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uwal ga, 原來是這樣!》 部落教師 Yuma' × 泰雅女婿 俊緯主持,訪談台灣各地原住民族,聊文化、教育與生活經驗。 每週三更新|Spotify・Apple Podcast・KKBOX・Firstory Powered by ... more
FAQs about uwal ga,原來是這樣!:How many episodes does uwal ga,原來是這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0 episodes available.
July 29, 2025EP9: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責任:排灣經典姐弟的斜槓與語言之路ljingas & kuliw「孤單太浪費了,文化不能只靠個人,而是靠一群人一起延續。」 文化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我們一起的路。 這一集再次邀請斜槓日常忙到飛奔南北的創作者——排灣經典姊弟二人組 ljingas & kuliw,來聊聊他們如何在正職工作、自媒體經營、族語推廣與文化實踐中,一步步走出屬於這一代原住民族青年的行動身影。 他們談責任、談名字、談語言,也談家人和成長中的失落與和解。 這不是一集單純分享經驗的節目,而是一條持續「回家」的聲音路徑。 本集摘要:斜槓不是選項,而是責任:ljingas & kuliw 以日常實踐連結族語、文化與生活,在繁忙與壓力中找到方向。語言是一種行動,也是一種愛: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而是攜帶記憶與認同的「隨身傳統領域」。從名字開始的文化重生:找回自己的原民名字,是他們文化自覺與行動的轉捩點。「一起一起」不只是口號,而是文化的核心:被需要、被邀請,本身就是連結的一種方式。家人未必能教你族語,但他們給你煮飯與家,這也是文化的支撐。 精選亮點:00:03|碎片人生的時間管理術:「像串琉璃珠一樣,把生活串起來。」06:20|Podcast 讓族語「現身」在都市,讓責任具象化。10:00|不是什麼都會,而是什麼都被放大了——來自族人的期待與壓力。24:20|語言是「移動的傳統領域」,帶著文化走到世界各地。29:00|「一起一起」:從「喝」說起的文化哲學。35:00|當vuvu說出「ljingas」那一刻,語言不再只是語言。40:00|成人教育也許能彌補跨代斷裂,讓父母也成為學習的同行者。 排灣經典各大社群網址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yuanClassic/?locale=zh_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yuan.classic/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ayuanclassic 各大podcast平台請搜尋 「排灣經典喝起來」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 FB|IG|Threads 更多平台請看👉 linktr.ee/uwal.ga.ML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5minPlay
July 23, 2025EP8:職場與部落之間:一位當代原住民的雙重生活與身份認同ft. ljingas在這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排灣經典」的靈魂人物——ljingas,來聊聊她如何在新竹科學園區的職場與排灣族部落之間,穿梭生活、調整身份、尋找文化歸屬。 她白天是外商業務,晚上是影片創作者、podcast小編,透過拍攝與剪輯,將文化從記憶轉為行動。從幽默的原住民形象、青年團的參與,到她如何在部落裡學會放下「SOP」、重新適應沒有流程的日常——ljingas 帶來的不只是故事,而是當代原住民認同的身體筆記。 節目也談到了她與弟弟 kuliw共同製作的紀錄影片《2024 lalauran 拉勞蘭收穫祭Vlog》,記錄祭典前颱風將至的驚險時刻,以及部落長輩如何以文化信念迎向不確定,讓文化成為穩定心靈的力量。除了收穫祭,我們也聊到「月亮聚」和「排灣一條街」等拍攝企劃,如何讓文化以新的形式活在當代。 — 📍來聽聽我們談: ・在都市不說、在部落被懷疑——多重身份的自我對話 ・拍vlog不只是紀錄,也是文化的再呼吸 ・文化不是演出,而是陪伴你面對生活的定錨 ・當收穫祭遇上颱風,信念怎麼不被吹散? ・排灣族的青年團、月亮聚、Lalauran的故事怎麼說下去? 🎥 延伸觀看: 《2024 拉勞蘭收穫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2Bt3efr8J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tOehUi9d4&t=9s 排灣經典各大社群網址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yuanClassic/?locale=zh_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yuan.classic/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ayuanclassic 各大podcast平台請搜尋 「排灣經典喝起來」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 FB|IG|Threads 更多平台請看👉 linktr.ee/uwal.ga.ML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4minPlay
