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中国新能源出口的上上签
朋友住在巴黎,当我问她身边有没有朋友正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她的表情是惊讶的。
“新能源汽车?你是指充电的那种吗?”
“或者混动的也算”
没有,是她不假思索后的回答,这次轮到我的惊讶。
据统计,在今年8月份法国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60%至18,145辆;其中,17,395辆是电动乘用车,它们的市场份额达到了近19.8%的历史新高;在9月,法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835辆,同比增长20%。
法国媒体给出了这样的标题,“9月法国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各类破历史记录的时刻都发生在9月。
但我朋友毫不知情。
我本以为身处巴黎的她会更加敏感于身边新能源车的多少,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她告诉我,“在巴黎生活,车子的使用率并没有地铁多,家里的车是她丈夫父亲的车,只是传承给了我们。”
当然,她补充道,“或许这只是他们家,并非全部巴黎市民”,可新能源汽车是否普及,如何普及,显然身处巴黎的她并没有像中国一端我了解到的其他朋友那般,天天试图掌握着一手信息,生怕自己不在这份舆论间,吃不到瓜。
今早,威马汽车爆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该公司,经办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消息,身处小镇那头的小杨同学便给我发来消息,一顿追问,“威马是不是要破产了,威马汽车还行不行”。
他的疯狂输出被我打断,“如果威马破产了,你作为第一代的EX5车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都卖出了,都在易车显示停售了,你还要怎么样”
“没怎么,就想问问,八卦一下”
我很想告诉他,其实威马汽车真的不太行了,有些人也只是等待着看他以哪种方式宣告离开,是华丽的体面还是落魄的潦倒。
无论是什么,到最后还是成为人们的谈资,逐渐被淡忘,偶尔拿出来叹息。
远在法国巴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崛起,而在中国市场,我们不断地打着PK牌,嘴上说着“市场太卷”,手里做着最狠的“赶尽杀绝”。
我想车企们纷纷选择出海出国,既是上上策,也是下下策。
从慕尼黑回来的源哥告诉我,此去慕尼黑车展最大的感受度是欧洲市场对于中国车企的包容度不大。
我说我看见新闻了,老外的新闻标题写得又酸又臭,“德国车展变成中国主场”。他们一面笑脸迎人的欢迎大家来参展,一面又在惊讶的语言间认为“中国竟然有这个?中国竟然是首发?”
源哥说,那个时候他真想说,麻烦你们看看新闻吧,有空多读书。
显然欧洲是不服气的,慕尼黑车展上的“招摇”,或将成为他们对于汽车市场的全新一轮仇恨。
或许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市场的快速,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不想承认自己很差,但又担心自己真的很差。
那种情绪找到一个合理的参照物,就是嫉妒。
10月4日,欧盟正式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欧盟声明称,调查将首先厘清中国BEV(电动汽车)价值链有否受惠于“非法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有否对欧盟汽车厂家构成威胁。若是,欧盟有可能对中国进口电动车施加反补贴关税,税率将高于10%。
看吧,欧盟委员会的诸位德高望重关起门来开会,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他们开始质疑我们。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对欧盟出口汽车55万台增86%,2023年1-8月出口54万台增93%。
2023年1-8月出口接近2022年全年汽车出口量;其中,纯电动汽车在2022年出口33.8万台增94%,2023年1-8月出口33.9万台增95%。
早在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演讲时就曾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10月4日只是一个执行动作。
在虎嗅所提供的出口数据资料中显示,“特斯拉今年在欧洲的销量超过了所有其他品牌,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整体提高到了8%。”
欧盟官员预计,到2025年,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市场份额将达到15%。
同时,自2015年以来,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从4.9万欧元上涨至5.6万欧元,价格上涨了17%;而中国电动汽车从6.7万欧元下降至3.2万欧元,下降了约50%。
无论前面说了再多的冠冕堂皇,最后的“价格”才是意义输出。
