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活得太累了。” 这种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那么,人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呢?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违背了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天性。
试想一下,在大自然中,哪一种动物是需要天天“上班”的?它们捕猎、觅食、筑巢,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和直接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组织交代的任务,去换取一种叫“货币”的东西,再用这个东西去交换生存资料。
上班,从来都不是人的天性。它只是工业社会发展出来的产物。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喜欢上班,不喜欢那种被约束、被考核、被异化的感觉。但我们却不得不上班,为了生存,为了房贷车贷,为了所谓的“体面生活”。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挤进地铁,坐在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屏幕,做着那些我们可能并不感兴趣,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
同样,结婚,也未必是每个人的天性。爱情或许是美好的,是荷尔蒙的冲动,是灵魂的吸引。但婚姻制度,却包含了太多的社会责任、经济捆绑和家族期望。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做好进入婚姻的准备,甚至内心深处并不渴望婚姻,却因为年龄到了、父母催了、周围人都结了,而“不得不”走入婚姻。
当一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当然会觉得累。这种累,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消耗。
更糟糕的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我们人人都戴着一副厚厚的面具活着。
在单位,我们可能要假装积极上进,假装对领导的决策举双手赞成,假装和同事关系融洽。在社交场合,我们可能要假装风趣幽默,假装见多识广,假装过得很好。甚至在亲人面前,我们有时候也不敢展露自己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要假装坚强,假装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或者说,这个社会的环境让我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可能是有缺陷的、懒惰的、自私的、脆弱的,这些都不符合社会对一个“成功成年人”的期待。
我常常想起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霍尔顿之口说出的那句话:“都是一群装模作样的人。”("They're all a bunch of phonies.")
这简直就是对成年人世界最精准的概括。我们大家都装模作样、假模假式地生活着。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心意的事,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心里却在流泪或者骂娘。
这种虚伪透顶、恶心透顶的生活方式,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们紧紧地束缚住。我们在这张网里挣扎、扭曲,耗尽了所有的能量。这样活一辈子,不累才怪呢!
那么,人怎样才能活得轻松一点呢?
答案可能听起来有点极端:完全真实地活着。
像傻子一样,不计较得失,不看人脸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像疯子一样,不理会世俗的眼光,特立独行,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但是,敢这样活着的人太少了。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恐惧。我们害怕失去现有的工作、地位、人际关系,害怕被群体排斥,害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或许,只有一些真正的艺术家,或者那些已经看透了世事、超脱了物外的人,才敢于这样真实地活着。他们把生命活成了一件作品,充满了棱角和个性,虽然可能不被大众所理解,但他们自己却是自由而快乐的。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话道出了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我们受到的限制实在太多了,来自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道德的,甚至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的。
在这些重重枷锁之下,自我太难实现了。我们往往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认可”的过程中,弄丢了最真实的自己。
但我依然相信,即使在枷锁之中,我们仍然可以争取一点点自由。我们可以试着在一些小事上,摘下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试着对那些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试着去追求一点点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也许我们无法完全像“傻子”或“疯子”那样活着,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活得稍微“真”一点。哪怕只是在面对大海独处的时候,卸下所有的伪装,对自己诚实一点。
这就足够了。
By 海边的第欧根尼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活得太累了。” 这种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那么,人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呢?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违背了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天性。
试想一下,在大自然中,哪一种动物是需要天天“上班”的?它们捕猎、觅食、筑巢,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和直接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组织交代的任务,去换取一种叫“货币”的东西,再用这个东西去交换生存资料。
上班,从来都不是人的天性。它只是工业社会发展出来的产物。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喜欢上班,不喜欢那种被约束、被考核、被异化的感觉。但我们却不得不上班,为了生存,为了房贷车贷,为了所谓的“体面生活”。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挤进地铁,坐在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屏幕,做着那些我们可能并不感兴趣,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
同样,结婚,也未必是每个人的天性。爱情或许是美好的,是荷尔蒙的冲动,是灵魂的吸引。但婚姻制度,却包含了太多的社会责任、经济捆绑和家族期望。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做好进入婚姻的准备,甚至内心深处并不渴望婚姻,却因为年龄到了、父母催了、周围人都结了,而“不得不”走入婚姻。
当一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当然会觉得累。这种累,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消耗。
更糟糕的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我们人人都戴着一副厚厚的面具活着。
在单位,我们可能要假装积极上进,假装对领导的决策举双手赞成,假装和同事关系融洽。在社交场合,我们可能要假装风趣幽默,假装见多识广,假装过得很好。甚至在亲人面前,我们有时候也不敢展露自己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要假装坚强,假装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或者说,这个社会的环境让我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可能是有缺陷的、懒惰的、自私的、脆弱的,这些都不符合社会对一个“成功成年人”的期待。
我常常想起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霍尔顿之口说出的那句话:“都是一群装模作样的人。”("They're all a bunch of phonies.")
这简直就是对成年人世界最精准的概括。我们大家都装模作样、假模假式地生活着。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心意的事,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心里却在流泪或者骂娘。
这种虚伪透顶、恶心透顶的生活方式,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们紧紧地束缚住。我们在这张网里挣扎、扭曲,耗尽了所有的能量。这样活一辈子,不累才怪呢!
那么,人怎样才能活得轻松一点呢?
答案可能听起来有点极端:完全真实地活着。
像傻子一样,不计较得失,不看人脸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像疯子一样,不理会世俗的眼光,特立独行,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但是,敢这样活着的人太少了。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恐惧。我们害怕失去现有的工作、地位、人际关系,害怕被群体排斥,害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或许,只有一些真正的艺术家,或者那些已经看透了世事、超脱了物外的人,才敢于这样真实地活着。他们把生命活成了一件作品,充满了棱角和个性,虽然可能不被大众所理解,但他们自己却是自由而快乐的。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话道出了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我们受到的限制实在太多了,来自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道德的,甚至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的。
在这些重重枷锁之下,自我太难实现了。我们往往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认可”的过程中,弄丢了最真实的自己。
但我依然相信,即使在枷锁之中,我们仍然可以争取一点点自由。我们可以试着在一些小事上,摘下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试着对那些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试着去追求一点点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也许我们无法完全像“傻子”或“疯子”那样活着,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活得稍微“真”一点。哪怕只是在面对大海独处的时候,卸下所有的伪装,对自己诚实一点。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