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6月開始爆發上百萬人大遊行,並且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市民抗爭已經日常化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在香港出現了一個叫做「黃色經濟圈」的現象,引起各界廣泛的討論和注意。
據了解,去年6月12日香港佔領行動、8月5日三罷行動之後,網上開始流傳罷市的商家名單,呼籲市民以後要多多消費,以補償他們參加罷市的損失。8月以後,有反送中運動的支持者,開發智慧型手機流動應用程式,在地圖上用黃色標記愛港的商家,用藍色標記親共的商家,幫助市民可以選擇光顧價值觀相近的店舖[。這樣就漸漸建立起了所謂的黃色經濟圈。
有報導說,在成果上,反共店生意額大幅度上升,而親共店生意額慘淡。例如銅鑼灣有一間叫做「木衛二鑄茶所」的飲品店,因為支持示威者,被標籤為黃店,從此每天的營業額增加了20%到40%不等。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批評黃色經濟圈是在搞「顏色經濟」,把畸形的意識形態注入市場,開歷史倒車,是排除異己的手段,並且剝奪市民消費選擇的自由,損傷市民經營活動的自由。但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反駁說,中共一方面批評黃色經濟圈;另一方面利用公權力打訌他們所認定的「傷害了中國人感情」的產品,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是「虛怯與無知」、「宇宙級的無賴」。
今天的節目訪問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積極聲援香港年輕人的台灣的社運人士Nancy女士,來談談他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