July 01, 2025EP7:在都市長大但用族語回家 ft. 排灣經典 kuliw🎙️ Ep7|在都市長大,但用族語回家 來賓|kuliw|「排灣經典」創辦人・族語教師・自媒體創作者 這一集,我們邀請 kuliw 分享從 18 歲起自學族語的歷程。 從都市長大的他,如何一步步用語言找回和家族的連結, 從刷題考上族語認證高級到與長輩磨合對話、 從翻譯《挖呀挖》到課堂上的生活語境練習。 他說,族語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讓我們更靠近自己、靠近家人的選擇。 ✨ 節目亮點 ▸ 用語言找回家人,不只是背單字: kuliw 從無部落經驗、無語言環境出發,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族語之路,背後是一段與家人「重新對話」的情感旅程。 ▸ 從兒歌翻譯到教學現場,語言也能很生活: 透過改編《挖呀挖》進行族語創作,他讓語言教學不再制式,而是貼近幼兒園、樂齡站,成為人人能參與的日常語感。 ▸ 語言教育者的現場困境與制度反思: 談及近日族語老師Sala Lisin車禍事件,kuliw 深感語言教育不該只是口號,而應有更穩定的制度與支持,讓下一代真正有機會接住這份傳承。 — 📚 延伸閱讀 【深度報導】族語老師跨校趕課車禍亡 68歲、13校兼課竟是族語教育常態 作者|吳尚軒|太報 |2025-06-14 🔗 點我閱讀全文 排灣經典各大社群網址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yuanClassic/?locale=zh_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yuan.classic/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ayuanclassic 各大podcast平台請搜尋 「排灣經典喝起來」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 FB|IG|Threads 更多平台請看👉 linktr.ee/uwal.ga.ML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8minPlay
June 24, 2025EP6:日常即經典: 排灣經典告訴你 ft. 排灣經典 ljingas&kuliw經典姐弟 ljingas 和 kuliw 遠道而來苗栗,告訴你「經典」的全新定義不是嚴肅的論語或四書五經, 而是如日常食衣住行般存在於每一天,能夠打動人心的點點滴滴。 在2020年疫情期間,他們透過社群貼文和創意語錄,將排灣語融入年輕世代的日常生活, 讓語言變成彼此間默契的「暗號」,也成為部落裡潛移默化的文化力量。 本集從打破經典框架開始,帶你探索: ▪️「語錄貼文」如何讓排灣語時尚又親民? ▪️為何犯錯竟成為語言傳承與成長的寶貴機會? ▪️他們如何從外地長大的經驗中,重新找回原住民身份的認同感? ▪️如何重新理解釀酒的文化意義,去除社會的刻板印象? ▪️一句「好了就好了」在排灣與泰雅族間,竟然有截然不同的解讀? 補充 kuliw老師出的功課: 學生來交作業, 汶水泰雅語 (kayi na Matu'uwal) 夠了 tingaya la! 不要吵了 laxi i paqas’ngan la! (順帶一提,泰雅族的個性很「惹」,Yuma' 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夠泰雅、不夠惹?還是要問俊緯比較準?) 延伸閱讀: 可愛的vuvu的肯洽拿 排灣經典各大社群網址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yuanClassic/?locale=zh_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yuan.classic/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ayuanclassic 🔗各大podcast平台請搜尋 「排灣經典喝起來」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 FB|IG|Threads 更多平台請看👉 linktr.ee/uwal.ga.ML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0minPlay
June 17, 2025EP5:「霸,我又來了!」Papak Waqa朝聖之路 ft.清安國小山野教育團隊本集為插播集,邀請清安國小山野教育團隊的 Yawi' 校長(李勁霆)、Bagan 主任(劉麗玲)、Yuma' 老師(劉韋廷),一起聊聊這條朝聖路走了 22 年的樣子,從部落出發,走進聖山 Papak Waqa,也走進自己。 盛夏前的畢業季,我們用朝聖之旅做一個成年禮吧!一年復一年地上山,陪一批又一批孩子上山,老師一年比一年老,但體力沒變好,山路也沒變輕鬆。 但身體記憶總會提醒我們:「喔,又要開始進入朝聖模式了。」 因為有一座山,在等著我們。這座山叫 Papak Waqa,大霸尖山,泰雅族的聖山。 有人說這是山野教育,也有人說這是儀式、是文化實踐。但對清安國小來說,它就是一句話 「霸,我又來了!」 我們希望這是一種更親密、更深刻的連結,像是每年跟山的約定。 就像學生下山後創作的族語繪本《大霸奶奶的孩子 ululaqi’ na Papak Waqa》裡,那對姐弟說的,每年都要再上山,見見祂們。 🎤 本集亮點: ✨ 清晨五點扛圓鍬清林道:「挖土機」精神再次出動(什麼!清安的校長必備挖土機精神!) ✨ 老師腳痛還是走完十公里,邊痛邊跟自己對話(老師們也跟著學習,再次認識自己的身體。) ✨ 有人在小霸尖山許願寫完論文,然後真的寫完。