很显然,中国车更便宜,欧洲市场怕利益被分解,所以他们准备出手。
对于资本而言,最怕别人赚他们的钱,更何况欧洲是资本的天堂;而我也相信,中国车企如此高调的进入欧洲市场,他们也不是吃素的。
在我巴黎朋友的叙述中,我发现了好玩的事情。
从德国回来的源哥告诉我,德国人很爱惜自己的车,开了6年的老奔驰,硬是在一位老者手中不断地上蜡,不断地爱惜下,看起来和新车无异。
这刚好和巴黎朋友口中的车完全相反,她家的车已经老旧不堪,有些地方车漆都没了, "那种叫作复古",她的丈夫总是这样安慰她。毕竟如果去补漆或者是维修,这对于巴黎人而言,是多此一举的事情。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我想说的是他们喜欢老旧,他们甚至有些无法接受过于新鲜的事物,他们喜欢维持;但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为新鲜的事情,中国市场的学习成本长在成熟期,而他们还在初期阶段。
这样不够对等的理解力下,想要真正意义普及新能源车,只有让他们看见,帮其加速。
就像我朋友说的,也许在目前,他们大多数人想要拥有新能源车,但并不是智能化的车,或许他们只要可以充电的车吧。
依旧不够对等。
可特斯拉这类高端智能车,却在欧洲被接受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或许他们对于我们一直带着有色的眼睛,当然包括这次的“反补贴调查”,谁让特斯拉是美国品牌呢。
欧盟声明称,调查将首先厘清中国BEV价值链是否受益于“非法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是否对欧盟BEV厂家构成威胁或造成经济损害。
欧盟委员会称掌握了“足够”证据证明中国受调查产品生产商从政府提供多项补贴中获益。其列举的补贴做法“主要”包括:(1) 直接转移资金和潜在的直接转移资金或债务;(2) 政府少收或不收税;(3) 政府以低于适当报酬的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
欧盟委员会称,对补贴和损害的调查将涵盖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调查期”);对损害评估相关趋势的审查将涵盖2020年1月1日至调查期结束(“审议期”)。同时,欧盟官方声明称,调查“将遵循严格的法律步骤,符合欧盟与世贸组织规则”,让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抗辩与证据。
看完这些,我只想说,中国车企们有得忙了。
人在他乡,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规矩办事。
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精力;我们站在公正的天平上接受他们的质疑。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分析说,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出口量其实不大,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在欧洲地区进行出口的车企,体量低,反补贴调查对销量冲击较小。而且有些在欧洲地区有工厂的车企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愿吧,这只是一次他们因“嫉妒”而自导自演的“闹剧”,也但愿,我们的生意不要因此受阻。
如果细细想来也是觉得很正常,欧洲市场的领导们会发难,不仅是“嫉妒”,还有不甘。
法系车应该最有发言权。
在中国市场,目前的法系车没有任何地位,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雪铁龙,标致,还有代表着法式优雅的DS,在中国市场几乎全部败北。
据悉,目前在中国仅剩的神龙公司,几乎处于濒死边缘。
据乘联会数据,目前法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为0.4%左右。
这样的情况下,过去的友好往来立刻变为“恨意”,“你都不让我好过了,为什么我还要让着你好过?”
也许我的解读过于儿戏,但这也事实,法系车的“衰败”,让这朵永不凋零的法兰西玫瑰很是羞愧。
法国的出手不是第一次,我相信还会有下一次。
和一些工程师聊过智能的方向,对于他们而言,欧洲的标准正在被弱化,中国要做的是,是让全球汽车产业相信我们的标准和方向。
欧洲汽车工业要的是安全为先,显然过度智能化的产物正在违背他们对于百年汽车工业的理解。正如我朋友在巴黎至今还用着纸币,她也很羡慕国内仅用手机支付的时刻。
她开玩笑说,过去父亲觉得她在巴黎是扬眉吐气,而今父亲问她要不要考虑回国。
她说,嫁到法国,她的丈夫却拒绝前往中国看看,也拒绝过度了解中国文化。他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仅此而已。
思想上的分歧也许还会很久,突破那层厚厚的纸,让别人接受我们,正如巴黎、伦敦都有唐人街,那不该只是中国人在他乡的“港湾”,而是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捷径。
图片源自网端
文|小花姐姐
中国新能源出口的上上签
朋友住在巴黎,当我问她身边有没有朋友正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她的表情是惊讶的。
“新能源汽车?你是指充电的那种吗?”
