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核心话题1937 - 1949 年动荡时期北平妇女的婚姻困境与生存突围,透过 “酱园弄杀夫案” 与多起真实案例,剖析战火下女性如何在经济压迫与家庭束缚中挣扎求生。
📜
案件聚焦:酱园弄杀夫案 - 社会偏见:旧社会认定 “无奸不成杀”,詹周氏被污名化为 “现代潘金莲”,但警方最终判定其单独作案。
- 深层动因:长期赌博与丈夫暴力下的生存绝境,迫使她以极端方式反抗婚姻绞索。
🌟 延伸案例:战火中的女性生存实录1. 牛胡氏案:经济断供下的出走
- 背景:丈夫牛光荣当兵后因战乱中断生活费,5 元钱在 1938 年可买 34 斤机制面粉,到 1940 年仅能买 13 斤。
- 抉择:求助无门后送走儿子、隐瞒身份再婚,最终因 “重婚罪” 受审。
2. 杨白氏案:卖子求生的无奈
- 困境:丈夫离家后 “无以生活”,在通县典卖 3 岁儿子,后改嫁年长 20 岁的烧饼摊主。
- 审判:以 “无吃食无法子才嫁” 辩护,凸显战时生存伦理对法律的冲击。
3. 孙李氏案:婆媳矛盾与经济双重压迫
- 导火索:婆媳争吵被赶出家门,丈夫收入微薄(烧饼铺伙计),称 “三天两头挨饿”。
- 法律转折:民国不再将 “弃夫潜逃” 定罪,重点调查通奸 / 重婚,最终因证据不足释放。
⚖️
法律与社会观念变迁 - 清代 vs 民国时代妇女出走定性刑罚清代刑事犯罪(“背夫在逃者杖一百”)杖刑、嫁卖甚至绞监候民国民事行为(破坏婚姻契约)重点审查通奸 / 重婚,量刑趋轻
- 法律原则:从 “夫为妻纲” 到 “男女平等”,但《民法》仍规定 “夫有支付家庭生活费用之能力时,妻无受抚养权利”,暴露制度局限。
📊
战时经济数据冲击 - 粮食危机:1943 年粮食价格较 1936 年上涨 34 倍,“混合面” 成为主食;1945 年成人月口粮仅 10 斤杂粮粉。
- 通货膨胀:1943 - 1944 年商品批发价跳涨 10 倍,纸币贬值导致大米、面粉从市场消失。
- 苏青《为杀夫者辩》:“社会逼她动手”—— 点破案件本质是封建礼教与生存危机的双重压迫。
- 婚姻逻辑:底层婚姻成为 “经济供养换陪伴” 的现实交换,背离传统家族联姻与新式自由恋爱观念。
- 女性突围:离家出走是 “在现有家庭制度内谋求生存利益的手段”,而非主动反抗父权结构。
🎵 本期音乐
欢迎大家扫描二维家加入听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