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讀報人:李菁
2024年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點燃今夏運動熱潮。事實上,除了夏季奧運外,身心障礙選手也有不同的奧運競賽,像帕林匹克(Paralympic Games)、特殊奧運(Special Olympics)以及聽障奧運(Deaflympics),選手們的競技能力與意志力的展現也十分強大。
台灣唯一承辦過的奧運級比賽,是2009年在台北舉辦的聽障奧運,而明年(2025)是聽奧100週年,將於東京舉行,台灣最頂尖的聽奧選手也在積極備戰。台灣第一位在聽奧奪下金牌的男子十項全能戰將安慶隆,如今已成為國家隊教練,他不僅傳授選手們運動競賽的技巧,更傳遞他們不要自我設限的無聲力量,讓選手也把聽人當作對手、一起競爭。安慶隆戴上助聽器接受《少年報導者》記者專訪,提到自己投入聽障選手訓練的信仰,是希望「孩子能獨立自主,不會被排除在(世界之)外」!
(文字、攝影/王崴漢;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吳冠伶)
33歲對短跑選手來說,多數已經由巔峰開始下滑。2009年聽奧在台北舉辦那年,安慶隆原想提早退休,但身為台灣第一面聽奧金牌得主、肩負地主選手的使命,仍以賽會最高齡的選手出賽,為了「把金牌留在台灣」咬緊牙關拚命、全身上下都是訓練留下的傷,成為媒體口中的「鋼鐵熊」──指的不只是他如鋼鐵般強壯的「肌肉男」外型,更是他不斷突破自身、翻轉「不可能」的鋼鐵意志力。
參與十項全能,選手必須在2天內完成10個田賽跟徑賽項目,分別考驗選手速度、力量跟爆發力,更關鍵的是能否撐過連續高強度的運動負擔,挑戰人體的體能極限。
結束最後一項1,500公尺項目,安慶隆躺在地上大口喘著氣──他又突破自己過去的紀錄,以總分6,106分取得銅牌,遠遠超越2001年羅馬聽奧拿下金牌的5,407分;同時,他也在撐竿跳項目跳出自己最佳紀錄4.55公尺,拿下銀牌。
男子十項全能怎麼比?
男子十項全能的選手,必須在兩天內完成10個田賽及徑賽項目,是一項考驗力量、速度、爆發力、協調性的艱苦挑戰。
第一天比賽要依序進行100公尺、跳遠、鉛球、跳高及400公尺項目;第二天則要完成110公尺跨欄、鐵餅、撐竿跳、標槍及1,500公尺。比賽成績是按照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制定的專門田徑運動全能評分表、避免只靠特定項目取得高分,最後各個單項成績所得的評分加起來計算,總分多者為優勝,能奪牌選手在各個項目表現都必須均衡。
安慶隆在第19屆羅馬聽障奧運會拿下男子十項金牌的場地,也正是「亞洲鐵人」楊傳廣1960年為台灣奪得首面夏季奧運獎牌、男子十項銀牌的同一個地點。
當年的奪金大熱門,卸下選手光環後投身教練工作。相較於用速度取勝的短跑項目,似乎更擅長「堅持」的安慶隆做教練,一待就是20年,激發無數學生追逐「聽奧國手夢」。台北啟聰學校地下一樓的重訓室,牆上貼著5個大字「無聲的力量」,旁邊還有當年台北聽奧留下的宣傳海報,安慶隆在這不只傳授田徑技術給14~18歲的聽障青年,更指導他們「要勇敢」、「能獨立行動」,就像孩子們的人生教練。
打開孩子心房的第一步:重頭學手語
「聽人要教1次,我就要教我的學生3到5次,」談到差異,安慶隆指出,聽障者相比聽人需要更多時間來理解指令,教練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溝通。
聽覺障礙可分成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有些聽障者習慣用口語表達,有些則使用手語。安慶隆並非先天聽力障礙,小學四年級才因一次高燒導致聽力受損,所以不是從小就懂手語,「我有時候也不知道他們(學生)在想什麼,有些聽障學生沒辦法聽你講話,他們只會發出聲音,記憶力並不是很好。」安慶隆舉例,好比給了指令讓同學去跑6圈操場再來做熱身操,後來卻看到他坐在一旁休息,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剛剛他沒聽懂,但他也不會再確認。」
