每天给同一个慈善机构捐款,亦或将5美元放在同一家咖啡馆的小费罐子里。
参与者在每天结束后上报他们对花钱的感受,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整体幸福感。实验结果是,尽管所有参与者最初的幸福指数相似,但是那些将钱花在自己身上的学生在5天内的开心程度逐步递减,而那些将钱捐给其他人的参与者在第五天的幸福感与第一天相同。
在第二个实验中,502名参与者在线玩了10轮拼字谜游戏。每轮获胜的参与者都可以获得5美分,他们可以决定是保留硬币或者捐赠给喜欢的慈善机构。参与者在每轮游戏结束后汇报自己从取胜中获得的喜悦程度。结果证明,那些将奖金捐给他人的参与者比保留奖金的参与者拥有更长久的幸福感。
研究人员认为,当人们专注于结果时,比如获得报酬,就处于一种比较模式,从而失去了体验的微妙感受,产生“永远不够”的感觉。而每一个给予的行为都消除了这种比较的感觉,因此每次给予都有新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