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雨后池塘边、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晚上院子里、草丛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过去夏天随处可见的它们,为什么消失不见了?它们的集体退场是偶然吗?
其实,很多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十三个历史上生物灭绝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它们并非像恐龙一样突然消失,而是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我们的地球就越生机盎然。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老师以及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生态修复师郭陶然老师,一起聊聊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刚需?假如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我们容得下多少荒野?
文字稿已经上线⬇️
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科普作家。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从事城市生态修复和乡土物种保育工作。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2:09 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06:3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原来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10:16 地球随时可以重启,可是人类呢?
14:10 当我们缺失和自然的联系,即为“自然缺失症”
17:52 大自然并非无所不能:一片荒地的演化过程
23:56 獐的上海漂流记:野生动物的韧性
28:43 消失的栖息地:龙舌草和无斑雨蛙还会回来吗?
35:43 我们怎么为野生动物留出更好的生存空间?
38:22 绿化≠生态,城市需要怎样的荒野?
40:30 城市里的白头鹎和乌鸫,为什么越来越多?
42:23 什么是好的城市生态?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
45:23 “生境花园”:动物们的城市“廊道”
49:14 在感知物候中观察自然有多有趣
54:07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本期配乐】
巴赫 - 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
Jerry Reed - Talk About the Good Times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雨后池塘边、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晚上院子里、草丛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过去夏天随处可见的它们,为什么消失不见了?它们的集体退场是偶然吗?
其实,很多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十三个历史上生物灭绝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它们并非像恐龙一样突然消失,而是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我们的地球就越生机盎然。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老师以及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生态修复师郭陶然老师,一起聊聊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刚需?假如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我们容得下多少荒野?
文字稿已经上线⬇️
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科普作家。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从事城市生态修复和乡土物种保育工作。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2:09 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06:3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原来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10:16 地球随时可以重启,可是人类呢?
14:10 当我们缺失和自然的联系,即为“自然缺失症”
17:52 大自然并非无所不能:一片荒地的演化过程
23:56 獐的上海漂流记:野生动物的韧性
28:43 消失的栖息地:龙舌草和无斑雨蛙还会回来吗?
35:43 我们怎么为野生动物留出更好的生存空间?
38:22 绿化≠生态,城市需要怎样的荒野?
40:30 城市里的白头鹎和乌鸫,为什么越来越多?
42:23 什么是好的城市生态?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
45:23 “生境花园”:动物们的城市“廊道”
49:14 在感知物候中观察自然有多有趣
54:07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本期配乐】
巴赫 - 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
Jerry Reed - Talk About the Good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