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本書作者、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殷寶寧
『我一直感恩自己從小到大有很多幸運。其中一個是,從很小年紀開始,我的父母就讓我擁有在都市間行走的自由。』漫遊即書寫,《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殷寶寧老師試著用不同的歷史角度來訴說大稻埕過去的歲月,而提出一個嘗試的提問:我們可以用女性生命經驗來理解城市嗎?我們可以用女性主義的思考來重新認識大稻埕嗎?
本集訪談先談這本書寫作出版的緣起,為什麼是大稻埕? 大稻埕在近代台北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以女性生命經驗來了解城市:過去很少用女性/性別來談,在第三章中,為什麼以大稻埕來談台灣女性歷史與(城市)空間議題,又如何以女子受教育與解纏足來詮釋女性取得行動移動的能量?
大稻埕不同女性樣貌:撿茶女工:大量女性出現在城市街頭(經濟獨立→移動的能力→打扮→社交(自由戀愛)。老闆娘:雖然累積父系家族財富,但卻有經濟獨立的機會(這很有趣)。藝旦(女中):public women,為何藝旦這樣特殊女性身影,成為辨識城市(大稻埕)地景意象? 看護婦與產婆:女性成為醫療專業人士。這些女性,如何形構大稻埕特殊的性別地景?
而大稻埕兩座博物館,迪化207博物館、阿嬤家(雖然已經離開迪化街原址。所幸女性強韌的生命力,讓阿嬤家即將再次重現。)為什麼這兩座博物館會在大稻埕?在地歷史資源、與在地社區對話、善用老屋空間,連結文化與產業,建築物與在地女性歷史與街區的連結,這些觀點,是否有反映出女性主義建築設計的思維與精神…..
書名的發想:以女性主義觀點重新認識大稻埕
電台官網收聽
Apple Podcast
教育電台性別平等Eas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