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現代藝術代表1850年代至1950年代的藝術風格和哲學,此期的藝術家在創作材料和藝術方面,不以過去的傳統為靈感,而是從敘事(narration)轉向抽象(abstraction)。
現代藝術的藝術運動中的三個代表:
現實主義(réalisme):
19世紀中期,在法國和英國興起的藝術運動,與浪漫主義不同,追求現實,真實的再現,日常生活以及探索社會主題。創作不是一味模仿現實,也不只限於繪畫。
法國史學家Marcel Brion(1895 -1984),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畫家》(Les peintres en leur temps)提到:「表現「現實」的問題一直是繪畫最迫切的問題之一,但現實的概念本身,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精神現實——不亞於其他現實——戰勝了物質現實,反之亦然。取決於形式是否被掏空了靈魂內容,或者相反,是否趨於非物質化,現實主義或多或少控制了藝術。」
1836 年,可謂浪漫主義藝術的終止年,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作品《哈姆雷特》(Scène d'Hamlet)被繪畫與雕塑沙龍拒絕幾年後,他提到:「我已經被交給野獸30年了」。
巴黎沙龍(Salon):
是1667年起在巴黎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舉辦的藝術展,創立者為法蘭西藝術院下屬的法國王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本來只展學院畢業生的作品,1725年在羅浮宮展出,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再次在羅浮宮展出時,首次對外公開展覽,1748年至1890年間成為西方最大的藝術展,也是展出學院藝術的重鎮。1881年,法國政府停止贊助巴黎沙龍,改由法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組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舉辦的國家沙龍、獨立者沙龍(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和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巴黎沙龍因而衰退。
1846年沙龍結束時,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曾寫道:「學院主義、唯心主義、理想化。藝術中的真理和地方色彩,使許多人誤入歧途。現實主義早在這場偉大的戰鬥之前就已經存在(……)浪漫主義恰恰不在於主題的選擇,也不在於主題的真理,而在於感覺的方式。」
在美學方面,19世紀中葉之前「現實主義」描述現實,不將其理想化。受浪漫主義的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791 -1824)和英國風景畫畫家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 1837)等人的影響。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在1855年5月15日至11月15日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首創使用「現實主義」一詞定義自己的畫作。他命名特展覽為「古斯塔夫·庫爾貝的現實主義」,他的宣言在報紙上引發激烈爭論。法國作家和攝影家Maxime du Camp(1822 – 1894)寫道:「庫爾貝畫畫就像擦靴子一樣」,而法國畫家和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 1863)則強調「現實主義是一種狂野的繪畫體系,藝術在其中受到貶低」。庫爾貝在 1861 年定義了:「現實主義的基礎是對理想的否定。」1856年,巴黎出現《現實主義》期刊,旨在捍衛藝術和文學中的新美學。
受寫實主義影響的馬奈(Édouard Manet)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於1863 年沙龍評審團展示後,如同庫爾貝的作品,受到批評,導致後來的官方創立了落選沙龍,展示自由創作藝術家的作品。
現實主義運動始於法國,並在歐洲引起共鳴,例如西班牙的costumbrismo(風俗畫)、荷蘭的海牙畫派(Haagse School ),1869年的慕尼黑畫派(Munich)、美國及俄國的流動藝術(Ambulants)運動等。當時繪畫並非唯一媒介,1860年至1870年間,畫家們以蝕刻畫(eau-forte)技法表現城市生活、農民世界和普通人。
如何界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繪畫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間很難界定,因為主要畫家,不是「事物的攝影師」,而是「現實的詩人」。現代派奠基者 Baudelaire寫道:「每一位優秀的詩人都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詩歌是最真實的,它只有在另一個世界中才是完全真實的東西」。
現實主義和繪畫自然主義(naturalisme pictural):
另一複雜的區別,藝術史學家 Marcel Brion (1895 – 1984)曾談到“氣味的自然主義”,他引用了庫爾貝 (Courbet) 作品中潮濕的草地;米勒 (Millet) 的農民外套的麻布;德加 (Edgar Degas, 1834 -1917)的賽馬和舞者和柯羅 (Camille Corot, 1796 -1875)樹木的沙沙聲。多種“印象”的外觀和解釋,引領評論家定義 1870 年至 1880 年間的其他思潮。
法國哲學家和作家Paul Valéry(1871 -1945),現實主義畫家提到:「致力於描繪最普通的,有時是最卑鄙的,令人欽佩的物體、精緻、考慮、工作和美德;但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超出自身原則的事,正在發明另一種‘真理’,一種他們自己創造的、完全是幻想的真理。」
現實主義(Le réalisme)
視覺藝術中的現實主義:
在法語世界中,是在法國畫家、雕塑家,現實主義運動領袖庫爾貝(Courbet)的推動下,於 1848 年左右誕生,他反對資產階級藝術的理想主義的藝術運動。
藝術中的寫實主義:
