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屆東京奧運,台灣靠著李洋、王齊麟的男雙「麟洋配」和女單天后「小戴」戴資穎,在羽球項目奪下一金一銀。本屆除了「小戴」和「麟洋配」外,男子單打周天成,以及葉宏蔚、李佳馨的混合雙打,依然是台灣奧運奪牌的主力,羽球也被視為台灣的「新國球」。緊接著夏季奧運後登場的帕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簡稱帕運),台灣陣中也有一名排名高達世界第2的方振宇,儘管因為出生時左臂神經叢受傷,只能用單手揮拍,但疾如閃電的高躍殺球力道威猛,在上屆東京帕運首次納入的羽球項目就勇奪第4、更擔任台灣代表隊閉幕的掌旗官,備受矚目。
「我的夢想原本是希望(受傷的)左手好起來,」如今以右手當「國手」,讓方振宇不再覺得左手是「缺憾」,他以偶像馬來西亞「拿督球王」李宗偉堅持12年挑戰奧運金牌、永不放棄的精神勉勵自己,一直能站在比賽場上,就是最大勝利。
極有運動天賦的他,曾是田徑、羽球的雙棲運動員,在全國身心障國民運動會(簡稱全障運)的400公尺、跳遠分別破了大會和全國紀錄。跑得快、跳得高,讓他在既需快速移動、又需高躍跳殺的羽球場上更具競爭力。在場上,常可見方振宇招牌動作──如閃電般高高躍起殺球,左腳才剛落地、右腳已經再次撲向對手打回來的球。「3拍內打死!」直逼對手防守死角、不給予任何喘息機會。
2021年東京帕運是羽球項目首度列入正式項目,方振宇參加的是「SU5級」的比賽,在最後關頭以「外卡身份」幸運擠入帕運會,最後一路拚到銅牌戰,可惜力拚後,敗在世界排名第3名的印尼好手努格羅(Suryo Nugroho)、獲得第4名。
但闖進4強最關鍵的一戰,就是在首場對上世界排名第5的日本選手今井大湧。
「無論如何都不能把球打高!」兩人同樣是進攻型的選手,教練紀世清給方振宇的指令就是「把球壓低」,不給對手任何反擊機會。當時世界排名第7的方振宇與今井大湧過去交手的經驗輸多贏少,賽前又一度因為過度訓練拉傷了梨狀肌,個性容易緊張的方振宇不斷深呼吸,回想訓練時沙盤推演的那些取勝策略,利用一球又一球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角度更刁鑽的斜線下墜球,擾亂「也很緊張」的今井大湧,最終拿下這重要的一勝。
這一場比賽讓方振宇一下子被看見,甚至對上後來奪金的馬來西亞好手謝儮好、從他手中奪下該屆帕運唯一失掉的一局,讓方振宇這個「外卡小子」成為各國提防的大黑馬。
「其實在拿到『外卡』前,都完全沒有自己也能去帕運的念頭。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吧。」球場上「霸氣」的新星,換下運動服後就是個靦腆的大男孩。
如今,他的世界排名也急速竄升到世界第2。2024巴黎帕運,已由上屆「黑馬」成為奪牌「大熱門」。
帕運羽球項目有輪椅組和站立組,為了確保比賽的公平性,依照身障情況分成6個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身障損傷對運動員競爭能力的影響越大。
方振宇細細回憶,自己曾有過2個互相矛盾、而且不一定會實現的夢想──「左手」跟「國手」。
他從出生時,就失去了「左手」。方振宇出生時重達4800克、是個「巨嬰」,遠遠超出台灣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3300克,出現了所謂的「肩難產」。醫師緊急把振宇拖出來的過程,讓他左手2條神經被拔起,僅剩3條拉斷的經過手術接回。
左邊肩膀上的疤痕,是方振宇從出生3個月後就開始接受一連串手術所留下的印記。那段反覆從台南北上台北大醫院開刀的日子,方振宇的印象模糊,只依稀記得常常得跟學校請假,一請就是一、兩個星期。
「他手這樣,做粗工都沒辦法。我們想說以後就去考公務人員。」方振宇的媽媽廖秋蘭說,當時振宇從小學心算、也補英文;同時,好動的他參加學校田徑社,「每節下課就往球場衝」。某次友人的爸爸約方振宇打羽球,初次握著球拍,方振宇覺得只需要單手就能持拍的羽球,比籃球跟躲避球都更適合自己。
