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我歌論語』歌詞解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學而時習之】,至德大帝慈悲:習,羽和白,小鳥在練習飛翔的時候,肚皮露出來,白的。既然名師指點,知道天性在哪裡,我們如何去存養它,去時時刻刻存養它,叫習。學道,就好像小鳥學飛那樣的不斷練習,是非常開心的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類為朋,兩個眼睛就好像月亮的月,要懂得反觀,放出去的心要把它收回來,這是最快樂的事,少思寡欲是最喜悅的事情。自性的法喜源源不斷。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亦君子乎。
慍yùn:怒,怨恨;君子:有德性的人。 我修得再好,做得再好,人家對我不了解,說我修得不好,做得不好,我也不生氣,或者也不會起種種想法,比如我做得很辛苦,人家還不屑一顧的,我也不會因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改變臉色,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比如老婆在家忙得做三餐,先生回來還抱怨,你怎麼在看手機,一般太太可能就馬上生氣翻臉了。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可見德行在才華之前,有德更重要。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志於道】也就是我們此生學聖賢文化的目的、方向是恢復道心,也就是成就聖人。隨順道就是德,修德才能證道,道行越高,德行越高,一個人要圓滿人格,必須要據於德(守倫常、節操),依於仁(有仁慈心的人,人格才會健全,再學其他的才不會有差錯),遊於藝,古人以這個次序教小孩,無道的人變成霸道,就不好了。 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我們現在學習的偏於知識、技術和物質方面的,教人追名逐利,很少有教德行,教道的。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講究學問、講究修行德性的人。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講究,居住不要求安定、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做得又快又好,說話卻小心謹慎,效聖法賢,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一般人是把吃穿講究在先,可是聖人講究的是人格品德,外在的生活樸素簡陋,比如顏夫子,不像一般人每天煩惱憂愁的是錢財吃喝等。前賢開荒辦道、渡人哪會有安定?換了多少房間床鋪?一般人覺得在外面,換個床鋪就睡不好,不安心,不要,還是會我的老窩,君子居無求安,遊走各地。 老百姓一輩子往往都是固定一個地方。做事敏捷,講話謹慎不隨意。就:親近。親近有道的人,才能夠端正自己(三不離)。這樣的人才叫做好學。
禮云禮云 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 鐘鼓云乎哉
孔老夫子講禮呀禮呀,難道送金銀財寶、玉帛等禮物嗎?樂呀樂呀,就是指這些樂器嗎?說這個話當然用反問的語氣顯示出來,禮樂不只是這些物,禮樂的根本在哪裏,我們要去思惟。禮樂的根本在於敬、在於和。禮貌的態度,要合宜,古人的樂是調心的,提正人心,讓人能成為正人君子的樂才算是好樂。現在的音樂、歌詞容易讓人想入非非、情愛糾纏。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文: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質zhì :樸素,單純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做事講話很直白,太過實在,雖然天性很淳樸,難免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能夠圓滿,才是個君子。”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古聖人留下來的話,都是在告訴聖人,孔子說:”天這麼偉大,他沒有講話的,他用什麼來表現呢?春夏秋冬自然運轉,非常按時、守信的,一到春天百花盛開,生長萬物,等等。都是很自然的。天說什麽話了嗎?”比如早上有露水、再寒冷一點叫霜,滋潤萬物。天說什麼了嗎?比如有的父母,不夠德行,就說:如果沒有我給你教學費,你怎麼上學校呢?人如果效法天,來人間必須結婚生子,把兒女撫養長大,前面的父母撫養我們,雖然有些父母不及格,那是他們個人的事,有些人就是因為父母不及格,就生氣,覺得委屈,要討個公平。
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智者動,有智慧的人腦經動得快,仁慈、仁德者就不一定靈活,他很安靜穩重。「仁者靜」,「無欲故靜」。這個靜是講他無欲,仁者離欲。這個欲是講自己的欲望,一般講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凡夫是為欲望所驅使,所以他靜不下來。仁者無欲了,他就能夠靜。有智慧的人無煩惱,法喜充滿,心情很好。仁慈的人很安分的過一輩子,壽命很長。
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福且貴 於我如浮雲
孔子说:“粗茶淡饭,蔬菜白水,比喻这种生活非常的简单),弯着胳膊当枕头,少思寡欲,物質水平降低,有清心寡欲之樂。不義的富貴不長久,浮雲比喻無常。我們要能夠放得下。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而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對道精進,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了(是一種比喻),法喜充滿,忘記一切,自然而然過了幾十年,才發現老了。 而不是現在很多人閒來無事就擔心老了怎麼辦。凡人跟聖人的差別就在此。 凡人只考慮自己的生活如何,而我們修辦道要效法聖人,沒有機會憂愁煩惱自己,渡眾生都來不及。 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我歌論語』歌詞解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學而時習之】,至德大帝慈悲:習,羽和白,小鳥在練習飛翔的時候,肚皮露出來,白的。既然名師指點,知道天性在哪裡,我們如何去存養它,去時時刻刻存養它,叫習。學道,就好像小鳥學飛那樣的不斷練習,是非常開心的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類為朋,兩個眼睛就好像月亮的月,要懂得反觀,放出去的心要把它收回來,這是最快樂的事,少思寡欲是最喜悅的事情。自性的法喜源源不斷。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亦君子乎。
