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人生

網誌成書是沒有深度工作的結果


Listen Later

近兩年逛書局,看到多了一些由blog主寫成的書,其中較多的是投資,也有生活style,經濟,或旅遊。「富足人生」的文章較少談及現時的話題,因為那些文章容易失去時效,所以盡量避免。但我覺得「網誌成書」這種風氣近來有增加的趨勢,站在越來越少人肯去做深度工作的風口上,相信會持續頗長的時間,故此決定破例寫一下。由於筆者對投資較有心得,看了那些投資書籍之後除了搖頭,也頓然有感想抒發自己的意見,所以寫這篇網誌讓讀者也可以深思這種「網誌成書」的風氣所引申出來的問題。 之前筆者的一篇小心資訊氾濫主要是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道出花太多時間在碎片化資訊的問題,現在這篇說「網誌成書」的風氣則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探討沒有經過深度工作所得出來的這些書籍。筆者對投資較有心得,所以評論的主要是關於投資的書籍。 雖然筆者對「網誌成書」是抱負面的態度,但我還是會在作者出發點是好,真的想分享知識經驗的假設上去討論。我覺得那些書的作者只是不清楚上下文(context)的重要性,而不是存心想用捷徑去拿名和利。網誌文章因為其碎片化的特性,是較適合一些可以獨立來閱讀的文章,例如關於最近一則新聞的評論,一件產品的評價,一個專題的探討,或一些簡短的教學。將幾篇網誌的文章,集合成書,像散文集一樣,用來講解像投資這種博大而又複雜的知識,實在很不適合。我覺得這些書的作者太過急於求成,讀者讀完這些書的感覺多是"I don't know why, I just like this guy",感覺很好,好像知多了一點,但實際應用起來不知如何入手。更有甚者,將書中的某個建議硬套在自己的情況上,結果可想而知。思想得比較多的讀者,如筆者,更會發現這些書有時前言不對後語,邏輯上不成立,或是結論與親身經歷有所違背。 網誌寫成的書質素麻麻看了一些將網誌文章集合而成的投資書之後,我覺得它們都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的問題: 1. 不能將知識遁序漸進的帶出來一本書通常都有前因才有後果,但每篇網誌都只有當時作者的假設,放在一起很容易有將邏輯沒有說明好的問題。例如一篇文章說護城河,另一篇說Google有多好,兩篇其實有關係的文章分開了放就失去了連貫性,作者覺得理所當然的事讀者可能看不出來。因為一本書的每一頁都知道自己是書的一部份,對編排可以造得比較細膩。 2. 不能將知識由淺至深的帶出來複雜的知識通常都有一個知識的積累過程,如數學的微積分要放在代數和三角幾何之後。投資的知識雖然較容易吸收,但也是有過程的,一開始把市帳率p/b,市盈率p/e搬出來,沒有債券投資或現金流折現的基礎會造成讀者好像懂了但其實不懂的問題。 3. 沒有完整框架如果一本書的題目是價值投資,那寫書時會考慮關於價值投資的各樣問題和知識,判斷出書要組成的部份和各個章節,之後才將每一頁寫出來,對完整性的要求較嚴格。網誌的文章一般不會要求有多完整,盲點較多,每篇文章寫的時候作者不會知道是要放在一個框架裡,所以文與文之間的恊同性和互補性低,放在一起不會做到三個臭皮匠出一個諸葛亮。 4. 缺少比較和對比書的每一章都知道自己是書的一部份,所以相近的章節會給放在一起,而且有一個共同的作用,例如說明各樣計算價值的方法,那就會引出不同方法的比較和對比。把網誌放在一起很少會做到這種效果,因為作者寫一篇文章時很少會引回自己之前說過的東西加以說明,反而是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較多... 5. 對專題的解答不完整一本書的章節如果是說護城河,作者會把自己多年知道的各樣護城河說出來,詳加說明,引用例子。相反,網誌多是隨筆,只有作者當時的知識,在集成書時不會把新的知識補充上去,造成知識的不完整。 6. 失去時效網誌是題目很多時是即時性,即昨天某公司出季度財報,今天出網誌評論,讀者多是一直追開該網誌,一出即看,沒有問題。但這些文章造成書的時候因為讀者有了不同時間的訊息,那些文章看上去很易會有感覺怪怪的感覺。 7. 缺乏了適當的重複一些書的作者因為知道有幾點是特別重要,例如說投資時的margin of safety安全邊際,可能會在書中的幾個位置重複一下,加強讀者的記憶會感受到重要性。網誌因為想干貨較多,集成書時對文章的篩選也會有所遺留,和看不清整本書旳全貌,缺乏了這些特別設計的重複點。 8. 態度不同寫網誌的心態多是隨筆,不著重完整性和正確性,反正已經作了個「免責聲明」嘛,很適合一些用寫網誌來自娛的人,如在週末充實時間,或退休人仕。寫書的作者態度則會更嚴謹,對書的要求較嚴格,所以寫成的作品有較高的品質。 9. 質素參差一些作者寫了網誌一段時間後,知識增多,寫的文章也越來越有深度,但在編成書時,會將之前沒那麼有價值的文章跟之後有更高價值的文章放在一起,風格可能會格格不入,拉低整本書的質素。 雖然說了這麼多「網誌成書」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我是反對所有作者將網誌文章篇成書的。一些網誌像說小故事般的很適合編成一本書,例如劉墉的我不是教你詐,那些小故事如果本來是網誌的文章,那編出來效果是很不錯的。其他一些關於某個狹窄題目的網誌,如講一種生活style簡約主義minimalist,也是可以接受。可惜就現時來說,由網誌寫成關於投資的書,我沒有看到一本夠質素的,主要是因為作者多是平時寫隨筆網誌多,對投資的心態可能是淺嘗即止,而出書只是因為讀者人數多就順其自然,小小自娛的心態,對讀者在投資的知識上幫助不大。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富足人生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