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國中教師、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達努巴克、楊嘉宏
國中是特別的教育階段,從國小兒童進到國中,青少年成人前期,學習接觸到不同學區的人(從小學區到大學區),而國中是處理人際關係,進入社會的第一個階段,也重新認識人。但是國中又很重視升學,面對很多霸凌,青春期最重要的是練習人際關係,但是到學校主要是課業與考試,並沒有時間去練習人際關係。
根據勵馨基金會在2019年多重歧視性別暴力網路近3000份調查,發生階段最高是國中67%,發生場域校園,最常受到同學性別暴力與歧視,學校師長也有30%。求助對象以朋友或網友最多,輔導老師只有15%。從數字看來反而是一件好事,表示認知到有一些性霸凌問題在國中需要處理,人際發生在性別與性議題上面,性霸凌開始被注意,而不是焦點只有學生課業,而是學生成長與身心的壓力,必須受到正視。
本集內容邀請兩位國中教師,達努巴克、楊嘉宏,他們也是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從個案經驗來談為為何國中階段對容易發生性霸凌?通常會那些方式?(是否也包含網路霸凌?) 受到霸凌的學生為何比較不會向老師求助? 求助系統的問題與困難為何? 老師也可能是性霸凌者,以至於受到性霸凌的學生會更期待具多元性別敏感度的求助系統(包含行政人員、教師)。
行政院公布的2020台灣性別圖像,性霸凌最多也是國中,但性霸凌男性受害者為87.2%。受到性霸凌為何男生比較高?與性騷擾性侵害相反。是否跟學生性霸凌形式有關?女生性霸凌比較沒那麼外顯?或者性霸凌較難認定?在實務經驗,教師教學上如何防治校園校霸凌?
參考資料:教育部校園性霸凌防治手冊
教育電台性別平等Eas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