2004年,安慶隆從聽奧舞台來到台北啟聰學校,同學大多打手語、不怎麼說話,才剛開始學手語的他常常眼睛都看花了,還猜不透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他印象很深刻,有回在學校與人交談,明顯感受到對方「希望我多學手語」。安慶隆為了要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花了好長時間一字一句重頭學起,從「快樂」、「謝謝」,到能夠用手語流暢表達自己,也理解對方。
「想要叫,可以『吼』出來!這樣力量才會出來!」既然「五感」中少了聽覺,安慶隆就加強「視覺」還有「觸覺」互動。如今他跟同學一下打著手語,給予訓練指令;一下親身示範推鉛球,調整選手的擲球姿勢,很難想像「手語」不是他的「母語」。現在的安慶隆自信地告訴我們:「手語就是我們的文化。」平時他基本上不戴助聽器,用手語和同學們相處,彼此沒有隔閡。
安慶隆跟這些孩子還同樣年紀的時候,很活潑好動,但國中加入學校田徑隊,隊上只有他一位聽障,讓他難以融入訓練,教練也不太能與安慶隆溝通。國中整整三年,他都在追逐同學的身影,靠自己的感覺去體會、去模擬,好不容易拚來一次上場機會,最後也沒有得名。
這段童年回憶,讓安慶隆比任何人都能接納同學希望「被理解」的需求。他不只在運動專業上是「傳奇」,更是孩子在躁動不安的青春中,給予支持的心靈捕手。
一位好教練給他的力量與典範
從選手變身教練,安慶隆的想法和理念,以影響他最深、感情形同父子的教練王文祥為範本。
「早年的教練比較嚴格,不太會發現我們身上有傷,」當年1位教練一次要帶將近20位學生,教練常忙不過來,更別提運動員的需求有沒有被照顧到。安慶隆憶起,當時若不小心受傷就得咬起牙忍耐,忍不了、沒了力氣再送去醫院。
後來經由認識的教練安排下,安慶隆在桃園高中教練王文祥底下備戰2009台北聽奧。「安!一起!」王文祥這樣邀請安慶隆跟著其他田徑運動員一起練習,雖然只有他一位聽障,但這裡訓練氣氛很好,王文祥也特別關照安慶隆,要他「開心訓練」。
「王文祥教練不會有脾氣,他會跟我溝通説『好!腳受傷就不用練跳高,不然腳會不舒服』,」安慶隆從王文祥身上觀察到,教練要讓選手感覺是親近、可以傾訴的,選手自己也得提出需求,雙方的互動必須緊密、有溫度。
早期基礎功力不足、幾乎是由觀察跟模仿開始的安慶隆,在王文祥教練的指導下一步一步鍛鍊他最不拿手的撐竿跳,結果2009台北聽奧,安慶隆不只在十項全能拿牌、也在撐竿跳跳過4.55公尺勇奪銀牌,師徒兩人緊緊相擁、喜極而泣。
如今,安慶隆也期許自己能如當年王文祥領著他超越極限,也成為年輕後輩的支柱。每回出賽他都與同學們提前約在校門口,一同搭公車前往賽場,比完賽他也會讓同學們一起留下來收拾、吃便當聊聊天;他常號召畢業的學長姊「回娘家」,除了交換彼此的訓練心得,也凝聚孩子與田徑隊的向心力。學生覺得安教練幽默好相處,看在旁人眼裡他對選手的關愛無微不至,「他不是只有當教練,更多時候我會覺得他就像是爸爸的角色,」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祕書張震宇這樣形容。
跟「聽人」站上同樣的舞台,為自己爭取「公平競賽」
比賽過程中,常看見安慶隆像「爸爸」一樣手握相機對準選手拍照。這除了是要記錄同學的運動身影,更重要的是為了校正田徑競技中很關鍵的「姿勢」。無論是田徑運動員必學熱身操「馬克操」、還是跑步時注重「前掌著地」,都是在雕選手的姿勢還有出力,是影響跑步速度的最大關鍵。
「丟標槍的時候,我看的重點不是丟得多遠,而是姿勢要調好、動作要做對,」比起成績、安慶隆更注重的是同學對於田徑技術的基本概念與正確的姿勢養成,這也是他當年花最多時間跟著王文祥教練重新打基礎,後來在成績上有更大突破的原因。
