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诵读)

夏本纪(一)


Listen Later

父亲鲧刚因治水不力而受诛;对外而言,滔滔水患,历经尧舜都治理不了,良策何在?
君子知耻而后勇,禹愤然而起,砥砺前行。他披星戴月在外奔波,整整13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考察地形和水势,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殚精竭虑,寝食不安。他几乎走遍了当时的中国大地,活动区域空前广大,远超前人。从龙门向东,他一直走到今日浙江,甚至长眠于绍兴,留下大禹陵做证,感动了司马迁前来致敬凭吊,载入史册。禹一路用标尺测量山水,绘制水文地图。经过全面探察,他发现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在于采用封堵的办法,筑大坝拦水。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水漫之日,巨浪滔天,坝毁人亡,千里苍凉。 有鉴于此,禹改弦更张,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测量工具规和矩,按照天地四时的水文规律,建立一道一道木桩作为标志,根据各地的地形地貌做出整体治水规划,付诸建设。他的努力获得巨大成功,疏通了大江大河,让水顺势而流。在容易泛滥的地方,修筑堤坝、陂塘来蓄水,既消除水患,又灌溉土地,耕种稻谷,使得大片土地开辟出来。经过他的这番彻底整治,“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天地相谐,各得风水,遂形成上古之“九州”1,成为中国的代称。
总结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有两条。第一,善于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第二,进行总体治理,而不是局部治水。如果不是贯通江河首尾,治水绝难成功。能够进行总体治理则意味着当时华夏族所控制的区域已经扩展至出海口。根据《史记》,禹的活动范围远远突破了尧舜所在的空间。尧在临汾一带,舜大致在山西南部,而禹的活动范围已经到达浙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华夏族的活动范围和控制区域大大拓展了,基本覆盖了黄河、淮河与长江全流域,禹的行迹勾画出一个大中国,我以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据此反思,从鲧到禹,大家都推荐他们父子治水,可见这个家族擅长治水,无可替代。作为治水专家,鲧不至于不明白水堵不住的道理,自寻失败。然而,历史记载中鲧确实采用堵水的方案。为什么
58
从封建到
《史记》卷2《 本纪》。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史记(原文诵读)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