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如果你投資兩款指數,1) S&P 500 和 2) 恒生指數 歷史以來連同股息的回報(假設股息不用來再投資)﹕ 如果你在1960年$1買入S&P 500,連同分派的股息,你在2015年會有$47,平均每年複式回報7.26%。 如果你在1975年$1買入恒指,連同分派的股息,你在2015年會有$98,平均每年複式回報12.14%。 S&P 500的資料可以在這裡找: http://pages.stern.nyu.edu/~adamodar/New_Home_Page/datafile/spearn.htm 恒生指數在這: https://www.quandl.com/data/YAHOO/INDEX_HSI-Hang-Seng-Index-Hong-Kong 如果你在1960年買入追蹤S&P 500的指數基金,如SPDR S&P 500 ETF(symbol: SPY)(或在香港買的領航標普500(symbol: 3140)),你的每年平均複式回報在扣除費用後很大概是7%。如果你買追蹤恒指的2800盈富基金,回報是12%。得到這樣的回報,不用任何時間費神,買入然後長期持有就行了。這個回報比很多其他的選擇好得多了,而這就是這篇網誌想帶出的訊息:不用想,不用煩,投資用指數基金。 甚麼是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一種以復製一種指定指數回報的基金,例如盈富基金就追蹤恒生指數,方法就是根據恒生指數入面各股票的權重來買入各樣股票。指數類型有很多,不一定是股票,也可以是債券、樓價等等,但這篇網誌說的是跟蹤一籃子股票的指數,因為回報最為理想(詳情可以看 Stocks for the Long Run,整本書就是為了說出長線投資股票比其他資產優勝)。股票的指數也分國家,地方,大中小型公司,不同行業,成長或價值,或有一些特別偏好例如股息的追求。S&P 500是追蹤在美國上市的500間大型公司回報的指數(不一定是最大的500間,因為有流動性,地域來源收入等因素)。恒指則是追蹤香港上市的藍籌公司。 為甚麼指數基金的回報那麼好? 在資本社會,透過公司賺取回報比其他方法高,公司因為自身的經營能力不斷改善,人口增加,社會的通脹偏向,每年賺的錢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公司價值越來越高,而股票是公司的擁有權,自然回報高。 股票指數基金給你的是市場回報,即大概是一個市場入面公司總和的回報。如果你自己選擇個別股票回報可能會高一點,但風險不低。要不用煩,不用想,投資指數基金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簡單來說,以下是買指數基金而不是買個別股票的理由: 沒時間。在本金少的情況下,用時間去增加你的工作收入會比花時間研究股票有更高的回報。不夠股票投資的智慧和應有的性格。股票投資對性格有不少於知識的要求。股神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芒格不是天才,但他們特有的性格令他們的投資成功。對投資沒興趣。人不是一定要賺盡世上的每一分錢,如果你對投資沒興趣,不如花精神和時間在你喜歡的事情上,投資的事就交給指數基金好了。滿足於市場回報平均每年6-8%,不需要變成超級有錢(如果你想超級有錢,創業可能比買個別股票好)。 總體來說,指數基金比自己選擇股票或其他基金的回報高,主要是因為在一個市場裡,每一次買賣都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這個計算是包括機會成本),所以整體來說只能賺取那個市場經濟上升的回報。基金的經營費用和個人交易的費用越高,回報越低。因為追蹤指數的成本很便宜(你自己也可以做,不過不建議),所以指數基金運營費很低。美國上市的SPY是每年0.09%,香港上市的2800盈富基金是每年0.10%,香港上市的3140領航標普500每年0.25%。你沒看錯,每10000元只交每年9至25元的費用,真的很低。 為甚麼選指數基金,而不是其他經理人更加落力挑選股票的主動型基金? 指數基金賺的市場回報,在定義上是比市場一半的資金所得到的回報高,比另一半的資金回報低。之前都說過有大概6-10%的回報,很不錯的了。如果你選主動型基金,你不知道哪一種基金會比市場的回報高,而你隨機挑中的機會其實是低於50%,因為主動型基金的費用較高,影響回報。一個基金經理連續幾年的好回報,也可以是隨機的結果。你以為看歷史連續十年回報比市場好的經理就一個好選擇嗎?如果有一千個基金經理,那即使他們是隨機的投資平均來說裡面也有一個會達到連續十年比市場的成績好,但那十年的記錄對將來的回報預測跟本沒有幫助,而在這個社會上,基金經理不只一千人。要選一個好的基金經理所需要的知識和判斷力不會比挑個別股票少,何苦呢? 曾經有一個對沖基金經理在2008年對巴菲特挑機,用Protege對沖基金挑戰巴菲特所選的指數基金SPY,以下是2008到2015年的結果(來源): 著名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Peter Lynch,大家可能聽過,他的Magellan fund曾經打敗S&P 500多年,但在他最後的幾年,成績其實和S&P 500差不太遠。