希望「按照古老的經驗規則」來描繪主題。受到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影響,包括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他在荷蘭度過大半生.曾為荷蘭軍隊服務,是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在荷蘭歷史上,黃金時代是約在17世紀時的荷蘭的巔峰時期,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獲得世界讚揚。笛卡兒也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和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此外,還有著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為自由主義之父。在知識論上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同時也在社會契約理論有貢獻。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統治才有正當性。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此同意,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行政權與對外權的統一;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
庫爾貝亦受到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蘇格蘭常識學派的創始人里德 (Thomas Reid,1710—1796)的啟發。在19世紀末,庫爾貝推廣的寫實主義的創作,關注「使事物真實」,並展示現實,但不將其理想化。
蒂特(Gilbert Titeux)在2004年的論文《現實主義的時代》(Au temps du brâme)解讀,現實主義的四大理論基礎源於 1830 年至 1870 年歐洲的現實主義鬥爭:
* 盡可能完整地實現影像的客觀化,包括模仿、一致性、主題的選擇、比例、精確性、適當的手段、對所述手段的掌握、表現。
* 模仿創新,與先前的藝術水平或其他當代藝術相比,表達了現實的新維度,例如空間化、物質性、透視、色彩等。
* 對平凡甚至充滿仇恨的世界的反思,通常以犧牲某種技術,如工筆畫為代價,來表達挑釁、修改、抽象。
* 對所表現對象的本質進行概念性的反思。
庫爾貝(Courbet),法國現實主義運動的領袖,創作了一千多幅畫作,是 19 世紀最有影響力和最複雜的藝術家之一。 1848年至1849年間,他的繪畫反對學院主義、理想主義和過度浪漫主義的標準;他超越了流派的等級制度,在同時代引起軒然大波,並引起私人收藏家的注意。他打破了藝術的界限,作品受到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波特萊爾(Baudelaire)的啟發,Baudelaire 也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內容以頹廢和性為主題,對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他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也有代表性。
庫爾貝當時受到法國藝評家和記者Jules Antoine Castagnary(1830 -1888)等批評家的支持,他的作品不能被簡化為繪畫現實主義的插曲,包含了 20 世紀末大多數現代主義思潮的種子。
庫爾貝是個人主義者,自稱自學成才,熱愛自然力量和女性。他反對宗教信仰、蔑視農民和體力勞動者。在他生命的盡頭,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很少有畫家在一生中遭受如此多的侮辱。
他是當選的共和黨人,亦是和1871 年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的參與者,他因被指控推倒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廣場(Vendôme),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為了紀念1850年的奧斯特里茨戰(d’Austerlitz)
勝利而建的旺多姆圓柱(Colonne Vendôme),而被下令自費重建。
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是1871年3月28日到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法國全境的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加上公社拒絕接受法國當局的管理,最終導致了被稱為「流血周」的嚴厲鎮壓。由於評論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公社的描述存在很大分歧,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而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人認為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與光輝起始里程碑。但馬克思(Karl Marx,1818— 1883)認為公社是對其國家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因為巴黎公社建立了鎮壓資產階級的軍隊。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為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
庫爾貝在流亡瑞士期間,與家人和巴黎朋友定期通信,並繼續展出和出售他的作品。他在法國政府大赦前三年,因病精疲力竭而亡終年58歲。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ne)的批評家重新審視他的作品,為他整理了第一批傳記,透過探索他充滿活力和毫不妥協的作品,私人著作,可清析的認識他所倡議的新藝術風格。目前在法國東部城市Ornans有專門典藏他作品的居斯塔夫·庫爾貝省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Gustave Courbe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現代藝術代表1850年代至1950年代的藝術風格和哲學,此期的藝術家在創作材料和藝術方面,不以過去的傳統為靈感,而是從敘事(narration)轉向抽象(abstraction)。
