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本書作者、歷史學博士 王善卿
林沖是我國戰後第一位進入國際演藝影視的表演工作者,本集邀請《我的鑽石人生---林沖回憶錄》作者之一王善卿談談這本書寫作的源起,如何將史料寫成個人的生命經驗?
性別化的習舞的過程:
1940~1950年代的台灣,對於男生習舞,投以異樣眼光,尤其是跳芭蕾舞的男生,被認為是傷風敗俗。林沖提到家族男性以理工醫農政商為主,而自己對於舞蹈的熱愛,異於家族男性。父親反對他演藝之路。對於男性的職業期待的社會背景為何?後來受到蔡瑞月的影響而習舞,看到男性芭蕾舞者,1950年代的台灣,為何無法接受男性跳芭蕾舞(國標或民族舞蹈或音樂可以)?
舞台表演的性別化
日本東寶劇場高級脫衣舞表演-日劇音樂廳,多半是年輕女性的身體的展演,這樣的表演方式的形成為何? 年輕女性身體可供觀看,但男性不行,是否類似於當年台灣或日本的對於身體文化的概念,男體是不能在公眾場合觀看的?
林沖提到他在日本,男歌星都自己化妝,在台灣就比較少,而且他的舞台裝扮造型,多半非常華麗(根據書中的照片),如果以當時台灣男性明星造型,林充當年的華麗造型,是否也提供一種不同的男性舞台樣貌?
在日本演藝圈女性要可愛或狂野,才受到歡迎,不然就是溫良賢淑、文靜,傳統的日本理想女性。從流行文化對於明星形象的偏好,是否也反映出時代對於性別特質的價值?
電台官網收聽
Apple Podcast
教育電台性別平等Eas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