台北啟聰學校地下一樓的重訓室牆上,除了貼著安慶隆當年參加台北聽奧的海報,一旁還有一大張歷屆學長們參與國內外重要賽事的榮譽榜。今年(2024)1月才帶同學出國到巴西聖保羅,征戰「青少年版的聽奧」、第1屆世界聽障青年運動會,許多選手首次參與國際賽事都跑出個人最好成績,安慶隆也打算把這份戰績貼上去。
「以前我沒有做(貼成績),結果他們都不相信,教練我是在2001年拿過聽奧金牌,」安慶隆打趣說道。
不少台北啟聰學校田徑隊的同學以安慶隆為目標。但除累積比賽經驗、技術精進外,安慶隆更希望孩子們能在賽場上鍛鍊「心理肌力」,培養選手的獨立性。所以安慶隆隊上的學生不只跟聽障比、還要跟一般生的聽人比,過去在台北市中等學校運動會、青年盃跟中正盃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
安慶隆鼓勵田徑隊的同學也把聽人當對手。圖為今年台北市中運比賽前,啟聰學校田徑隊隊員陳緯凱與其他選手等待檢錄。(攝影/王崴漢)
今年2月在台北市中運比賽開始前,台北啟聰學校的孩子們對比其他學校的選手們此起彼落的交談聲,顯得安靜了些。田徑隊隊員陳緯凱一邊聞著現場肌肉酸痛噴劑的味道,一邊握緊冰袋讓自己冷靜,「除了緊張,還是緊張,因為聽人很多,然後我是聽障。」可以口語表達的隊友梁又奇,協助我們翻譯出陳緯凱的心聲。
在這場賽事上,教練安慶隆給他們的考驗是「自主溝通」。由於一般聽人的比賽不像專屬於聽障者的比賽有設置「視覺輔助系統」,透過燈號協助選手判斷起跑時機,安慶隆鼓勵孩子們在起跑前,能自行跟裁判溝通揮旗的時間、位置,為自己製造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因為揮旗要是比鳴槍聲晚了些,都會嚴重影響比賽表現。
「過去有選手在其他選手開始熱身的時候,還呆呆站在原地,我在觀眾席上看到他會緊張,緊張的時候我就在旁邊讓他有安全感。但現在他們都會自己去跟裁判説,要多練習一次去熟悉揮旗,他們都成長起來了,」比賽時間一到,安慶隆如今不會陪著同學檢錄,而是自己移動到看台上,同學們也在比賽順利結束後向安慶隆比了個大圈。看著學生一步步走向自立,安慶隆有感而發。
下一屆聽奧將在明年於東京舉辦,安慶隆說,通常要到大學才有機會挑戰聽奧殿堂,但如果能力突出、剛好又很幸運,高三就有機會參加。田徑隊的孩子今年1月征戰第1屆世界聽障青年運動會,中間經過選拔,7月代表台灣參加由台北主辦的世界聽障暨世界聽障青年田徑錦標賽,是僅次於聽奧的一級國際賽事。
當了10多年選手,再加上20多年的教學經歷,認識安慶隆的人常跟他說「辛苦了」,但安慶隆每每都會回應「不辛苦」,低調付出的他,不習慣去談感想。安慶隆開玩笑地對我們說:「有選手也想當教練,所以來找我請教,我跟他說,當選手就好。」不過,他下一秒隨即堅定表示:「未來20年還是一樣繼續教,選手有動力、有目標我們就一起去做,我的工作就是這樣,一樣的方法沒有變,都是要幫助他們的。」
By 央廣編導群, Rti讀報人:李菁
2024年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點燃今夏運動熱潮。事實上,除了夏季奧運外,身心障礙選手也有不同的奧運競賽,像帕林匹克(Paralympic Games)、特殊奧運(Special Olympics)以及聽障奧運(Deaflympics),選手們的競技能力與意志力的展現也十分強大。
台灣唯一承辦過的奧運級比賽,是2009年在台北舉辦的聽障奧運,而明年(2025)是聽奧100週年,將於東京舉行,台灣最頂尖的聽奧選手也在積極備戰。台灣第一位在聽奧奪下金牌的男子十項全能戰將安慶隆,如今已成為國家隊教練,他不僅傳授選手們運動競賽的技巧,更傳遞他們不要自我設限的無聲力量,讓選手也把聽人當作對手、一起競爭。安慶隆戴上助聽器接受《少年報導者》記者專訪,提到自己投入聽障選手訓練的信仰,是希望「孩子能獨立自主,不會被排除在(世界之)外」!