現代藝術的藝術運動中的三個代表:
現實主義(réalisme):
19世紀中期,在法國和英國興起的藝術運動,與浪漫主義不同,追求現實,真實的再現,日常生活以及探索社會主題。創作不是一味模仿現實,也不只限於繪畫。
法國史學家Marcel Brion(1895 -1984),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畫家》(Les peintres en leur temps)提到:「表現「現實」的問題一直是繪畫最迫切的問題之一,但現實的概念本身,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精神現實——不亞於其他現實——戰勝了物質現實,反之亦然。取決於形式是否被掏空了靈魂內容,或者相反,是否趨於非物質化,現實主義或多或少控制了藝術。」
1836 年,可謂浪漫主義藝術的終止年,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作品《哈姆雷特》(Scène d'Hamlet)被繪畫與雕塑沙龍拒絕幾年後,他提到:「我已經被交給野獸30年了」。
巴黎沙龍(Salon):
是1667年起在巴黎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舉辦的藝術展,創立者為法蘭西藝術院下屬的法國王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本來只展學院畢業生的作品,1725年在羅浮宮展出,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再次在羅浮宮展出時,首次對外公開展覽,1748年至1890年間成為西方最大的藝術展,也是展出學院藝術的重鎮。1881年,法國政府停止贊助巴黎沙龍,改由法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組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舉辦的國家沙龍、獨立者沙龍(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和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巴黎沙龍因而衰退。
1846年沙龍結束時,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曾寫道:「學院主義、唯心主義、理想化。藝術中的真理和地方色彩,使許多人誤入歧途。現實主義早在這場偉大的戰鬥之前就已經存在(……)浪漫主義恰恰不在於主題的選擇,也不在於主題的真理,而在於感覺的方式。」
在美學方面,19世紀中葉之前「現實主義」描述現實,不將其理想化。受浪漫主義的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791 -1824)和英國風景畫畫家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 1837)等人的影響。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在1855年5月15日至11月15日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首創使用「現實主義」一詞定義自己的畫作。他命名特展覽為「古斯塔夫·庫爾貝的現實主義」,他的宣言在報紙上引發激烈爭論。法國作家和攝影家Maxime du Camp(1822 – 1894)寫道:「庫爾貝畫畫就像擦靴子一樣」,而法國畫家和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 1863)則強調「現實主義是一種狂野的繪畫體系,藝術在其中受到貶低」。庫爾貝在 1861 年定義了:「現實主義的基礎是對理想的否定。」1856年,巴黎出現《現實主義》期刊,旨在捍衛藝術和文學中的新美學。
受寫實主義影響的馬奈(Édouard Manet)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於1863 年沙龍評審團展示後,如同庫爾貝的作品,受到批評,導致後來的官方創立了落選沙龍,展示自由創作藝術家的作品。
現實主義運動始於法國,並在歐洲引起共鳴,例如西班牙的costumbrismo(風俗畫)、荷蘭的海牙畫派(Haagse School ),1869年的慕尼黑畫派(Munich)、美國及俄國的流動藝術(Ambulants)運動等。當時繪畫並非唯一媒介,1860年至1870年間,畫家們以蝕刻畫(eau-forte)技法表現城市生活、農民世界和普通人。
如何界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繪畫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間很難界定,因為主要畫家,不是「事物的攝影師」,而是「現實的詩人」。現代派奠基者 Baudelaire寫道:「每一位優秀的詩人都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詩歌是最真實的,它只有在另一個世界中才是完全真實的東西」。
現實主義和繪畫自然主義(naturalisme pictural):
另一複雜的區別,藝術史學家 Marcel Brion (1895 – 1984)曾談到“氣味的自然主義”,他引用了庫爾貝 (Courbet) 作品中潮濕的草地;米勒 (Millet) 的農民外套的麻布;德加 (Edgar Degas, 1834 -1917)的賽馬和舞者和柯羅 (Camille Corot, 1796 -1875)樹木的沙沙聲。多種“印象”的外觀和解釋,引領評論家定義 1870 年至 1880 年間的其他思潮。
法國哲學家和作家Paul Valéry(1871 -1945),現實主義畫家提到:「致力於描繪最普通的,有時是最卑鄙的,令人欽佩的物體、精緻、考慮、工作和美德;但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超出自身原則的事,正在發明另一種‘真理’,一種他們自己創造的、完全是幻想的真理。」
現實主義(Le réalisme)
視覺藝術中的現實主義:
在法語世界中,是在法國畫家、雕塑家,現實主義運動領袖庫爾貝(Courbet)的推動下,於 1848 年左右誕生,他反對資產階級藝術的理想主義的藝術運動。
藝術中的寫實主義:
