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的时代。
关于“帝”,司马迁问道:布衣匹夫起家之人,其后代能够无缘无放地崛起吗?毫无可能。必须是恩德厚重之人,其子孙才会被百姓立为天帝。先世积下什么厚德呢?为民请命,不管什么暴风骤雨都替百姓遮挡;如果有灾难降临,则替百姓赎命,万死不辞。如此之人方有万世之德,黄帝就是这等人物。
显而易见,成为华夏族始祖的根本条件是为天下民众建立丰功伟绩,积积德。故中国的政治传统强调民为邦本。司马迁在叙述早期
(史记)裂4 周族崛起的时候,专门讲了公亶父面临戎狄进攻的关头,不忍百姓为其个人权位而牺牲时说:百姓拥立君王是要为他们谋利益。1故而自己1
公日“有将以利之出走,避难于岐山之下。此举深得民心,遂致四方来归,成就了周族本纪》记影的崛起。这段叙事并不全面,但透露出司马迁对民本主义的强调。
人父子面胎其次,黄帝是怎样一位人物,为何被尊为华夏族始祖呢? 欲以我故战《五帝本纪》称黄帝“生而神灵......成而聪明”。“聪明”后来被予不忍为进一步捧高为“圣明”,是作为领袖人物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并且有着特定的严格要求。司马迁接下来在《尧本纪》中将其展开,且待后述。
黄帝当时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神农氏衰败而局面失控,各部族相互征伐,侵害百姓,胡作非为。例如蚩尤部落欺凌弱小,炎帝部落也企图欺压周邻。于是各部族纷纷投向黄帝。黄帝团结本族,充实内功,积极修武,打了几场大胜仗:一是对炎帝部族的阪泉之战,战而胜之;二是联合炎帝部族发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族。
黄帝安定各部后,开始巡行四方:向东走到海边,登上了丸山(在今山东临朐东北,渤海之滨)、泰山;向西来到崆峒山(也作“空同”“空桐”,在今甘肃平凉西北),登鸡头山(即六盘山,在今宁夏泾源境内);向南一直走到湘江;向北驱逐游牧民族,深入漠北。如果在地图上把黄帝的行迹画出来,就能看出这段记载的意义。从海边一直到崆峒山,从北方草原一直到南边的湘江,包括了中国的中心地域。在此之前的部落首长,不管是盘古、炎帝,或者是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