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原来和大月氏都居住在我国河西走廊的祁连、敦煌间,约在公元前139年左右,由于受到匈奴的压迫,开始和大月氏先后向西迁徒,大月氏迁徒更远,乌孙迁移到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横。不田作种树(种植),随畜逐水草。”“国多马。”乌孙王称大昆弥,“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在西汉时,乌孙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汉书·西域传》)。汉武帝曾两次把公主嫁给乌孙大昆弥。
到了南北朝时期,乌孙国都虽仍在赤谷城,但“其国数为蠕蠕(柔然)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牧逐水草”(《魏书· 乌孙传》),已经远不如西汉时期那样强盛了。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北魏派遣使者董琬等到达乌孙,代表魏帝赠送锦帛等礼品。乌孙王“得魏赐,拜受甚悦。谓琬等曰:‘传闻破落那(大宛)、者舌(康国)皆思魏德,欲称臣致贡,但患其路无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国,副其慕仰之诚。'琬于是自向破落那,遣[高]明使者舌,乌孙王为发导译,达二国”。“已而琬、明东还,乌孙、破落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北史·西域传》序)
到了西突厥强盛时期,乌孙的境界就更加蹙小。不过到了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还有乌孙遣使来辽馈赠方物的记载。大概这时乌孙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部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