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放学回家,你满怀关心地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换来的却总是“不知道”“不记得”的模糊回应?
我曾经也为此困扰,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下班后被人追问工作细节,大概也会只想安静休息。原来,孩子放学后的沉默,不是抗拒交流,而是需要一段“心理缓冲期”。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放下我的“问题清单”,耐心观察她想聊什么。或许是饭桌上的词语接龙,或许是发现爸爸发型乱了这样的小事——这些在我看来“无聊”的话题,却是通往她世界的钥匙。
我开始学习不再把她当作需要了解的“珍贵物品”,而是怀着好奇去了解这个鲜活的小生命。真正的连接,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追问,而是双向的靠近。而在对孩子好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对她“去物化”了。同时我也发现,我对自己也需要“去物化”,我不只是某个角色,比如一位母亲、妻子、公司职员;而是一个值得被接纳、好奇和尊重的生命体。
By 苇凌Connie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放学回家,你满怀关心地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换来的却总是“不知道”“不记得”的模糊回应?
我曾经也为此困扰,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下班后被人追问工作细节,大概也会只想安静休息。原来,孩子放学后的沉默,不是抗拒交流,而是需要一段“心理缓冲期”。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放下我的“问题清单”,耐心观察她想聊什么。或许是饭桌上的词语接龙,或许是发现爸爸发型乱了这样的小事——这些在我看来“无聊”的话题,却是通往她世界的钥匙。
我开始学习不再把她当作需要了解的“珍贵物品”,而是怀着好奇去了解这个鲜活的小生命。真正的连接,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追问,而是双向的靠近。而在对孩子好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对她“去物化”了。同时我也发现,我对自己也需要“去物化”,我不只是某个角色,比如一位母亲、妻子、公司职员;而是一个值得被接纳、好奇和尊重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