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
Share 肖邦夜曲集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By Marilyn_Hathaway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 episodes available.
《c小调夜曲》听的时候有着一种浪漫的情景,很容易在脑海浮现。忧郁的沉思、明朗的伤感、内心的悲哀或思念、柔情的表白、大自然夜景的造型。与此同时还有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对祖国的担忧。
《升c小调夜曲》呈现出的是夜晚的静谧以及人性的安宁,具有安宁沉静及让人冥思的特点。
《e小调夜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就曲式结构的交叉性可看出隐含的“大”文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E大调夜曲》作为肖邦的晚期作品,这部夜曲集中体现了肖邦夜曲的典型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B大调夜曲》对作品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作用,通过这部戏剧性的夜曲充分体现了肖邦夜曲的演奏特点,作为肖邦首部赋予矛盾冲突的夜曲,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肖邦夜曲的典型特征。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f小调夜曲》此曲“悲伤逐渐堆积,成为失望的呼喊,而后又因为希望而转为温暖。”库拉克认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悲伤地在旅途的流浪者。”
《升f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前后,此时的肖邦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感情生活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平静的时期。但对于一个身处他乡的爱国者来说,他的内心是无比空洞的。这首曲子展现了肖邦传统音乐形式的框架内自由扩展内容的能力,延续了《c小调夜曲》的作曲技法,将三部曲式拓展为适合表现戏剧性内涵的结构。运用其高超的作曲技法,将浓郁的乡愁融入曲中。
《c小调夜曲》以缓慢、低沉的曲调过门,声音起伏不大,有的地方还标有半声唱法的演奏要求,呈现出缓慢柔和的风格特点。
《G大调夜曲》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而富有诗意的夜曲。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