“或者混动的也算”
没有,是她不假思索后的回答,这次轮到我的惊讶。
据统计,在今年8月份法国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60%至18,145辆;其中,17,395辆是电动乘用车,它们的市场份额达到了近19.8%的历史新高;在9月,法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835辆,同比增长20%。
法国媒体给出了这样的标题,“9月法国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各类破历史记录的时刻都发生在9月。
但我朋友毫不知情。
我本以为身处巴黎的她会更加敏感于身边新能源车的多少,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她告诉我,“在巴黎生活,车子的使用率并没有地铁多,家里的车是她丈夫父亲的车,只是传承给了我们。”
当然,她补充道,“或许这只是他们家,并非全部巴黎市民”,可新能源汽车是否普及,如何普及,显然身处巴黎的她并没有像中国一端我了解到的其他朋友那般,天天试图掌握着一手信息,生怕自己不在这份舆论间,吃不到瓜。
今早,威马汽车爆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该公司,经办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消息,身处小镇那头的小杨同学便给我发来消息,一顿追问,“威马是不是要破产了,威马汽车还行不行”。
他的疯狂输出被我打断,“如果威马破产了,你作为第一代的EX5车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都卖出了,都在易车显示停售了,你还要怎么样”
“没怎么,就想问问,八卦一下”
我很想告诉他,其实威马汽车真的不太行了,有些人也只是等待着看他以哪种方式宣告离开,是华丽的体面还是落魄的潦倒。
无论是什么,到最后还是成为人们的谈资,逐渐被淡忘,偶尔拿出来叹息。
远在法国巴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崛起,而在中国市场,我们不断地打着PK牌,嘴上说着“市场太卷”,手里做着最狠的“赶尽杀绝”。
我想车企们纷纷选择出海出国,既是上上策,也是下下策。
从慕尼黑回来的源哥告诉我,此去慕尼黑车展最大的感受度是欧洲市场对于中国车企的包容度不大。
我说我看见新闻了,老外的新闻标题写得又酸又臭,“德国车展变成中国主场”。他们一面笑脸迎人的欢迎大家来参展,一面又在惊讶的语言间认为“中国竟然有这个?中国竟然是首发?”
源哥说,那个时候他真想说,麻烦你们看看新闻吧,有空多读书。
显然欧洲是不服气的,慕尼黑车展上的“招摇”,或将成为他们对于汽车市场的全新一轮仇恨。
或许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市场的快速,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不想承认自己很差,但又担心自己真的很差。
那种情绪找到一个合理的参照物,就是嫉妒。
10月4日,欧盟正式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欧盟声明称,调查将首先厘清中国BEV(电动汽车)价值链有否受惠于“非法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有否对欧盟汽车厂家构成威胁。若是,欧盟有可能对中国进口电动车施加反补贴关税,税率将高于10%。
看吧,欧盟委员会的诸位德高望重关起门来开会,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他们开始质疑我们。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对欧盟出口汽车55万台增86%,2023年1-8月出口54万台增93%。
2023年1-8月出口接近2022年全年汽车出口量;其中,纯电动汽车在2022年出口33.8万台增94%,2023年1-8月出口33.9万台增95%。
早在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演讲时就曾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10月4日只是一个执行动作。
在虎嗅所提供的出口数据资料中显示,“特斯拉今年在欧洲的销量超过了所有其他品牌,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整体提高到了8%。”
欧盟官员预计,到2025年,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市场份额将达到15%。
同时,自2015年以来,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从4.9万欧元上涨至5.6万欧元,价格上涨了17%;而中国电动汽车从6.7万欧元下降至3.2万欧元,下降了约50%。
无论前面说了再多的冠冕堂皇,最后的“价格”才是意义输出。
很显然,中国车更便宜,欧洲市场怕利益被分解,所以他们准备出手。
