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让人惊愕不已。不但“三皇”传说的诞生年代晚于“五帝”传说,而
目“三皇”到底是哪三位也说不清楚。
最早记载的“三皇”为天皇、地皇和人皇,其实就源自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这在《易经·说卦》中即可见到。司马迁当然了解“三皇”说,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引述李斯的话说: “咕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皇”就是“人皇”。对人类而言,天地的运行只有和人相关才具有意义。所以,天、地、人三者之中须以人为本,故“泰皇最贵”。但是,这里所说的“天皇” 和“地皇”都不具有人格,不可能成为人类的始祖。
此后“三皇”逐渐被人所替代,成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或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或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此外还有很多说法,兹不枚举。这些说法形成的年代都在汉晋之间,主要出现于经传纬书。纬书是对儒经的解释,附会神学,多为谶纬占卜之类的内容,其中出现了“三皇”之说。这里最重要的变化是用伟人替代天地之神,完成了“三皇”的人格化改造。由于是个替代的过程,所以产生了各种替代的方案,才出现“三皇”的各种说法,黄帝亦为其中一说的人选。由此可见“帝”和“皇”之间的混淆。天地存在于人类之前,所以置换后“三皇”,就只能插在“五帝”之前。但是,从传说形成的过程来看,人格化的“三皇”说是后出现的,从“三皇” 到“五帝”的历史根本不存在,而仅仅是后代的一种文化建构。司马迁不采用“三皇”作为华夏族的始祖,秉持的是忠实于历史的立场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秦朝以前,“五帝”作为上古时代的领袖人物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秦朝李斯与众博士讨论秦始皇的帝号时,认为秦始皇一统天下, 功劳远超上古时代的“五帝”,因此秦始皇的称号中才有了皇帝的“帝”字。从其论述可知,司马迁以“五帝”之一的黄帝作为华夏族
的始祖,符合当时士人的共识。
那么“五帝”到底是哪几位呢?《史记·五帝本纪》列出来的是
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则为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