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台中,常被形容是「不喜歡太正經」的一座城市。但在看似散漫、隨性、甚至帶點混亂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股極強的組織能力—尤其在面對重大公共議題時。這一集的《中城流言》,便從三位最貼近街頭、最靠近罷免現場的核心參與者出發:中六的小陳、工程師爸爸 Josh,以及中四的家具店小老闆愛米粒。他們不是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兵,甚至不屬於同一個社群圈,但因為同樣在街頭看見了某種「不太對勁」的徵兆,而踏入台中罷免運動的第一線。
節目從他們的個人故事開始。小陳從南投搬來台中,原本只是關心政治、偶爾上街的普通市民;Josh 則是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在青鳥集結外圍支援的工程師;愛米粒在太陽花時代就曾在街頭見證過混亂,也因此更早察覺到情勢中的荒謬。三人分別在不同時刻,因為立法院衝突、三法通過、街頭的失控與無力感,而意識到:「台中不能只是看熱鬧,台中也要出一份力。」
這一集深入談到「台中罷團」如何成形—不是靠政黨號召,而是靠 LINE 群組、Discord、街頭物資、宮廟文化、早餐店聊天與純粹不服輸的意志串起。中四、中六兩團之間的合作,也展現了台中人特有的變動性:看似鬆散、卻能在關鍵時刻用最快速度聚攏;想法各異、但目標明確時又能迅速執行。節目揭露了運動裡鮮少被看見的面向:衝突與磨合、稀缺人力下的分工、心理壓力下的人際張力,以及如何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套「不靠權威、靠默契」的團隊文化。
此外,主持人 Amos 也帶觀眾重新看見「台中式行動」的文化背景—百年來吸納各地移民、喜歡自由發揮、不太守成規、卻擅長創造新玩法。從「慧成宮」的宮廟梗、從文心森林公園到土地公廟的動員策略、從設計師到家庭主婦都能立刻上手的社群協作……這些都是台中特有的「亂中有序」。
《小陳、Josh和愛米粒的罷團流言(上)》既是一次記錄,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在巨大政治壓力下,一座城市的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把「不可能」變成「也許可以」。下集,則將深入他們面對的種種,歡迎繼續收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harbxxd007t01srg0mh9eq4/comments
By amos台中,常被形容是「不喜歡太正經」的一座城市。但在看似散漫、隨性、甚至帶點混亂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股極強的組織能力—尤其在面對重大公共議題時。這一集的《中城流言》,便從三位最貼近街頭、最靠近罷免現場的核心參與者出發:中六的小陳、工程師爸爸 Josh,以及中四的家具店小老闆愛米粒。他們不是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兵,甚至不屬於同一個社群圈,但因為同樣在街頭看見了某種「不太對勁」的徵兆,而踏入台中罷免運動的第一線。
節目從他們的個人故事開始。小陳從南投搬來台中,原本只是關心政治、偶爾上街的普通市民;Josh 則是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在青鳥集結外圍支援的工程師;愛米粒在太陽花時代就曾在街頭見證過混亂,也因此更早察覺到情勢中的荒謬。三人分別在不同時刻,因為立法院衝突、三法通過、街頭的失控與無力感,而意識到:「台中不能只是看熱鬧,台中也要出一份力。」
這一集深入談到「台中罷團」如何成形—不是靠政黨號召,而是靠 LINE 群組、Discord、街頭物資、宮廟文化、早餐店聊天與純粹不服輸的意志串起。中四、中六兩團之間的合作,也展現了台中人特有的變動性:看似鬆散、卻能在關鍵時刻用最快速度聚攏;想法各異、但目標明確時又能迅速執行。節目揭露了運動裡鮮少被看見的面向:衝突與磨合、稀缺人力下的分工、心理壓力下的人際張力,以及如何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套「不靠權威、靠默契」的團隊文化。
此外,主持人 Amos 也帶觀眾重新看見「台中式行動」的文化背景—百年來吸納各地移民、喜歡自由發揮、不太守成規、卻擅長創造新玩法。從「慧成宮」的宮廟梗、從文心森林公園到土地公廟的動員策略、從設計師到家庭主婦都能立刻上手的社群協作……這些都是台中特有的「亂中有序」。
《小陳、Josh和愛米粒的罷團流言(上)》既是一次記錄,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在巨大政治壓力下,一座城市的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把「不可能」變成「也許可以」。下集,則將深入他們面對的種種,歡迎繼續收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harbxxd007t01srg0mh9eq4/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