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來賓: 日本攝影師、香港百貨收藏者Miyuki
在香港居住三十多年的日本攝影師 Miyuki,不僅說得一口流利又地道的粵語,更令人佩服的是她的毅力與收藏。至今,她已收藏超過三千件「香港製造」的物品,而這一切,只是源於一個簡單的疑問--住在香港,怎麼這麼難找到「本地嘢」?
剛開始尋找的時候,她滿懷期待走進街頭的雜貨店,以為能看到滿架的「Made in Hong Kong」。結果卻發現,碗碟是中國製的,電器來自日本,琳瑯滿目的貨品大多從外地進口,唯獨缺少了「香港製造」。
直到來港數年後,她才找到了第一個駱駝牌暖水壺。那枚印著「香港製造」的小標籤,像是她尋寶旅程上的第一顆星星,為她點亮了繼續尋找的希望。
Miyuki 的尋寶方式,說起來很「老派」,但也令人動容。她會拿著一張香港地圖,把整個城市劃分成一區區,每次選定一區出發,像偵探一樣穿街過巷,一間店一間店地細細搜尋。她說:「每一次都會走三、四個鐘,睇吓有咩鋪頭、有咩貨品。」
有人問她:「妳怎麼找得到這麼多香港製造的東西?」她總是笑著說:「因為我花咗三十幾年嚟搵。」她說,早年收藏反而比較容易,因為那時網購未普及,大家對舊物也不感興趣。如今雖然能在網上找到部分藏品,但價錢早已是當年的好幾倍。
在她眼中,「香港製造」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出口為主。當年大部分產品都銷往歐美等地,不但設計新穎,品質也相當高,是精品級的輕工業品。從塑膠製品、瓷器、收音機、剪刀、繡花鞋、鐘錶、玩具……這些「香港出品」,曾經陪伴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
透過 Miyuki 的收藏,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她用外地人的眼睛,紀錄和保存了香港曾經創造過的種種美好,也讓我們看見,一度被忽略的價值與記憶。希望,「香港製造」不會只出現在博物館或展覽中,而是真正在我們的生活裡。
By 劉螢, William, Rti來賓: 日本攝影師、香港百貨收藏者Miyuki
在香港居住三十多年的日本攝影師 Miyuki,不僅說得一口流利又地道的粵語,更令人佩服的是她的毅力與收藏。至今,她已收藏超過三千件「香港製造」的物品,而這一切,只是源於一個簡單的疑問--住在香港,怎麼這麼難找到「本地嘢」?
剛開始尋找的時候,她滿懷期待走進街頭的雜貨店,以為能看到滿架的「Made in Hong Kong」。結果卻發現,碗碟是中國製的,電器來自日本,琳瑯滿目的貨品大多從外地進口,唯獨缺少了「香港製造」。
直到來港數年後,她才找到了第一個駱駝牌暖水壺。那枚印著「香港製造」的小標籤,像是她尋寶旅程上的第一顆星星,為她點亮了繼續尋找的希望。
Miyuki 的尋寶方式,說起來很「老派」,但也令人動容。她會拿著一張香港地圖,把整個城市劃分成一區區,每次選定一區出發,像偵探一樣穿街過巷,一間店一間店地細細搜尋。她說:「每一次都會走三、四個鐘,睇吓有咩鋪頭、有咩貨品。」
有人問她:「妳怎麼找得到這麼多香港製造的東西?」她總是笑著說:「因為我花咗三十幾年嚟搵。」她說,早年收藏反而比較容易,因為那時網購未普及,大家對舊物也不感興趣。如今雖然能在網上找到部分藏品,但價錢早已是當年的好幾倍。
在她眼中,「香港製造」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出口為主。當年大部分產品都銷往歐美等地,不但設計新穎,品質也相當高,是精品級的輕工業品。從塑膠製品、瓷器、收音機、剪刀、繡花鞋、鐘錶、玩具……這些「香港出品」,曾經陪伴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
透過 Miyuki 的收藏,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她用外地人的眼睛,紀錄和保存了香港曾經創造過的種種美好,也讓我們看見,一度被忽略的價值與記憶。希望,「香港製造」不會只出現在博物館或展覽中,而是真正在我們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