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拓拔氏的分土定居


Listen Later

徒山东六州人吏及徒何(鲜卑慕容氏)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诏给内徒新户耕牛,计口授田。”《北史·魏明元帝纪》:“永兴五年(公元413年)七月,前军奚斤等破越勒倍泥部落于跋那山西,。二万余家而旋。.....八月甲寅,帝临白登山,观降人,数军实,置新人于大宁(在今河北怀安东南),给农器,计口授田。”《北史·魏明元帝纪》:“泰常三年(公元418年)三月己巳,徒冀定幽三州徒何于京师。”《北史· 魏太武帝纪》:“神鏖二年(公元429年)四月,车驾北伐......蠕蠕(柔然).....绝迹西走。冬十月,振旅凯旋于京师。.....列置新人于漠南,东至濡源(今河北沽源东南滦河),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除了“高车以类粗犷,不任役使,故得别为部落”(《魏书·高车传》),仍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分土定居”以外,大部分汉族和其他各族的移民,被强制徒居于东起濡源,经大宁,越代郡、阴馆(今山西山阴西南),西至五原、阴山、阳塞(今内蒙古包头市东)的塞上。他们除了需要供给六镇的屯戍军队以足够粮食以外,还须补充六镇一定的兵源。
自从“分土定居下来之后,鲜卑族在它的村落里居住越久, 他们与被他们所征服的汉族和其他各族移民也越来越融合的话,则诚如恩格斯所说:“联系的血族性质就愈消失,而地域的性质便愈巩固。”过去鲜卑族氏族成员在他们新划分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后,还是以“姓族”来分别的;到了道武帝天赐元年(公元404年),已经因为“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辨其宗党,品举人才”(《魏书·官氏志》)。“宗”固然还含有血族的性质,“党”经是地域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氏族组织到这时已经不知不觉地变为地域组织了。
拓跋氏氏族组织变为地域组织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由游牧经济生活转入农业经济生活的过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