(文字、攝影/王崴漢;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吳冠伶)
33歲對短跑選手來說,多數已經由巔峰開始下滑。2009年聽奧在台北舉辦那年,安慶隆原想提早退休,但身為台灣第一面聽奧金牌得主、肩負地主選手的使命,仍以賽會最高齡的選手出賽,為了「把金牌留在台灣」咬緊牙關拚命、全身上下都是訓練留下的傷,成為媒體口中的「鋼鐵熊」──指的不只是他如鋼鐵般強壯的「肌肉男」外型,更是他不斷突破自身、翻轉「不可能」的鋼鐵意志力。
參與十項全能,選手必須在2天內完成10個田賽跟徑賽項目,分別考驗選手速度、力量跟爆發力,更關鍵的是能否撐過連續高強度的運動負擔,挑戰人體的體能極限。
結束最後一項1,500公尺項目,安慶隆躺在地上大口喘著氣──他又突破自己過去的紀錄,以總分6,106分取得銅牌,遠遠超越2001年羅馬聽奧拿下金牌的5,407分;同時,他也在撐竿跳項目跳出自己最佳紀錄4.55公尺,拿下銀牌。
男子十項全能怎麼比?
男子十項全能的選手,必須在兩天內完成10個田賽及徑賽項目,是一項考驗力量、速度、爆發力、協調性的艱苦挑戰。
第一天比賽要依序進行100公尺、跳遠、鉛球、跳高及400公尺項目;第二天則要完成110公尺跨欄、鐵餅、撐竿跳、標槍及1,500公尺。比賽成績是按照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制定的專門田徑運動全能評分表、避免只靠特定項目取得高分,最後各個單項成績所得的評分加起來計算,總分多者為優勝,能奪牌選手在各個項目表現都必須均衡。
安慶隆在第19屆羅馬聽障奧運會拿下男子十項金牌的場地,也正是「亞洲鐵人」楊傳廣1960年為台灣奪得首面夏季奧運獎牌、男子十項銀牌的同一個地點。
當年的奪金大熱門,卸下選手光環後投身教練工作。相較於用速度取勝的短跑項目,似乎更擅長「堅持」的安慶隆做教練,一待就是20年,激發無數學生追逐「聽奧國手夢」。台北啟聰學校地下一樓的重訓室,牆上貼著5個大字「無聲的力量」,旁邊還有當年台北聽奧留下的宣傳海報,安慶隆在這不只傳授田徑技術給14~18歲的聽障青年,更指導他們「要勇敢」、「能獨立行動」,就像孩子們的人生教練。
打開孩子心房的第一步:重頭學手語
「聽人要教1次,我就要教我的學生3到5次,」談到差異,安慶隆指出,聽障者相比聽人需要更多時間來理解指令,教練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溝通。
聽覺障礙可分成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有些聽障者習慣用口語表達,有些則使用手語。安慶隆並非先天聽力障礙,小學四年級才因一次高燒導致聽力受損,所以不是從小就懂手語,「我有時候也不知道他們(學生)在想什麼,有些聽障學生沒辦法聽你講話,他們只會發出聲音,記憶力並不是很好。」安慶隆舉例,好比給了指令讓同學去跑6圈操場再來做熱身操,後來卻看到他坐在一旁休息,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剛剛他沒聽懂,但他也不會再確認。」