我在一本書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Lessons for Building a Winning Portfolio找到這幅圖: 有一些人,尤其近來興起的一堆「價值投資人」,不斷的說市場有效論(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是錯的,還會間中引用巴菲特或芒格說過的話斷章取義。我覺他們主要忽略了兩點。市場可能在短期因為各種原因失效,但長期來說是有效的。Benjamin Graham也說過"In the short run, the market is a voting machine but in the long run, it is a weighing machine."市場有效論的意思並不是說市場是對的,而是說你很難去証明市場是錯的。要証明一件事很多時都需要有現在最新的資料,不然都是空談,而市場對最新資料的消化是挺有效的。投資在指數基金,在長線來說,比其他的基金有更加穩定和可觀的回報。 選擇甚麼指數,甚麼指數基金?要有穩定的可觀回報,選擇指數最好符合以下條件:指數包含的都要是公司的股票。要包含各行各業,收入來源來自不同國家,分散風險。要有盡量多數量的公司。公司要在資本主義,政府對私人公司盡量不干預的國家。包含大型公司的比重最好多一點,因為資本主義有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大公司成為大公司一定有過人之處,而且大公司的財務較穩定,公司的價值也較穩定。公司要在民主的國家。公司要在軍事強大的國家。國家能夠保護公司在其他國家的利益。公司要在政治穩定的國家。指數根據市值來決定一間公司在指數的佔比(market-cap weighted index),這樣可以減少基金裡的交易費用和基金經理的主觀因素。指數的目標市場要有大量有代表性的公司上市,可以納入指數。反面的例子是一些中東國家指數並沒有很多中東國家公司,因為那裡上市的公司很少。因為以上的條件,我認為只有追蹤國家或廣泛地域的指數,如美國的S&P 500,香港的恒生指數,歐州的FTSE Developed Europe All Cap Index,除去美國以外國家的FTSE Global All Cap ex US Index,追蹤全球公司的 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根據我個人喜好,如果我在美國,會選擇以下的ETF:SPDR S&P 500 ETF (SPY)iShares MSCI Hong Kong (EWH)或是用領航的開放式基金(open-ended mutual fund),不用ETF:Vanguard 500 Index Fund Admiral Shares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Index Fund Admiral如果我在香港,則只會選擇ETF,因為香港的開放式基金(open-ended mutual fund)費用太高。2800盈富基金3140領航標普5002805領航富時亞洲(日本除外)指數ETF這樣的回報未來可以持續嗎?風險是甚麼?我所選擇的指數基金的回報是根據這個世界的經濟成長。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因為資本主義的國家會培育出越來越好的公司,全球的人口會一直增加。一些人以為高增長的地方都已經開拓了,但是我相信未來還有很多高增長的地方。互聯網令知識和信息以很低的成本給予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現在有更大部份的人可以參與科技和公司的發展,經過過去十多二十年的沉澱,人類的潛能對未來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我認為不會比上個世紀差很多。指數基金未來的回報可能會比以前差一點,但相信仍然是相當可觀。 指數基金包含的始終是股票,雖然長遠來說回報可觀,但短期的波動不小,投資指數基金最好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恒指連股息在大部份的時間,十年的平均複式回報有時候6%以上。 S&P 500比較差一點,但5%以上也不會難。 通常用來投資的資金來源可以分為每月每年一點點的來,或是因退休、遺產繼承等的一筆過(lump sum)。兩種來源也可以用來投資指數基金,不過一點一點的去投資風險較低,例如透過月供股票去月供盈富基金,因為少了一大筆錢買入時價格太貴的問題。一筆過投資指數基金如果長線的話(20年以上)出錯的機會也不會太大,但在歷史上會出錯的年份也不少,例如2000,2007,和現在2016(大膽預測一下,呵呵)。除非你要用投資來退休,不然還是把一筆過的資金每年每月分三至五年平均的投入比較好。如果要用一筆過投資來退休怎麼辦?秘訣就是我之前說過的再平衡,同時投資幾支指數基金做組合,分散風險(在規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