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我何必再仰望耶和华呢?”——2019年6月16日主日讲章/晓峰 牧师


Listen Later



经文:王下六24-七20节
前言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今天分享的经文是列王记下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的经文。我要先解释一下今天分享经文的章节安排,原本上上周的主日证道经文应当是六章七章两章的内容,但实际分享的经文只是六章1-23节,略过了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的经文。所以,我们今天特意将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没有讲的这一段经文给补上,下周继续正常分享八章16-24节的经文。下面我们先来一起祷告。
六章七章的经文主要记载了北国以色列与亚兰之间的两次战争,两次战争都是由亚兰人主动来进攻以色列,第一次战争因为神藉着以利沙对北国的提醒,使得亚兰人多次的埋伏失败,以至于亚兰王竟然想要捉拿以利沙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却被以利沙将亚兰的军队带领到撒玛利亚城里,招待他们吃喝后释放他们,以此解除了第一次亚兰入侵的危机。这部分内容就是上上周袁灵牧师已经分享过的六章1-23节经文所记载的。
今天我们分享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的经文,记载了又一次亚兰人入侵以色列的战争事件。虽然说这两次亚兰人的入侵是战争,其实我们从经文的记载并没有看到战争场面的描述,经文重点记录了在这两次亚兰入侵过程中先知以利沙和以色列在其中的作为。
与第一次入侵不同的是,这次亚兰人直接上来就围困了北国的首都撒玛利亚。虽然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但是从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次围城所造成的灾祸极其惨烈。
下面我们就来看这次的亚兰入侵事件我们需要学习的的属灵教导是什么:
这是上帝对堕落子民的刑罚
距离第一次亚兰军队入侵失败之后不久(据说是两年左右),亚兰人再次入侵。给人的感觉,亚兰人简直是坏透了,三番五次的侵略别人,好像以色列人是一个无辜的受害方似的。更何况,前不久以色列人刚刚恩待了被俘的亚兰军人,不但没有杀死他们,好吃好喝地招待之后,还送他们平平安安地回去。六章23节也说“从此,亚兰军不再犯以色列境了”。可是为何紧接着六章24节经文却说“此后,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上来围困撒玛利亚”?这两节经文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张力。其实,这个张力主要表明的不是亚兰人的侵略成性,反复无常,而是在说明以色列人的堕落状况。
六章所记载的第一次亚兰入侵,实际上是以利沙以一己之力阻挡了整个亚兰大军,上帝藉着以利沙一人就瓦解了外邦攻击,化解了以色列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王无论多么不敬虔,不敬畏耶和华神,也要在以利沙面前表达一定程度的尊重,从六章21节王对以利沙说“我父啊,我可以击杀他们吗”就可以看出来,王称呼先知为“我父啊”,而且在面对亚兰士兵时没有自行其是,还愿意征求一下先知的意见,并且在听到先知说“不可击杀他们…使他们吃喝,回到他们的主人那里”(王下六22)时,以色列王选择了听从。从某个角度讲,这时的以色列王稍稍显露了一点对上帝的敬畏和顺服。因为以利沙所给的处理亚兰士兵的说法并不合常理,不但不杀,也不将他们当做奴隶,不要求赎金,还给吃给喝,还给放回去,这岂不是放虎归山吗?下次,这些人又来攻击以色列人怎么办?难道不应该威慑他们一下吗?难道这不是显得以色列过于软弱了吗?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听从神的话,以色列王既然选择顺服了上帝的命令,所以上帝给他的恩典就是“从此,亚兰军不再犯以色列境了”。
紧接着,“此后,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上来围困撒玛利亚”,从不再犯境,到又上来围困,这种令人不解的转折,表明的不是上帝在处理亚兰人的问题上做错了,好像以德报怨不但没有感化他们,还给后面再次侵略埋下了祸根。表明的是以色列王从对上帝稍微的一点敬畏中再次坠落到肆意犯罪的状态。面对第一次亚兰入侵,看到以利沙的力挽狂澜,以色列王暂时表达了对先知的听从,此后就又故态重现,继续犯罪。就是说,以色列王并未因上帝藉着先知所行的神迹而悔改,他不明白神藉着先知出手保护以色列不受亚兰入侵,目的不是单单要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亚兰的攻击,而是要让以色列人从罪中悔改,仰望依靠耶和华神。六章21-23这三节经文所表达的“求问-话语-顺服-赐恩”的模式,才是上帝藉着先知所行的神迹来教导以色列君王的功课。显然,以色列王除了第一次亚兰入侵之外,并未继续如此行,危机解除之后,依然故我,该犯罪还犯罪,从不再来求问先知。这一点从本段经文中,面对围城危机时,以色列王的表现就可以知道。