「羽球要拿下勝利背後有太多不確定性,但這也是羽球之所以有趣的原因。而且對我來說,後來為什麼沒有選田徑,就是覺得打羽球好像比較有機會。」方振宇從小愛運動,假日最喜歡跟著爺爺一起追美國職棒、瘋王建民,開始打羽球後也看過好幾回羽球史上最經典的「林丹和李宗偉大戰」,「拿督球王」李宗偉就是他的偶像。
起初只是覺得李宗偉打球漂亮,後來看著李宗偉四度挑戰奧運金牌,屢敗屢戰、始終不放棄,方振宇深深地被他「想打球」的意志感動,2016年里約奧運李宗偉3度挑戰金牌失敗,方振宇也在Facebook上跟著轉發一位部落客Ah Lee寫給李宗偉的「千字感言」。李宗偉雖然沒有拿到最渴望的那面奧運金牌,但在廣大球迷心中,回顧李宗偉職業生涯,是勵志的、鼓舞人心的。
「我就常常去想,自己有沒有機會像他們一樣成為運動員,出現在電視上。」就算家人期待他選擇生活穩定的職業,骨子裡流著競技血液的方振宇,早已立下運動員的夢想。
方振宇說:「我的夢想原本是希望左手好起來,但這樣就不能圓國手夢了。」
而如今,他圓了國手夢、也放下對自己「左手」傷殘的遺憾。
國中二年級,方振宇在老師的鼓勵下報名全障運,拿下銀牌。方振宇與對手交手的過程,主辦活動的國立體育大學教授紀世清都看在眼裡,他決定主動向振宇詢問:「要不要當羽球國手?」
當時全障運還是推廣運動休閒為主,較不具競技成分。紀世清眼中的方振宇基本體能、身高都是培育身障運動員的最佳人選,他希望振宇先去念台南市新豐高中,有專門培育競技型羽球選手的體育班。對方振宇而言,他默默放在心底的「國手夢」一瞬間變得清晰。不過,父母一度希望振宇把羽球當作興趣,尤其當時他已考上台南二中,「選擇體育班」是很大的人生賭注。
廖秋蘭回憶,方振宇曾經對她說:「媽媽,書要什麼時候念都可以,但如果我想要繼續打球,你覺得我50歲還能出去跟人家比賽嗎?」家裡過去沒有人當運動員,以養成的角度來看,方振宇起步又算晚,加上身障運動員的環境不如一般運動員;甚至,考體育班有跳繩項目,單手無力的振宇最後只能進普通班,利用課餘時間加入體育班練習。就算如此,他還是決定放手一博。
「他從小對任何事情,都會希望自己做到。」廖秋蘭這樣形容兒子。
她提到,有次振宇參加心算比賽輸了,回家後告訴她,自己再做一下題本就去睡。結果隔天起床發現,振宇竟然花了一個晚上把整本書都算完了。從學校老師、教練到母親,他們眼中的振宇,鬥志總是很旺盛。
過去打羽球大多是與社區鄰居們交手,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方振宇,真的是「半路出家」。他深刻記得高中開學前的暑訓,第一天就要跑5000公尺,「之前跑過最累的,應該就是以前體育課跑體適能1600公尺。他們(新豐高中)的訓練還得限秒數跑完,當時說要算12圈半,我也不知道我有沒有算完,教練就要我停下來,因為大家都跑完了。」
這種看似永遠追趕不上的現實衝擊,發生在訓練的各種環節,別人打得出「切球上網」,振宇當時可能連球都切不過網。即便是自己喜歡的羽球,方振宇一開始也會迷惘,也會為了彼此的差距感到焦躁不安,但也是體育班的訓練氛圍,讓「想變強」的意志牽引著他。
班上有幾個想額外花時間自主加強的學長,方振宇就跟著他們,早上起床先去慢跑,下午訓練結束後再留下來彼此對練,在專業訓練的洗禮下感受到自己的成長。當他跑完5000公尺發現自己已經是「前段班」,他的目標更堅定,考學測的時候只填了國立體育大學,「我就是想再繼續試試看。」
進入國立體育大學,紀世清正式成為方振宇的教練。羽球除了球速快、跑動距離長,球的落點也很多元,像振宇這類單臂損傷或無力的運動員,需要透過重量還有核心訓練提升下盤穩定度、也加強單臂控制力道的能力,這跟一般運動員的訓練目標大致相同。但在屬於頂尖選手的比拚中,當球速更快、球的落點更難預測,振宇的身體在每一次揮拍的空擋,需要花更多心力維持平衡。
「一般奧運選手做出大動作揮拍,他們下一步還是可以很平衡、快速地迎接對面揮過來的球,」方振宇說,「比起一般運動員,我們在場上的消耗會比較大,同樣是10分鐘、跑相同的距離,我們也比較容易累。」
對他來說,站在運動場上不僅要在不停的移動中保持平衡、讓身體不會晃動,更關鍵的,是如何在每場可長達一小時的競賽中堅持下去。帕運場上的鬥爭除了拚技術、體力,也拚彼此的鬥志。
