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五个,明显是为了迎合五行说。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所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 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孟子·告子下》 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是也。”
“五帝”到底是哪几位,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五”这个数字是不能突破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术数体系里,三是天数,五是地数,人适用五三。五三循环的构成在秦朝以前已经很多了。李斯说“五帝”和“三代”不相延续,各治天下。他说的“三代”是“五帝” 以后的夏商周三代,正好呈现出五三的变化。‘孟子讲“三王五霸”2, 也是五三的结构。如前所述,人格化的“三皇”形成以后,只能置于“五帝”之前,这才符合术数的原理。据此可知,“三皇五帝”是后来在术数理论支撑下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帝”代表的是上古多民族融合的时代。司马迁不取天、地、人的“三皇”,而取黄帝、 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开启上古史,并黄帝作为华夏族的始祖,符合社会演进的进程,独具慧眼。
见《史记》卷1 《五帝本纪》《正义》注释。
通过这些论述,可知华夏始祖不建立在神的绝对性上,而建立在获得万民拥戴的社会基础之上,故华夏始祖是人文始祖。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人本主义。
破除了神的绝对性,那么,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始祖。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尊为创始者的人物不在少数,如前述开天辟地的盘古,以及炼石补天的女娲、观天察地的伏羲,等等。在这些远古英雄中,司马迁选中黄帝作为华夏族始祖的道理何在?这就不能不讨论成为华夏族始祖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这也构成了此后政治领袖及其政权的合法性根据,并成为古代的政治传统。
首先来看黄帝、顓顼、帝喾、尧、舜五位为什么被称作“帝”? “帝”意味着什么?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注释《史记》时引述《中候敕省图》说: “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亦即认为“帝”代表人品道德,只有德高望重堪与其地位相配者方能称“帝”。他还引用《坤灵图》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3,进一步阐发“德”要堂堂正正,不谋私利,以天下苍生为念。由此可知,所谓“五帝”时代乃“天下为公”,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