亚兰人第二次入侵围困撒玛利亚城,给以色列人带来的最直接的灾祸就是饥荒,城里的粮食断绝。一舍客勒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可以买到两升鸽子粪(原文是四分之一升),有解释说这是指一种难以下咽的植物,俗称鸽子粪;约七年的工资总和可以买一个驴头,驴本身属于不洁净的动物,是不可以吃的,驴头也没有多少可以吃的肉,但这种情况下却成为极为贵重的食品,相当于今天花40万买一个驴头。其实,这里的两个价格说明,一方面表示城里基本已经没有了食物,花钱都买不到,能花钱买到的都是平时不能当食物的东西,虽然还有交易,但这种畸形的交易并非正常的商业行为,而是对于以色列的控告。另一方面是为后面粮食价格的暴跌埋下伏笔。
甚至,撒玛利亚城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以色列人为了活下去,突破了人性的基本底线。最先被当成食物的就是最弱小的对象,就是孩童,人性里面仅存的一点良知使得他们还不能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孩子给煮了吃,所以就用一种掩耳盗铃的交换的方式来吃自己的孩子。这一幕人间惨剧,正应验了当年摩西在《申命记》中的预言“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 …,你在仇敌围困窘迫之中,必吃你本身所生的,就是耶和华你神所赐给你的儿女之肉。”(申二十八15,53)。
以色列王的堕落灵性
虚假的敬虔
面对如此惨剧,以色列王的反应给人感觉似乎合理又敬虔,第一,当一个饥饿的妇人向他求帮助的时候,他用看似非常属灵的话来回答这个妇人,“耶和华不帮助你,我从何处帮助你?”,这话看似没问题,谁都知道唯有上帝才是我们的帮助,正如诗篇所说“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篇一二一1-2)。实则这话暗藏祸心。这无疑于是在说,你今天所遭遇的是出于耶和华神,与我无关,别找我。这都怨神。而且,披着属灵外衣的推托之词,令人格外心寒。
当王听到城里竟然已经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时,他撕裂自己的衣服。可能这让在场目睹的百姓心里很是被感动,王如此在意如此被触动。而且在听到这个惨剧之前,王就已经在耶和华面前披麻蒙灰了,因他外衣里面穿着麻衣。王心里一直记挂着百姓的疾苦,若非今天这个妇人的控诉,王将外衣撕裂,我们还不知道呢。这一个举动或许能化解一些民众因为城被围造成的饥饿死亡而有的怨气。以色列王的内心的确是被触动了,只是所触动的不是忧伤痛悔,而是怒气与怨恨。// 我们并不能说以色列王这是在表演,很可能他听到百姓饿到要吃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惨剧时,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是真实,甚至,他里面所穿的麻衣也不是为了有机会撕裂外衣露出麻衣让人看见而准备的,他可能也真的为了这城能蒙拯救而在上帝面前以身穿麻衣的方式来谦卑恳求。但他身穿麻衣的举动并非是真悔改的表现,最多这是一位王在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时的基本责任,他的麻衣更多是一种想要以此来换取上帝出手拯救的宗教手段:上帝不是喜欢悔改吗,我就穿件麻衣给你看,或许上帝就出手拯救了呢。但上帝所要的悔改,不是身披麻衣,而是心灵痛悔,如诗人所说“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十一17)。
不止如此,王在撕裂衣服之后,还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地宣告需要为撒玛利亚城里灾祸负责的不是别人,而是耶和华的先知以利沙,并发誓要杀掉以利沙为百姓出这口气。这一幕令人想起,当年亚哈就是这么来看以利亚的,因为以色列人犯罪,所以以利亚就宣告上帝的审判“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1),这大旱持续了三年之久,撒玛利亚有大饥荒,连牲畜都要灭绝了,因此,亚哈在见到以利亚的时候竟然恶人先告状地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王上十八17),以利亚毫不犹豫地告诉亚哈“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王上十八18)。// 这就像一个人因为抢劫而被关在监里,这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失去自由是因为宣判的法官,而非是因为自己犯罪,所以他恨法官而且想报复法官。
以利沙对以色列王的回应
以色列王在百姓面前的这番说辞作为,以利沙并未看见,此时他正在家里坐着,有以色列的长老陪同。但耶和华的灵感动以利沙,让他知道以色列王的所言所行,并有所回应“你们看这凶手之子”,也就是说,对于以色列王当众宣告的以利沙要为撒玛利亚城负责的话,以利沙根本就不予接受,作为上帝所差派的先知,祂并不被王的权势所恐吓,也不被王扭曲的思路所影响,以利沙清楚地宣告以色列王才是这场灾祸的真正凶手,城外的亚兰人不是,以利沙不是,以色列王才是。亚兰人只是上帝手中管教自己子民的杖,以利沙是上帝差派来帮助自己子民的先知,以色列王本应当是治理上帝子民的王,但是他却照着异教和世界的方式带领以色列百姓犯罪,以色列王和百姓才需要为这次的灾祸来负责任。
以色列王定罪上帝的宣告
以色列王在宣布要杀以利沙之后,真的就派人去以利沙的住处。没有想到的是,以利沙没有以大无畏的勇气来直面王的军兵,反而让以色列的长老把门关上,不允许人进来。以利沙根本就不准备见以色列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