对于资本而言,最怕别人赚他们的钱,更何况欧洲是资本的天堂;而我也相信,中国车企如此高调的进入欧洲市场,他们也不是吃素的。
在我巴黎朋友的叙述中,我发现了好玩的事情。
从德国回来的源哥告诉我,德国人很爱惜自己的车,开了6年的老奔驰,硬是在一位老者手中不断地上蜡,不断地爱惜下,看起来和新车无异。
这刚好和巴黎朋友口中的车完全相反,她家的车已经老旧不堪,有些地方车漆都没了, "那种叫作复古",她的丈夫总是这样安慰她。毕竟如果去补漆或者是维修,这对于巴黎人而言,是多此一举的事情。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我想说的是他们喜欢老旧,他们甚至有些无法接受过于新鲜的事物,他们喜欢维持;但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为新鲜的事情,中国市场的学习成本长在成熟期,而他们还在初期阶段。
这样不够对等的理解力下,想要真正意义普及新能源车,只有让他们看见,帮其加速。
就像我朋友说的,也许在目前,他们大多数人想要拥有新能源车,但并不是智能化的车,或许他们只要可以充电的车吧。
依旧不够对等。
可特斯拉这类高端智能车,却在欧洲被接受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或许他们对于我们一直带着有色的眼睛,当然包括这次的“反补贴调查”,谁让特斯拉是美国品牌呢。
欧盟声明称,调查将首先厘清中国BEV价值链是否受益于“非法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是否对欧盟BEV厂家构成威胁或造成经济损害。
欧盟委员会称掌握了“足够”证据证明中国受调查产品生产商从政府提供多项补贴中获益。其列举的补贴做法“主要”包括:(1) 直接转移资金和潜在的直接转移资金或债务;(2) 政府少收或不收税;(3) 政府以低于适当报酬的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
欧盟委员会称,对补贴和损害的调查将涵盖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调查期”);对损害评估相关趋势的审查将涵盖2020年1月1日至调查期结束(“审议期”)。同时,欧盟官方声明称,调查“将遵循严格的法律步骤,符合欧盟与世贸组织规则”,让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抗辩与证据。
看完这些,我只想说,中国车企们有得忙了。
人在他乡,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规矩办事。
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精力;我们站在公正的天平上接受他们的质疑。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分析说,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出口量其实不大,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在欧洲地区进行出口的车企,体量低,反补贴调查对销量冲击较小。而且有些在欧洲地区有工厂的车企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愿吧,这只是一次他们因“嫉妒”而自导自演的“闹剧”,也但愿,我们的生意不要因此受阻。
如果细细想来也是觉得很正常,欧洲市场的领导们会发难,不仅是“嫉妒”,还有不甘。
法系车应该最有发言权。
在中国市场,目前的法系车没有任何地位,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雪铁龙,标致,还有代表着法式优雅的DS,在中国市场几乎全部败北。
据悉,目前在中国仅剩的神龙公司,几乎处于濒死边缘。
据乘联会数据,目前法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为0.4%左右。
这样的情况下,过去的友好往来立刻变为“恨意”,“你都不让我好过了,为什么我还要让着你好过?”
也许我的解读过于儿戏,但这也事实,法系车的“衰败”,让这朵永不凋零的法兰西玫瑰很是羞愧。
法国的出手不是第一次,我相信还会有下一次。
和一些工程师聊过智能的方向,对于他们而言,欧洲的标准正在被弱化,中国要做的是,是让全球汽车产业相信我们的标准和方向。
欧洲汽车工业要的是安全为先,显然过度智能化的产物正在违背他们对于百年汽车工业的理解。正如我朋友在巴黎至今还用着纸币,她也很羡慕国内仅用手机支付的时刻。
她开玩笑说,过去父亲觉得她在巴黎是扬眉吐气,而今父亲问她要不要考虑回国。
她说,嫁到法国,她的丈夫却拒绝前往中国看看,也拒绝过度了解中国文化。他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仅此而已。
思想上的分歧也许还会很久,突破那层厚厚的纸,让别人接受我们,正如巴黎、伦敦都有唐人街,那不该只是中国人在他乡的“港湾”,而是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捷径。
图片源自网端
文|小花姐姐