為了訓練平衡感,紀世清從最基礎的餵球下手,每回由3位選手輪流快速接球,通常會訓練殺球上網、左右兩邊的防守能力或後場攻擊等球技,其中方振宇因為左手臂損傷,面對左邊方向的接球,平衡感比較不穩定,紀世清就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多餵左側的球,讓振宇熟練接球姿勢。一次訓練差不多費時40分鐘,從大一開始持續了3年,紀世清深刻記得,振宇在某次餵球結束後,特別感謝教練,說著「我差一點哭出來!因為從來沒有教練這樣餵球給我做訓練。」這句話一直迴盪在紀世清的心裡,一方面深刻地感受振宇有多麼愛羽球,一方面也認知到,身障運動員需要更多關注。
目前身障運動員與一般運動員相同,得透過累積各種國際賽會勝局的積分加總,取得參賽資格。方振宇雖然在高二入選國手,但東京帕運那年,他必須投資自己,花錢出去比賽才能累積積分。帕運羽球選手需要提交6場勝局成績,當年帕總補助3戰的出賽費用,但通常一年有10幾戰要打,方振宇大學打工累積的生活費遠遠不足。他久違地回台南找父母商量,「我們當時問他:『你拿到積分的機會有多大?有五五波嗎?』他說,沒有比怎麼知道?」當時算一算花費可能要50萬,振宇的父母再次有了想說服振宇放棄的打算,「弟弟,你不一定要打帕運,50萬存著以後可以買房子。」
「當時壓力真的很大,每一場比賽都很關鍵,少了一點點積分就有可能拿不到資格。很怕花了家裡超級大筆錢,最後卻沒拿到資格。」現實壓力逼迫方振宇直視自己的恐懼,想到自己開始打球後的目標就是打到帕運,如果沒有拿到帕運資格,為何還要這麼努力?
「後來我就想說,就算今天沒有拿到資格,我還是要繼續訓練,因為我還想打下一屆。」就像李宗偉堅持了12年追逐奧運金牌,對方振宇來說,球還沒落地前要不停地追,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不能放棄,這是他與羽球的約定。
所以,當方振宇站上東京帕運舞台的那一刻,多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讓我對於自己的選擇更有自信,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或壓力也比較堅持得住。」
今年是方振宇第二次挑戰帕運,他明顯感受到帕運選手有更多資源去戰鬥。過往一個月前才開始集訓,這回方振宇提早半年就進國訓中心備戰,有更多教練、陪練員加入,還有運動科學的參與,都更具體也直接地針對自己還有對手們的優缺點去分析,並加以調整。
目前世界排名第1的謝儮好,擊球技術純熟,常讓對手無法預測球路,控球能力又很突出,屬於「全面型選手」,他的弱點則是體力。而好鬥、跑動又快的方振宇,在場上擅長用速度還有爆發力壓制對手,但也容易因為一時急躁、亂了攻擊節奏而失分。這一年來他積極加強自己不擅長的球路,用後場跳殺、側殺或是拉長來回交手的時間,找到最精準的殺球時機。
3年前比完東京帕運,方振宇在後續的國際賽事上都有很好表現,尤其上個月剛結束在蘇格蘭的公開賽、也被認為是巴黎帕運的「前哨戰」,方振宇奪下亞軍。雖然還是無法戰勝謝儮好,但離今年帕運獎牌又更近一步。
3年前還是排名還是第7、如今已經晉升世界第2,從高中一路走到現在,方振宇踏出每一步都在為台灣身障羽球寫下歷史。雖然辛苦,但他認為:「這些酸痛,是我成長的開始。大家都想贏,我相信,把訓練的成果發揮出來,就是我可以贏的時候。」
紀世清同樣感受到這股從方振宇身上散發出來的自信,然而他也透露:「我跟振宇當然都還是會緊張。」上屆帕運拿下第4,大家都在觀望方振宇這次是否能順利拿牌,甚至奪下金牌,「我都不敢跟振宇說得牌的事,現在只能做最大的努力,然後相信運氣。」
關於「運氣」,方振宇雖然不是特別迷信的人,但在賽前還是會掛上御守,祈求帶來好運。他常在訪問中提及「自己運氣很好」,問他為什麼這樣覺得?他開玩笑回說:「我不好的運氣在出生的時候都用掉了,所以後面的運氣會愈來愈好。」
方振宇這些年的堅持,需要不少經費,方家也曾替方振宇尋找各種資源管道,有些單位補助需要提供自傳申請,方振宇都只有一個堅持:不想述說自己「多可憐」。他希望各界能看到的,是像他這樣的帕運選手,在運動上的專業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