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投资人赌CGT下一个十年在北京(二)


Listen Later

双向奔赴的“北京路径”在北京的CGT产业生态中,创新并非单点突破,而是由两条紧密协同的路径共同驱动。


其一是“平台型”支撑体系—专注于质粒生产、载体构建、自动化制备、CDMO服务等基础环节的“卖铲人”。


其二是“产品型”研发实体—聚焦血液肿瘤、实体瘤、罕见病与慢性疾病等领域推进临床开发的“挖矿人”。


北京正通过平台化与标准化建设,系统性降低CGT领域的创业门槛。


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推行的“投资+制造+服务+生态链”模式是典型代表。 


8月初,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里,剂泰科技刚刚完成4亿元D轮融资,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与大兴区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


9月,剂泰就发布了全球首个 AI 纳米递送平台,志在以AI打造体内制备CAR-T的“火箭+卫星”。 


“产品型”企业的进展同样显著。坐落于海淀的艺妙神州,创始团队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如今已在血液瘤与实体瘤两条线上深耕:靶向CD19的自体CAR-T产品IM19已进入研发后期,并与华东医药就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化达成合作框架;另一款产品IM96针对GUCY2C等实体瘤靶点,已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早期临床数据已在学术会议中展示。 


此外,北京的顶级临床资源,为这条“产线”提供了最关键的加速器。


例如,北京在血液肿瘤与神经系统疾病两大方向积累了密集的临床经验:天坛医院牵头的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注册临床,2025年8月完成全国首例入组,神经系统细胞疗法迈出关键一步。神经肿瘤方向,天坛针对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Tris-CAR-T研究也在推进。这种“临床资源快速对接”的效率,与“监管提速”政策同频共振,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研发时间窗口。


在北京的CGT产业圈内,高效的协同已成为常态:清晨在大兴的工艺线完成上一轮实验,午间样品已送至昌平生命科学园的质控实验室,深夜研发人员又可参与由海淀临床专家组织的多中心IIT线上研讨会。北京“CGT人”的工作节奏,仿佛被整合进一条高效协同的流水线。


这套“平台+产品”的双轨模式,并非各自独立运行,而是在北京的产业生态中深度耦合。它如同北京城规整的道路网络,纵横交错,畅通无阻:在大兴的产业对接会上,CDMO企业与Biotech可快速达成合作;在海淀的行业大会上,监管机构、投资方与产业界能够共同明确下一年度的重点攻关方向。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支付模型、上游供应链、临床网络标准化等短板仍需补齐。所幸,北京的方式是典型的“工程思维”—将问题“端上桌面”,纳入方案,逐项破解。贵价药支付通过试点探索,供应链能力通过园区间链接持续强化,临床网络正借助真实世界证据研究走向标准化。这其实也正是北京政策脉络里的结题方向。


投资人凭什么敢赌CGT下一个十年在北京?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By E药经理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