希望「按照古老的經驗規則」來描繪主題。受到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影響,包括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他在荷蘭度過大半生.曾為荷蘭軍隊服務,是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在荷蘭歷史上,黃金時代是約在17世紀時的荷蘭的巔峰時期,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獲得世界讚揚。笛卡兒也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和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此外,還有著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為自由主義之父。在知識論上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同時也在社會契約理論有貢獻。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統治才有正當性。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此同意,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行政權與對外權的統一;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
庫爾貝亦受到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蘇格蘭常識學派的創始人里德 (Thomas Reid,1710—1796)的啟發。在19世紀末,庫爾貝推廣的寫實主義的創作,關注「使事物真實」,並展示現實,但不將其理想化。
蒂特(Gilbert Titeux)在2004年的論文《現實主義的時代》(Au temps du brâme)解讀,現實主義的四大理論基礎源於 1830 年至 1870 年歐洲的現實主義鬥爭:
* 盡可能完整地實現影像的客觀化,包括模仿、一致性、主題的選擇、比例、精確性、適當的手段、對所述手段的掌握、表現。
* 模仿創新,與先前的藝術水平或其他當代藝術相比,表達了現實的新維度,例如空間化、物質性、透視、色彩等。
* 對平凡甚至充滿仇恨的世界的反思,通常以犧牲某種技術,如工筆畫為代價,來表達挑釁、修改、抽象。
* 對所表現對象的本質進行概念性的反思。
庫爾貝(Courbet),法國現實主義運動的領袖,創作了一千多幅畫作,是 19 世紀最有影響力和最複雜的藝術家之一。 1848年至1849年間,他的繪畫反對學院主義、理想主義和過度浪漫主義的標準;他超越了流派的等級制度,在同時代引起軒然大波,並引起私人收藏家的注意。他打破了藝術的界限,作品受到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波特萊爾(Baudelaire)的啟發,Baudelaire 也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內容以頹廢和性為主題,對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他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也有代表性。
庫爾貝當時受到法國藝評家和記者Jules Antoine Castagnary(1830 -1888)等批評家的支持,他的作品不能被簡化為繪畫現實主義的插曲,包含了 20 世紀末大多數現代主義思潮的種子。
庫爾貝是個人主義者,自稱自學成才,熱愛自然力量和女性。他反對宗教信仰、蔑視農民和體力勞動者。在他生命的盡頭,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很少有畫家在一生中遭受如此多的侮辱。
他是當選的共和黨人,亦是和1871 年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的參與者,他因被指控推倒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廣場(Vendôme),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為了紀念1850年的奧斯特里茨戰(d’Austerlitz)
勝利而建的旺多姆圓柱(Colonne Vendôme),而被下令自費重建。
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是1871年3月28日到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法國全境的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加上公社拒絕接受法國當局的管理,最終導致了被稱為「流血周」的嚴厲鎮壓。由於評論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公社的描述存在很大分歧,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而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人認為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與光輝起始里程碑。但馬克思(Karl Marx,1818— 1883)認為公社是對其國家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因為巴黎公社建立了鎮壓資產階級的軍隊。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為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
庫爾貝在流亡瑞士期間,與家人和巴黎朋友定期通信,並繼續展出和出售他的作品。他在法國政府大赦前三年,因病精疲力竭而亡終年58歲。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ne)的批評家重新審視他的作品,為他整理了第一批傳記,透過探索他充滿活力和毫不妥協的作品,私人著作,可清析的認識他所倡議的新藝術風格。目前在法國東部城市Ornans有專門典藏他作品的居斯塔夫·庫爾貝省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Gustave Courbe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