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

vol.031《钢琴课》:我们感知,我们沉沦,我们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我


Listen Later

《钢琴课》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具自传色彩的小说。全球出版业最具权威的行业周报之一《出版商周刊》这样评价这部文学作品:“麦克尤恩自获得布克奖和国家图书奖的小说《赎罪》以来,再次以最佳作品回归……麦克尤恩深刻地展示了角色如何在应对重大历史时刻的同时,也处理着日常生活的摧残,这正是这部作品如此感人的原因。”
本期节目全面讨论了伊恩·麦克尤恩这部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并由此感叹人生机遇中的“记忆、退潮、水洼”:“海浪冲上沙滩,奋力冲向远端极限时,我们感知;潮水退却,只残留下个别记忆水洼时,我们沉沦。”
这期的片头曲是这部小说开场,十一岁的罗兰在米里亚姆的钢琴课上练习的巴赫《平均律》第一前奏曲,片尾曲是《平均律变奏曲》。千万不要错过!
欢迎各位朋友就《钢琴课》或伊恩·麦克尤恩的其他文学作品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00:15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个人背景和创作经历
06:15关于这本小说的英文名《lessons》和中文名《钢琴课》
11:59青禾的整体观感:
①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心理描写
②借助小说,伊恩·麦克尤恩将自己的家庭秘密通过罗兰公之于众
③独特的故事线
17:22讨论《钢琴课》的“自传色彩”
26:47伊恩·麦克尤恩为什么要引用詹姆斯·乔伊斯“首先,我们感知。然后,我们沉沦。”
①少年与沉溺
②中年与沉郁
③老年与沉沦
31:07时代变迁背景下普通人的经历
①主观或客观反映“人与时代的关系”
②刚刚成为历史的重大事件,属于人类的共同记忆
③每个人人生只能是一种剧本的单线叙事
38:49《钢琴课》的推荐读者人群(哪些读者能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44:40伊恩·麦克尤恩将“想象和感觉”具象化的写作能力
49:57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细致入微,以及超强的共情能力
52:58柏林墙的倒塌
57:48罗兰与阿里莎的重逢
01:09:45达芙妮的趣事
01:14:40关于罗兰与米里亚姆最后见面情节的个人看法
01:20:07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宿命
01:23:52麦克尤恩(罗兰)如何看待宗教?
01:28:30回忆的永恒主题之一是“何以至此?”
01:33:53为什么“读不快”?尝试对行文特点、阅读难度分析
①又一本“进入困难,进入后放不下”的小说
②全书掺杂叙述、描写、幻想、反思和感慨
③“这是失眠时的记忆,不是梦”
④小说里大量的“一笔带过”
⑤“拼图式”叙事
01:53:58简、海因里希与“白玫瑰”
02:02:38《钢琴课》的“记忆、退潮、水洼”
【本期提及】
书籍: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水泥花园》、《阿姆斯特丹》、《甜牙》、《赎罪》([英] 伊恩·麦克尤恩)
《魔术师》([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苏联解体亲历记》([美] 小杰克·F. 马特洛克)
《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对影》([日] 远藤周作)
《动物农场》、《1984》([英]乔治·奥威尔)
电影:
《钢琴课》([新西兰] 简·坎皮恩)
《钢琴教师》([德] 迈克尔·哈内克)
《希望与反抗》([德] 马克·罗特蒙德)
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聊聊麦克尤恩的《钢琴课》,世界不应该被分裂为这么小的单位”
以读攻读:“麦克尤恩回顾20世纪,期待在柏林墙下寻回真爱”
岩中花树:S7E2 鲁豫对话蒋方舟 | 永不做他人的缪斯
【BGM】
g小调巴赫平均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错落有致By 青禾与青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