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北朝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北魏初期的社会性质
鲜卑拓跋氏的建国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构成单位。拓跋族的原来居住地,是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附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掀起是在成帝拓跋毛时期,《魏书·序纪》称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三十六国,大概是指三十六个部落而结成的部落联盟, 拓跋部是三十六个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可能拓跋毛曾经被推选担任过部落联盟的酋长。这三十六个部落,是由九十九个大氏族所构成的。三十六国也好,九十九姓也好,拓跋部离开嫩江流域以后,就和他们没有多大联系了。《魏书·官氏志》所载的三十五部(加上拓跋部,为三十六部),是拓跋部南出以后重新组合;其余七十六个姓氏,也很少是原来九十九姓的后人。《魏书·官氏志》也明白指出这七十六个姓氏,是在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到了塞上以后,“余部诸姓内人者”,加以接纳,和嫩江流域时
期的九十九姓,不见得有多大密切关系。
拓跋部到了宣帝拓跋推寅(第一个推寅)时期,正是东汉初年。这时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草原上出现了真空状态,鲜卑部在拓跋推寅的领导下,也开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魏书·序纪》)。这个大泽,可能是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自呼伦湖。
拓跋部在呼伦湖附近住了七代。到了献帝拓跋邻统部时期, “七分国人”,把拓跋部分为八个小部落--族,命这八个部放弃呼伦湖附近的牧地,继续向南迁移。所有“迁徒策略”,多由拓跋邻来决定,鲜卑语里称肯钻研问题的人叫推寅,所以也呼拓跋邻为推寅(第二个推寅)。这个推寅据近人研究,就是参加东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部落联盟的西部大人推演,我个人是同意这一说法的。拓跋邻的儿子圣武帝拓跋诘汾听从了父亲的话,开始“南移, 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魏书·序纪》)。这一部落也就参加了檀石槐为首的部落联盟。
拓跋部的一支,由拓跋诘汾的长子秃发疋孤率领,从塞北迁居河西。疋孤的曾孙树机能,在晋武帝时1索头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