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作为社会新鲜人,从拼多多事件开始,我们会担心,这件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吗?这个话题在未来预想图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我们发现了一些职场新鲜人与职场经验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最终,我们决定做一期节目。我们在未来预想图内部,向即将工作或者刚刚工作的社会新鲜人们征集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四大领域:针对公司的困惑、个人成长、社会组织与结构和教育。
对谈中,我们和嘉宾分别从团队和职场的角度提出我们的观察与看法。但说实话,大家思考与讨论的一些领域可能超出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范围,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与观点,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主播|
| 对谈嘉宾 |
| 时间轴 |
Part 02 关于个人成长:
Part 03 关于社会组织与结构:
Part 04 关于教育:
| 延伸阅读 |
| 观点 |
思路 A: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相信“努力改变命运”
2017 年有个特别火的纪录片,叫《出・路》,导演拍了三个主人公、三条故事线,其中生在北京的女生袁晗寒,家住四合院,17 岁辍学,花 3 年游历欧洲,再回来考大学,后来注册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但另外两人——徐佳复读三年上了二本大学,马百娟跟不上学习,15 岁出来打工。我更愿意相信独立判断能力是一种后天能力,需要长期各方的协同培养。努力确实让徐佳在城里过上了不错的生活,让马百娟赚到了一些钱,但他们和袁晗寒还是没有可比性。
我们明白实习的重要性,但一些地方实习机会少,很多人对人生没有太多想象力,也不清楚、无法试探能力边界,害怕失败,不敢质疑。即使是中产子女,也会遇到控制欲超强的父母和让人胃溃疡的竞争环境。我们应该自救、互助,甚至反抗,去寻求改变。
思路 B:怎么让维护劳动权益变容易
作为员工,如果我想维护劳动权益那应该怎么办?这也涉及到环境和思维模式问题,比如国外有工会,和公司出现劳动纠纷那可能我会想去找工会。国内公司工会基本上就负责节假日发礼品,而且我们整个成长环境出来就是普遍不会反问,思维方式偏向于单向性,体现到求职者身上可能就是看到某某公司好,大家都去那我也要去;如果出现问题那一定是施权者的问题,我身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这种情况下如果找公司无果,那是否有第三方机构可以调理劳动纠纷?
*你可以通过以下机构咨询劳动纠纷问题: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人事行政和劳动行政的组成部门。
12333 电话咨询服务由人社部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办事指南、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公共服务。根据人社部的公开资料,目前,全国 300 多个地市和 32 个省级人社部门都开通了 12333 电话服务。除了电话,你也可以关注 12333 微信公众号或下载 “掌上 12333”手机 App。
【2】法律援助中心
【3】劳动仲裁委员会
思路 C:时间证明没什么永远是“金饭碗”
几年前,校招的鄙视链还是“四大”—“快消”—银行,“大厂”只是互联网圈子自己的黑话。当这些年“大厂”变成香饽饽,选择工作的标准似乎一直没变。
思路 D:尊严、好奇心、价值感……我们能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之前跟一位大学就辍学的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聊天,我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他说是因为他只会做这个事情,又说能够在这份工作中找到尊严(原话是“dignity”)。我觉得他很酷,但我还是迫于生计,不敢像他这么洒脱。我身边很多在互联网企业实习的同学好像也都变得很憔悴,对周遭事物失去好奇心。当我们在选择一份工作时,如何去定义或衡量它的价值?如果在工作中获得很高的价值感,但是收入却很低,或者在大多数人眼中不那么体面,这算是遗憾吗?
*关于这些标准,我们发现社会新鲜人的想法,与职场 HR 建议大家可以考虑的方向有很大差异。大家可以继续在评论区讨论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标准”与“工作价值”。
思路 E:互联网“大厂”背后的制度缺位
对于日常加班到凌晨的人,是否应该买份意外险?因为有些猝死的案例是很难认定为工伤,他们该怎么保障自己的家人?
*你可以了解这些职场关联保险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猝死指“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短时间内(6 小时内)因出乎意料的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关于猝死的定义口径不一,暂无公认标准。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猝死保障的保险种类,如果你考虑购买,记得跟卖方确认细则。
【1】医疗保险(医保)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必须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会为职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但这并不是义务。
【2】工伤保险
但工作时猝死不一定就是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工伤的判定条件之一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也就是说,如果公司未曾认定加班算“工作时间”,而猝死者事发时不在公司内,那离开岗位、延时工作期间的猝死不在被保范围内。
【3】意外伤害保险(意外险)
【4】人寿保险(寿险)
【5】重大疾病保险(重疾险)
思路 F:我们看到了“大厂”的苦与恶,但那只是冰山一角
是否只有“大厂”才存在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的问题?那些“小厂”是否也同样存在工作辛苦、高强度、不容拒绝的加班等问题?如果加班和拼命确实已经是一种社会惯常的现象,“大厂”的“苦”与“恶”是不是比“小厂”更容易看到、为“大厂”拼命的日子是不是显得更光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在“小厂”累死累活的人又应该如何?