2004年,安慶隆從聽奧舞台來到台北啟聰學校,同學大多打手語、不怎麼說話,才剛開始學手語的他常常眼睛都看花了,還猜不透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他印象很深刻,有回在學校與人交談,明顯感受到對方「希望我多學手語」。安慶隆為了要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花了好長時間一字一句重頭學起,從「快樂」、「謝謝」,到能夠用手語流暢表達自己,也理解對方。
「想要叫,可以『吼』出來!這樣力量才會出來!」既然「五感」中少了聽覺,安慶隆就加強「視覺」還有「觸覺」互動。如今他跟同學一下打著手語,給予訓練指令;一下親身示範推鉛球,調整選手的擲球姿勢,很難想像「手語」不是他的「母語」。現在的安慶隆自信地告訴我們:「手語就是我們的文化。」平時他基本上不戴助聽器,用手語和同學們相處,彼此沒有隔閡。
安慶隆跟這些孩子還同樣年紀的時候,很活潑好動,但國中加入學校田徑隊,隊上只有他一位聽障,讓他難以融入訓練,教練也不太能與安慶隆溝通。國中整整三年,他都在追逐同學的身影,靠自己的感覺去體會、去模擬,好不容易拚來一次上場機會,最後也沒有得名。
這段童年回憶,讓安慶隆比任何人都能接納同學希望「被理解」的需求。他不只在運動專業上是「傳奇」,更是孩子在躁動不安的青春中,給予支持的心靈捕手。
一位好教練給他的力量與典範
從選手變身教練,安慶隆的想法和理念,以影響他最深、感情形同父子的教練王文祥為範本。
「早年的教練比較嚴格,不太會發現我們身上有傷,」當年1位教練一次要帶將近20位學生,教練常忙不過來,更別提運動員的需求有沒有被照顧到。安慶隆憶起,當時若不小心受傷就得咬起牙忍耐,忍不了、沒了力氣再送去醫院。
後來經由認識的教練安排下,安慶隆在桃園高中教練王文祥底下備戰2009台北聽奧。「安!一起!」王文祥這樣邀請安慶隆跟著其他田徑運動員一起練習,雖然只有他一位聽障,但這裡訓練氣氛很好,王文祥也特別關照安慶隆,要他「開心訓練」。
「王文祥教練不會有脾氣,他會跟我溝通説『好!腳受傷就不用練跳高,不然腳會不舒服』,」安慶隆從王文祥身上觀察到,教練要讓選手感覺是親近、可以傾訴的,選手自己也得提出需求,雙方的互動必須緊密、有溫度。
早期基礎功力不足、幾乎是由觀察跟模仿開始的安慶隆,在王文祥教練的指導下一步一步鍛鍊他最不拿手的撐竿跳,結果2009台北聽奧,安慶隆不只在十項全能拿牌、也在撐竿跳跳過4.55公尺勇奪銀牌,師徒兩人緊緊相擁、喜極而泣。
如今,安慶隆也期許自己能如當年王文祥領著他超越極限,也成為年輕後輩的支柱。每回出賽他都與同學們提前約在校門口,一同搭公車前往賽場,比完賽他也會讓同學們一起留下來收拾、吃便當聊聊天;他常號召畢業的學長姊「回娘家」,除了交換彼此的訓練心得,也凝聚孩子與田徑隊的向心力。學生覺得安教練幽默好相處,看在旁人眼裡他對選手的關愛無微不至,「他不是只有當教練,更多時候我會覺得他就像是爸爸的角色,」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祕書張震宇這樣形容。
跟「聽人」站上同樣的舞台,為自己爭取「公平競賽」
比賽過程中,常看見安慶隆像「爸爸」一樣手握相機對準選手拍照。這除了是要記錄同學的運動身影,更重要的是為了校正田徑競技中很關鍵的「姿勢」。無論是田徑運動員必學熱身操「馬克操」、還是跑步時注重「前掌著地」,都是在雕選手的姿勢還有出力,是影響跑步速度的最大關鍵。
