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香港經過多年的變遷,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是永遠的新瓶舊 酒,還 是社會多年來沒有進入問題核心,只在問題的周邊兜圈? 本節目透過舊片重溫引發討論現今的社會 問題,透過有趣問題、 另類 答案帶動一個具建設性及創意的討論。每集邀請一位嘉賓及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參與節目, 為社會、 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出謀劃策。 主持:陶傑... more
FAQs about 香港電台:越扭越有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香港電台:越扭越有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0 episodes available.
December 15, 2011仲睇電視?由麗的呼聲啟播數起,香港電視業發展已經超過六十年。50年代,麗的呼聲以月租25元收費方式提供用電纜連接入屋的電視服務,「看電視」在當時的香港社會實屬有錢人玩意。至六、七十年代,「無線電視」、「麗的電視」相繼提供免費電視廣播服務,「看電視」逐漸成為普羅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一般市民亦慣以「電視汁撈飯」。加上後來的「佳藝電視」,電視台不斷推出不同類型的長、短劇集,綜藝節目等,當時創作力堪稱為香港電視的黃金年代。隨著「佳藝電視」倒閉,多年後的無線和由麗的改名為亞視收視率成固定強弱之比,不少人認為現今電......more23minPlay
December 06, 2011名校有乜好?不少家長費盡心力培育子女,近年更為了讓子女「贏在起跑線」,千方百計爭奪名校學位。有傳統直資名校中小學部今年均獲逾2000人申請,近20人爭1席學額,競爭可謂非常激烈。家長為增加子女入名校的機會,有的每月花費數千元讓子女用盡一星期七天時間參加課外活動;有的舉家搬入名校網。 名校是否等如讓孩子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向上流動的必然階梯?一間好學校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怕輸在起跑線而落力催谷子女會否引來反效果,人言人殊。本集請來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和一眾智囊,解開「子女要讀名校」的迷思。......more23minPlay
December 06, 2011誰是香港人?回歸以來,香港人就居港權問題的爭拗從未達成共識。十二年前,終審法院裁定港人內地所生子女擁有居港權,政府估計十年內有一百六十七萬人從中國移居香港,於是行政長官提請人大釋法,最後推翻裁決。當年,終審法院也裁定父母均是內地人、而在香港所生子女均擁有居港權,期後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人數不斷上升,部份港人批評內地人奪去香港珍貴的醫療資源。今天,外傭居港權案同樣觸動不少香港人的神經,部份港人害怕外傭一旦取得居留權,會奪去基層的就業機會和社會資源。 政治是談論資源分配,法律是談論公義、......more22minPlay
November 21, 2011香港需要什麼領袖?今年7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談香港未來行政長官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他説:第一,要愛國愛港;第二,要有很高的管治能力,能把香港的經濟民生搞好;第三,要在香港社會有比較高的認受度。 作為香港這個特區領袖殊不容易,社會基層不斷批評政府「官商勾結」,優待地產商土地霸權;上層人士擔憂香港變福利社會,營商困難,民主開放聲音會令社會不穩定; 中產則埋怨他們往往要負擔社會開支責任,卻又是政府所忽略的一群。 2003 SARS 的痛苦經驗令人明白領袖若只顧解決當前的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會......more22minPlay
November 17, 2011搵工秘笈香港約有一半人口是在職人士。作為「打工仔」,有人但求安安穩穩,和同事合作愉快; 但有人希望憑一己拼勁在職場向上爬,最終成為行政總裁或集團董事。到底在職場生存有什麼竅門? 如何在工作崗位突圍而出? 另外,近年不少職場研究均指向80後,結果顯示他們對工作滿意度是眾多年齡組別中最低,轉工頻率亦高。有人認為是因為80後普遍嚮往自由,不及上一代刻苦;亦有人認為這不是世代問題,而是現時向上流動機會較以往低,職場新人面對工資低及看不見升職前景的困局。本集請來日本電玩集團董事項明生擔任嘉賓,和一......more22minPlay
November 11, 2011100%港產香港曾是世界主要電影製作中心之一,更享有「東方荷李活」的美譽, 當時港產片在亞洲一向有穩定市場。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港產片曾經風光一時, 香港曾經是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最多出口電影生產基地, 每年生產超過三百部電影。當時香港人亦以觀看港產片為主。踏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 本地電影平均票房下跌, 外語片市場佔有率更是超越港產片, 近年港產片平均票房雖有上升之勢, 但在本地市場跟外語片市場佔有率仍是二八之比。 隨著內地市場開放,中港合拍片的機會處處,不過,面對內地這個龐大市場,「香......more22minPlay
October 28, 2011合久必”婚”有香港人享受單身,亦有香港人急於結婚,但更多人的婚姻不是一帆風順。 事實上,港人遲婚及離婚數字正不斷增加。根據政府統計署數字顯示,男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由30年前的27歲增加至2006年的31歲,而女性在同期則從24歲上升至28 歲。即是說30年間,港男港女也推遲了4年才結婚。同時,離婚的數目一直上升,2006年的數目為1981年的8倍: 男性多了近六萬五千多宗,女性多了十三萬五千多宗。 港人的不婚數字也上升,但這不是香港獨有現象。今年八月《經濟學人》的封面文章標題是《孤單的亞洲人......more23minPlay
October 20, 2011網絡發瘋鳥?你有什麼方法表達對社會的不滿? 除了遊行示威、在報章撰文,香港年輕一代會在網絡惡搞(包括改圖、改詞、製作影片諷刺時弊),並透過互聯網傳送到全世界。有人說,互聯網對人類最大的改變,是網絡面前,人與人之間獲得絕對的自由和平等對待。其龐大的影響力如何善用,亦是我們需反思的問題。 互聯網的出現,最初是為了交流學術資訊,發展到今天,網絡對每個人而言用處也不同。有人用互聯網創業、有人用來娛樂或消磨時間、有人用來得知天下事,也有人用來代替面對面的溝通,但是網上的惡搞文化、侵權行為、私隱問題隨之......more22minPlay
October 13, 2011大學之道2011年8月,香港大學邀請國務員副總理李克強在訪港期間出席百周年紀念活動,因保安安排令學生未能在李克強面前示威,被質疑大學自由縮窄,觸發社會討論大學的理念與堅持。 到底「大學之道」所為何? 香港兩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以「明德格物」及「博文約禮」為校訓,前者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年輕人在大學裡,要培育高尚的品德,然後去教化民眾,使自己和整個社會都達到崇高至善的境界; 後者出自《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more22minPlay
October 07, 2011官商扶貧去年11月行政長官曾蔭權出席商界午餐會時指近年社會環境轉變,市民除了對政府有要求,亦對商界有所期望。現今社會生意上做得成功會被等同剥削、賺得太盡。他呼籲商界勿只顧賺錢, 期望商界履行社會責任,致力共建關懷社會,商界應做 「解決問題者,而非問題的製造者」。 但商界應如何關懷社會? 提供平價餐給基層? 為清貧學童辦遊學團? 資助長者鑲牙? 還是直接捐錢給政府或社福機構?近年商界人士亦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擔任公職。但亦有意見認為商界過度參與社會及公共事務令人想起「官商勾結」,......more22minPlay
FAQs about 香港電台:越扭越有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香港電台:越扭越有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0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