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大学语文课

《西湖七月半》Part 1:鬼文化因何盛行


Listen Later

1 张岱其人:


1、张岱(1597年—1679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的原型之一,明清时期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出生在明末,望族之后,早期比较纨绔,性好嗜酒、写诗,为之后他的文学生涯奠定基础。


2、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明朝各大家族因此没落,张岱的家族也因此受到波及,迫使张岱自此开始漂泊生涯。


3、晚年的张岱崇尚老庄哲学,不事科举,隐居山岭,以“陶庵”之号写了很多追忆故国旧思的散文、杂文,收录在《陶庵梦忆》之中。


4、因清朝早期统治者为管制中原文化,大兴文字狱,所以《陶庵梦忆》这类书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市面之上。直到乾隆时期,清政府对于文化的管控态度渐渐放宽,《陶庵梦忆》才初版于世。


5、《西湖七月半》作为张岱的代表作品之一,文风中很能体现出张岱创作的整体风格。古时,在传统文人笔下,“西湖”这一意象往往都会凸显出浪漫、清新之感,但《西湖七月半》中的“西湖”却一反常态,成为张岱调侃众人丑相的嘲讽之地。为读懂隐藏于散文之中的深意,需要理清三个问题:鬼文化因何盛行?什么是人们的从众心理?明清时期国民性的演变经历了什么?


2 鬼文化因何盛行?




1、“鬼”这类扭曲的事物诞生自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凶神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之中,对“鬼”这类事物的存在的恐惧能使得零散地人类合成一个整体,“鬼”这类事物的诞生反映了人们原始的心理需求。


2、“鬼”之类事物的存在缓解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早期的统治阶层利用宗教具象化人类死后的世界,以此加强对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的道德约束。



二十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斯金纳用“斯金纳箱子”实验证明,“迷信”是环境强化的产物。人对于“死”与“鬼”的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与误解。


3、“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婴儿早期会用特别笼统的方式给自己接触到的每一样事物做个简单的归类,这源于人们的认知习惯是模块化的缘故,而令人恐惧的事物往往是多种物体混合的,超出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划分模块,因此让人感到心理不适,从而产生恐惧这种情绪。人类在长时间的进化出的求知探索欲望,又使人对“鬼”这类事物表现出既怕又爱的复杂情绪,所以即便害怕,人们还是喜欢去接触“鬼”这类诡异扭曲的文化产物,而这种天然的冲动跟不同地域人们的习俗相结合,诞生了人类文化中诸如万圣节、中元节等独具特色的“鬼节”文化。



恐怖谷理论:当事物与人类相似程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即哪怕事物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事物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有如面对行尸走肉。


4、水因为自身独有的物理特性,使得人们很容易将它与人们死后的世界联想到一起,这在我们现存的各种鬼怪神话中都能得到印证。古时人们为了避免“鬼”这类事物对于我们现世生活的侵扰,会选择在一年之中的某个时间段,用点了灯的竹篮承载食物,放入流动的水中,让其随波逐流,希望食物能以这样的方式飘到阴间安抚亡魂,久而久之,诞生了人们在鬼节之时在岸边放灯的习俗。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蜜蜂的大学语文课By 守望的蜜蜂1990


More shows like 蜜蜂的大学语文课

View all
掌间之声丨一时半刻大语文 by 半盏清茶煮春秋

掌间之声丨一时半刻大语文

0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33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