(而且就是寫朝聖之旅) ✨ 抵達霸基後,除了落淚,還馬上打視訊電話:「因為我是我們家第一個站在這裡的男人!」 ✨ 大人小孩一起走,每一步都讓部落記住「今年輪到哪一家走」、「哪一家爸爸要爬六年以上(四寶爸)」 一趟趟的朝聖之旅,不只化作論文與期刊,不只化作族語繪本,也慢慢滲透進整個部落的日常對話、家庭餐桌與孩子心裡。 這些故事不會一次講完,因為它們正在一代代人身上繼續說下去。 「路就一條,走就對了。」 不是什麼貼紙金句,是挖土機二號 Yawi' 校長在凌晨五點、站在落石前說的話。 說完,他真的挖了。然後,大家真的走上去了。 📖 延伸閱讀李勁霆(2023)。〈路就只有一條,走就對了!讓我帶你上山去!──Mabatuan山野教育〉。《台灣教育》,(739),90–98。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66482-N202302160012-00010劉韋廷(2024)。〈山野教育開出Mabatuan部落族人的復返路〉(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 https://hdl.handle.net/11296/txun5r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 FB|IG|Threadse 🔗 更多平台請看👉 linktr.ee/uwal.ga.ML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8minPlay
June 10, 2025EP4:那個你以為的樣子,我們沒有義務成全它。feat.Cidal 嚴毅昇你以為原住民只能投原住民立委,事情就這樣了? 但你知道,原住民族的事務,往往是由多數非原住民立委決定的嗎? 你知道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甚至平埔族群的分類, 其實不是族人自己決定的,而是國家依照行政需求所設計出來的制度嗎? 這集我們邀請創作者 Cidal(嚴毅昇),聊聊那些總是被預設好的樣子: 被分類的身分、被代表的發言、被拿去 cosplay 的文化,還有「不像原住民」的創作標準。 我們從罷免行動聊到選舉制度,從 cosplay 講到文學獎劇本怎麼用錯神話角色; 也談原青陣(原住民族住民只能投原住民立委,事情就這樣了? 但你知道,原住民族的事務,往往是由多數非原住民立委決定的嗎? 你知道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甚至平埔族群的分類, 其實不是族人自己決定的,而是國家依照行政需求所設計出來的制度嗎? 這集我們邀請創作者 Cidal(嚴毅昇),聊聊那些總是被預設好的樣子: 被分類的身分、被代表的發言、被拿去 cosplay 的文化,還有「不像原住民」的創作標準。 我們從罷免行動聊到選舉制度,從 cosplay 講到文學獎劇本怎麼用錯神話角色; 也談原青陣(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如何實踐「不被代言」的行動哲學, 還有 Cidal 被文學評審說「這作品不像原住民」時,那種難以回應卻無比熟悉的凝視。 📌 補充: 本集也會補充目前台灣身份分類制度── 包括「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與「平埔族」的劃分方式。 詳見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1q1cjZhC/ 這不是一堂課,但你會聽見我們怎麼一邊生活、一邊拆解那些早就設好的框。 最後,我們也想說:「我們不是你以為的樣子,更沒義務成全它。」 🔗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veAmisIsVeryCool 🔗 Cidal 的沙龍: https://vocus.cc/user/@LwcCidal 🔗 推薦文章:「外部落份子?~混原世代與文藝環境的互動關係」 https://vocus.cc/article/63283363fd89780001d98173 📖 詩集推薦: 《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 到各大實體與線上書店都買得到!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 FB|IG|Thread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6minPlay
June 03, 2025EP3:走進Cidal 身體裡的那座山 ft. Cidal 嚴毅昇🎧 EP3|走進Cidal身體裡的那座山 詩人 Cidal 出生於恆春,在新北樹林長大。 國中時,因家庭因素被媽媽「超前部屬」改姓,才取得原住民身分; 直到高中,族語老師問起「你有族語名字嗎?」他才第一次開口問媽媽:「那我可以叫什麼名字?」 於是有了 Cidal——太陽的意思,也與漢名「毅昇」中的「昇」產生意外的呼應。 雖是一半海岸阿美族,但他說自己記得的不是海,而是山:山裡的藤心、阿公放的陷阱,以及身體學會的方向感。 他不是從部落走來的人,也不完全符合都市原住民的形象。 他與同為詩人的黃璽曾在講座討論中使用「外部落份子」這個文學概念,來描述一種不被完全辨識、也不被典範敘事覆蓋的文化位置。 🎙️ Cidal:「我們想像的部落,在我們身上其實是不存在的。 我們沒有年齡階層,沒有祭典,只有教會。 我要學文化的時候,反而不是從自己的部落開始的。那種感覺很尷尬,但我也不會假裝我懂。」 這集,是一段從語言、詩與身體出發的山路行走。 📌 本集重點: ▪️ 「那我可以叫什麼名字?」——高中時的提問,讓他擁有了族名「Cidal」,也開啟了認同的旅程。 ▪️ 雖屬海岸阿美一份子,但他的身體記憶,不是來自海,而是來自山裡的陷阱、藤心與阿公的路徑。 ▪️ 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書寫的不是答案,而是一條可以走進去的山路,讓大家在其中撐出自己的空間。 ▪️ 我們沒有祭典,但我們有信仰——成長環境的不同,讓他學文化的起點,不在部落,而從城市開始。 ▪️ 「外部落分子」,是一種文學位置,也是一種誠實的靠近姿態。 📚 延伸閱讀|Cidal 的文字與創作 🔗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oveAmisIsVeryCool/ 🔗 Cidal 的沙龍:https://vocus.cc/salon/66692134fd897800013decc9 也推薦大家到各實體或線上書店購買Cidal的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 🎧 每週三上線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FB:https://reurl.cc/EVLx6n IG:https://reurl.cc/7Kmd85 Threads:https://www.threads.com/@uwal_ga_podcast_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
May 27, 2025EP2:Umav的自媒體宇宙: 信念、主體性與分享的溫度 ft. Ispalakan Umav從貼圖、漫畫、粉專到Podcast,Umav一路走來不是為了流量,而是為了說出自己的觀點與生活中真實經驗。 無論是布農語、族語學習、轉型正義還是文化誤解,他都選擇用誠實的方式、用聲音去記錄、去對話。 他說:「我不是族語大師,我是學習者、轉譯者與分享者。」 也說:「我們都是因為有很好的前輩帶領我們,讓我們知道不是為了利益去做,而是為了你關心的群體,那個裡面還是有溫度。」 這集是一場關於自媒體責任與原民主體性的對話,也是一種溫柔卻堅定的發聲練習。 本集 highlight:有好的前輩在前頭:我不是第一個說這些的人,我只是看著那些已經在做的人,慢慢地跟上,也把溫度傳下去。每個行動不一定是個人利益:我們做的很多事,不是為了讓自己比較好過,而是因為在乎一個更大的群體,一種還沒被說完的事。自媒體的社會責任,不為討好任何人:不是為了誰開心,也不是為了點閱率。我們只是希望,這些原民議題的聲音,有個地方可以留下來。合作前謝酬不是不好說的事:是朋友可以幫忙沒錯,但如果是計畫、有預算的合作,那就應該說清楚。尊重不會讓感情變差。說給誰聽,也想過很久:我們知道多數聽眾是非原住民,所以更努力練習怎麼說,但不是為了讓你喜歡才這樣說。 邀請大家也一起收聽友台:Umav如何了!What’s up Umav|原住民族議題PodcastApple Podcast Spotify 及追蹤 每天來點布農語啊!mapasnava Bunun saikin 🎧 每週三更新 FB:https://reurl.cc/EVLx6n IG: https://reurl.cc/7Kmd85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9minPlay
May 20, 2025Ep1:從 Umav 開始定位:名字、語言與我們是誰? ft. Ispalakan Umav🎙本集來賓:Ispalakan Umav(《Umav如何了》podcast 主持人/「每天來點布農語啊」創作者) 🎙主持人:Yuma'(部落教師)× 俊緯(泰雅女婿) 一個名字,能帶你回到哪裡? 布農族的命名方式,不只是文化記憶,也是社群的衛星導航。 這一集,我們從 Umav 的自我介紹聊起,談復名、談社群、談原住民孩子如何「知道自己是誰的孩子」。 Umav 用誠實、犀利又溫柔的語氣,分享她如何在身分證、社群網站與生活中使用名字,也說明為何復名對她來說是一種「自我召喚」與認同實踐。 這是一集不只屬於族人,也邀請非原住民聽眾一同理解「名字」背後的文化重量。 🎧 每週三更新 FB:https://reurl.cc/EVLx6n IG: https://reurl.cc/7Kmd85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1minPlay
May 20, 2025Ep0:節目的誕生 ft. Laway na Anam🎙本集來賓:Laway(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專員) 🎧 主持人:Yuma'(部落教師)× 俊緯(泰雅女婿) 為什麼我們要錄《uwal ga, 原來是這樣!》? 這是一檔從教育現場與文化實踐出發的 Podcast,想讓更多人認識「當代原住民的多元樣貌」。我們不是專家,但身在其中;我們不說大道理,而是想用聲音記錄真實經驗。這一集,Yuma' 和俊緯邀請 Laway 來說說這個節目的源起: 為什麼要做? 誰來支持? 節目名稱怎麼來? 還有……我們到底想帶你們去哪裡? 🎧 每週三更新 FB:https://reurl.cc/EVLx6n IG: https://reurl.cc/7Kmd85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苗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清安國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minPlay
FAQs about uwal ga,原來是這樣!:How many episodes does uwal ga,原來是這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0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