听完这期播客,你的想法改变了吗?
| 后期制作 |
| 收听方式 |
| 认识我们 |
| 联系我们 |
作为社会新鲜人,从拼多多事件开始,我们会担心,这件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吗?这个话题在未来预想图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我们发现了一些职场新鲜人与职场经验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最终,我们决定做一期节目。我们在未来预想图内部,向即将工作或者刚刚工作的社会新鲜人们征集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四大领域:针对公司的困惑、个人成长、社会组织与结构和教育。
对谈中,我们和嘉宾分别从团队和职场的角度提出我们的观察与看法。但说实话,大家思考与讨论的一些领域可能超出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范围,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与观点,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主播|
| 对谈嘉宾 |
| 时间轴 |
Part 02 关于个人成长:
Part 03 关于社会组织与结构:
Part 04 关于教育:
| 延伸阅读 |
| 观点 |
思路 A: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相信“努力改变命运”
2017 年有个特别火的纪录片,叫《出・路》,导演拍了三个主人公、三条故事线,其中生在北京的女生袁晗寒,家住四合院,17 岁辍学,花 3 年游历欧洲,再回来考大学,后来注册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但另外两人——徐佳复读三年上了二本大学,马百娟跟不上学习,15 岁出来打工。我更愿意相信独立判断能力是一种后天能力,需要长期各方的协同培养。努力确实让徐佳在城里过上了不错的生活,让马百娟赚到了一些钱,但他们和袁晗寒还是没有可比性。
我们明白实习的重要性,但一些地方实习机会少,很多人对人生没有太多想象力,也不清楚、无法试探能力边界,害怕失败,不敢质疑。即使是中产子女,也会遇到控制欲超强的父母和让人胃溃疡的竞争环境。我们应该自救、互助,甚至反抗,去寻求改变。
思路 B:怎么让维护劳动权益变容易
作为员工,如果我想维护劳动权益那应该怎么办?这也涉及到环境和思维模式问题,比如国外有工会,和公司出现劳动纠纷那可能我会想去找工会。国内公司工会基本上就负责节假日发礼品,而且我们整个成长环境出来就是普遍不会反问,思维方式偏向于单向性,体现到求职者身上可能就是看到某某公司好,大家都去那我也要去;如果出现问题那一定是施权者的问题,我身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这种情况下如果找公司无果,那是否有第三方机构可以调理劳动纠纷?
*你可以通过以下机构咨询劳动纠纷问题: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人事行政和劳动行政的组成部门。
12333 电话咨询服务由人社部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办事指南、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公共服务。根据人社部的公开资料,目前,全国 300 多个地市和 32 个省级人社部门都开通了 12333 电话服务。除了电话,你也可以关注 12333 微信公众号或下载 “掌上 12333”手机 App。
【2】法律援助中心
【3】劳动仲裁委员会
思路 C:时间证明没什么永远是“金饭碗”
几年前,校招的鄙视链还是“四大”—“快消”—银行,“大厂”只是互联网圈子自己的黑话。当这些年“大厂”变成香饽饽,选择工作的标准似乎一直没变。
思路 D:尊严、好奇心、价值感……我们能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之前跟一位大学就辍学的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聊天,我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他说是因为他只会做这个事情,又说能够在这份工作中找到尊严(原话是“dignity”)。我觉得他很酷,但我还是迫于生计,不敢像他这么洒脱。我身边很多在互联网企业实习的同学好像也都变得很憔悴,对周遭事物失去好奇心。当我们在选择一份工作时,如何去定义或衡量它的价值?如果在工作中获得很高的价值感,但是收入却很低,或者在大多数人眼中不那么体面,这算是遗憾吗?
*关于这些标准,我们发现社会新鲜人的想法,与职场 HR 建议大家可以考虑的方向有很大差异。大家可以继续在评论区讨论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标准”与“工作价值”。
思路 E:互联网“大厂”背后的制度缺位
对于日常加班到凌晨的人,是否应该买份意外险?因为有些猝死的案例是很难认定为工伤,他们该怎么保障自己的家人?
*你可以了解这些职场关联保险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猝死指“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短时间内(6 小时内)因出乎意料的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关于猝死的定义口径不一,暂无公认标准。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猝死保障的保险种类,如果你考虑购买,记得跟卖方确认细则。
【1】医疗保险(医保)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必须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会为职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但这并不是义务。
【2】工伤保险
但工作时猝死不一定就是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工伤的判定条件之一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也就是说,如果公司未曾认定加班算“工作时间”,而猝死者事发时不在公司内,那离开岗位、延时工作期间的猝死不在被保范围内。
【3】意外伤害保险(意外险)
【4】人寿保险(寿险)
【5】重大疾病保险(重疾险)
思路 F:我们看到了“大厂”的苦与恶,但那只是冰山一角
是否只有“大厂”才存在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的问题?那些“小厂”是否也同样存在工作辛苦、高强度、不容拒绝的加班等问题?如果加班和拼命确实已经是一种社会惯常的现象,“大厂”的“苦”与“恶”是不是比“小厂”更容易看到、为“大厂”拼命的日子是不是显得更光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在“小厂”累死累活的人又应该如何?
听完这期播客,你的想法改变了吗?
| 后期制作 |
| 收听方式 |
| 认识我们 |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