慍yùn:怒,怨恨;君子:有德性的人。 我修得再好,做得再好,人家對我不了解,說我修得不好,做得不好,我也不生氣,或者也不會起種種想法,比如我做得很辛苦,人家還不屑一顧的,我也不會因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改變臉色,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比如老婆在家忙得做三餐,先生回來還抱怨,你怎麼在看手機,一般太太可能就馬上生氣翻臉了。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可見德行在才華之前,有德更重要。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志於道】也就是我們此生學聖賢文化的目的、方向是恢復道心,也就是成就聖人。隨順道就是德,修德才能證道,道行越高,德行越高,一個人要圓滿人格,必須要據於德(守倫常、節操),依於仁(有仁慈心的人,人格才會健全,再學其他的才不會有差錯),遊於藝,古人以這個次序教小孩,無道的人變成霸道,就不好了。 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我們現在學習的偏於知識、技術和物質方面的,教人追名逐利,很少有教德行,教道的。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講究學問、講究修行德性的人。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講究,居住不要求安定、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做得又快又好,說話卻小心謹慎,效聖法賢,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一般人是把吃穿講究在先,可是聖人講究的是人格品德,外在的生活樸素簡陋,比如顏夫子,不像一般人每天煩惱憂愁的是錢財吃喝等。前賢開荒辦道、渡人哪會有安定?換了多少房間床鋪?一般人覺得在外面,換個床鋪就睡不好,不安心,不要,還是會我的老窩,君子居無求安,遊走各地。 老百姓一輩子往往都是固定一個地方。做事敏捷,講話謹慎不隨意。就:親近。親近有道的人,才能夠端正自己(三不離)。這樣的人才叫做好學。
禮云禮云 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 鐘鼓云乎哉
孔老夫子講禮呀禮呀,難道送金銀財寶、玉帛等禮物嗎?樂呀樂呀,就是指這些樂器嗎?說這個話當然用反問的語氣顯示出來,禮樂不只是這些物,禮樂的根本在哪裏,我們要去思惟。禮樂的根本在於敬、在於和。禮貌的態度,要合宜,古人的樂是調心的,提正人心,讓人能成為正人君子的樂才算是好樂。現在的音樂、歌詞容易讓人想入非非、情愛糾纏。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文: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質zhì :樸素,單純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做事講話很直白,太過實在,雖然天性很淳樸,難免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能夠圓滿,才是個君子。”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古聖人留下來的話,都是在告訴聖人,孔子說:”天這麼偉大,他沒有講話的,他用什麼來表現呢?春夏秋冬自然運轉,非常按時、守信的,一到春天百花盛開,生長萬物,等等。都是很自然的。天說什麽話了嗎?”比如早上有露水、再寒冷一點叫霜,滋潤萬物。天說什麼了嗎?比如有的父母,不夠德行,就說:如果沒有我給你教學費,你怎麼上學校呢?人如果效法天,來人間必須結婚生子,把兒女撫養長大,前面的父母撫養我們,雖然有些父母不及格,那是他們個人的事,有些人就是因為父母不及格,就生氣,覺得委屈,要討個公平。
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智者動,有智慧的人腦經動得快,仁慈、仁德者就不一定靈活,他很安靜穩重。「仁者靜」,「無欲故靜」。這個靜是講他無欲,仁者離欲。這個欲是講自己的欲望,一般講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凡夫是為欲望所驅使,所以他靜不下來。仁者無欲了,他就能夠靜。有智慧的人無煩惱,法喜充滿,心情很好。仁慈的人很安分的過一輩子,壽命很長。
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福且貴 於我如浮雲
孔子说:“粗茶淡饭,蔬菜白水,比喻这种生活非常的简单),弯着胳膊当枕头,少思寡欲,物質水平降低,有清心寡欲之樂。不義的富貴不長久,浮雲比喻無常。我們要能夠放得下。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而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對道精進,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了(是一種比喻),法喜充滿,忘記一切,自然而然過了幾十年,才發現老了。 而不是現在很多人閒來無事就擔心老了怎麼辦。凡人跟聖人的差別就在此。 凡人只考慮自己的生活如何,而我們修辦道要效法聖人,沒有機會憂愁煩惱自己,渡眾生都來不及。 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