「丟標槍的時候,我看的重點不是丟得多遠,而是姿勢要調好、動作要做對,」比起成績、安慶隆更注重的是同學對於田徑技術的基本概念與正確的姿勢養成,這也是他當年花最多時間跟著王文祥教練重新打基礎,後來在成績上有更大突破的原因。
台北啟聰學校地下一樓的重訓室牆上,除了貼著安慶隆當年參加台北聽奧的海報,一旁還有一大張歷屆學長們參與國內外重要賽事的榮譽榜。今年(2024)1月才帶同學出國到巴西聖保羅,征戰「青少年版的聽奧」、第1屆世界聽障青年運動會,許多選手首次參與國際賽事都跑出個人最好成績,安慶隆也打算把這份戰績貼上去。
「以前我沒有做(貼成績),結果他們都不相信,教練我是在2001年拿過聽奧金牌,」安慶隆打趣說道。
不少台北啟聰學校田徑隊的同學以安慶隆為目標。但除累積比賽經驗、技術精進外,安慶隆更希望孩子們能在賽場上鍛鍊「心理肌力」,培養選手的獨立性。所以安慶隆隊上的學生不只跟聽障比、還要跟一般生的聽人比,過去在台北市中等學校運動會、青年盃跟中正盃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
安慶隆鼓勵田徑隊的同學也把聽人當對手。圖為今年台北市中運比賽前,啟聰學校田徑隊隊員陳緯凱與其他選手等待檢錄。(攝影/王崴漢)
今年2月在台北市中運比賽開始前,台北啟聰學校的孩子們對比其他學校的選手們此起彼落的交談聲,顯得安靜了些。田徑隊隊員陳緯凱一邊聞著現場肌肉酸痛噴劑的味道,一邊握緊冰袋讓自己冷靜,「除了緊張,還是緊張,因為聽人很多,然後我是聽障。」可以口語表達的隊友梁又奇,協助我們翻譯出陳緯凱的心聲。
在這場賽事上,教練安慶隆給他們的考驗是「自主溝通」。由於一般聽人的比賽不像專屬於聽障者的比賽有設置「視覺輔助系統」,透過燈號協助選手判斷起跑時機,安慶隆鼓勵孩子們在起跑前,能自行跟裁判溝通揮旗的時間、位置,為自己製造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因為揮旗要是比鳴槍聲晚了些,都會嚴重影響比賽表現。
「過去有選手在其他選手開始熱身的時候,還呆呆站在原地,我在觀眾席上看到他會緊張,緊張的時候我就在旁邊讓他有安全感。但現在他們都會自己去跟裁判説,要多練習一次去熟悉揮旗,他們都成長起來了,」比賽時間一到,安慶隆如今不會陪著同學檢錄,而是自己移動到看台上,同學們也在比賽順利結束後向安慶隆比了個大圈。看著學生一步步走向自立,安慶隆有感而發。
下一屆聽奧將在明年於東京舉辦,安慶隆說,通常要到大學才有機會挑戰聽奧殿堂,但如果能力突出、剛好又很幸運,高三就有機會參加。田徑隊的孩子今年1月征戰第1屆世界聽障青年運動會,中間經過選拔,7月代表台灣參加由台北主辦的世界聽障暨世界聽障青年田徑錦標賽,是僅次於聽奧的一級國際賽事。
當了10多年選手,再加上20多年的教學經歷,認識安慶隆的人常跟他說「辛苦了」,但安慶隆每每都會回應「不辛苦」,低調付出的他,不習慣去談感想。安慶隆開玩笑地對我們說:「有選手也想當教練,所以來找我請教,我跟他說,當選手就好。」不過,他下一秒隨即堅定表示:「未來20年還是一樣繼續教,選手有動力、有目標我們就一起去做,我的工作就是這樣,一樣的方法沒有變,都是要幫助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