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21-1分集講述經文】:「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
【21-1分集精要】:1. 續講上集內容。2. 講到「有漏」,嘴巴可說是最容易有漏的地方,可為禍從口出,所以當嚴守我們的嘴,出言前當三思!3. 講解正文「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此段的佛法也就是我們說的菩提,而凡夫法也就是煩惱法。對二乘人其尚有取捨心,而對菩薩而言,因為其了知所有煩惱乃因緣和合而有,然而緣起性空,故菩薩對諸法能不起取捨心,因為煩惱是菩提!但也不是因為這樣就不須修行,而是要轉煩惱爲菩提。
By 妙吉祥【21-1分集講述經文】:「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
【21-1分集精要】:1. 續講上集內容。2. 講到「有漏」,嘴巴可說是最容易有漏的地方,可為禍從口出,所以當嚴守我們的嘴,出言前當三思!3. 講解正文「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此段的佛法也就是我們說的菩提,而凡夫法也就是煩惱法。對二乘人其尚有取捨心,而對菩薩而言,因為其了知所有煩惱乃因緣和合而有,然而緣起性空,故菩薩對諸法能不起取捨心,因為煩惱是菩提!但也不是因為這樣就不須修行,而是要轉煩惱爲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